祖上的東西絕不能失傳
本文選題:糧食 切入點:非物質文化遺產 出處:《浙江檔案》2013年07期
【摘要】:正我今年81歲,是蘭溪市女埠街道金家村人。在我們金家村有一座化千廟,廟內化千大帝很受村民的敬仰。這座廟由金家、西垅、董店、橋下以及小麻車五村共有,同時也由五村輪值。輪值的意思就是五村每年輪流將化千大帝迎歸祠堂敬仰祭拜,輪值者就叫做"當年"。因為小麻車村沒有后人,所以就由金家村加值半年,稱"月半年"。要祭拜就要用到祭品,這個祭品就是糧食砌。清朝嘉慶初期,我的太太公翠嵐公(太學生)碰到了一批流落到蘭溪金家村的老藝人,無意間聽到他們講
[Abstract]:I am 81 years old, is Lanxi City Nvu Street Jinjia Village.In our village of Jinjia there is a Qianmiao Temple, the temple is very much admired by the villagers.The temple is owned by Jinjia, Xilong, Dong Dian, Kiu Ha and Xiao Ma che five villages, and also rotates by five villages.Rotation means that the five villages take turns each year to welcome the emperor to the ancestral temple worship, rotation is called "that year."Because small Ma car village has no descendant, so by Jinjia Village added half a year, said "half a month."Sacrifice is required for worship, and this sacrifice is made of grain.At the beginning of Jiaqing in the Qing Dynasty, my wife, Gong Cuilan (Tai student), came across a group of old artists who had been displaced to Jinjia Village, Lanxi, and overheard them by accident.
【作者單位】: 蘭溪市檔案局;
【分類號】:J5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昌作;;深巷里的油紙傘[J];中華手工;2007年01期
2 ;會議信息[J];裝飾;2008年02期
3 高山;;淺談用美術教育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J];新經濟雜志;2008年08期
4 張?zhí)於?趙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汴繡為例[J];河南科技;2011年07期
5 ;“我們的精神家園·201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展”征稿啟事[J];中國攝影家;2011年05期
6 ;我與皮影的緣分[J];當代人;2008年02期
7 葉鍵;葉蕤;;發(fā)展與導向:“肥東洋蛇燈”的傳承與保護[J];文藝爭鳴;2011年12期
8 鐘福民;;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風俗畫[J];美術觀察;2008年05期
9 趙慶泉;;談中國盆景的“申遺”[J];中國花卉園藝;2010年15期
10 雷東軍;;周劍生:疲憊而快樂的行者[J];文明;2006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以墨;;論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A];第六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11年
2 辛靈美;;聊城韓氏龍文剪紙藝術[A];中華吉祥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霞;;走進“紅安繡活”思考保護發(fā)展[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4 陳萬豐;;試論紅幫技藝的保護與利用寧波裁縫與紅幫裁縫[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5 程星川;;淺談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6 喬方輝;張U_龍;;從“百年面塑村”的發(fā)展談民間藝術傳承保護及開發(fā)的意義[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宜梁;;論老北京的招幌廣告[A];第七屆北京青年科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3年
8 劉剛;;從空格人服飾所見西雙版納的文化多樣性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闕疑——由西雙版納的事例說起[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石茂明;;民族服飾·族裔身份·跨國主義——以跨國苗族HMONG人為例[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黃志欣;;淺析海倫剪紙的風格特色[A];黑龍江省綏化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琦;“篆刻”被聯(lián)合國批準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N];杭州日報;2009年
2 特約記者 黃小廣;新豐張?zhí)镲炗∶麚P佛山[N];韶關日報;2009年
3 張旭;東勝區(qū)搟氈傳統(tǒng)手工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N];鄂爾多斯日報;2010年
4 姜愛華 張樂;龍泉青瓷沖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N];中國特產報;2008年
5 王學萍 海南省民族學會會長 原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范曉軍 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廳長 許振凌 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副廳長 王建成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法規(guī)處處長 鄧景華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韋忠清 樂東黎族自治縣縣委常委 副縣長 張一平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教授 劉香蘭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慶祝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N];海南日報;2009年
6 孫阿玲 記者 徐翔;沖刺聯(lián)合國“非遺名錄”[N];錦州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毛莉;云錦擠過申遺“獨木橋”[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蒲蘭;老藝人講述“蜀繡上下三千年”[N];成都日報;2009年
9 邵秉仁;傳承是最好的保護[N];人民日報;2010年
10 記者 王凱;紡織“活化石”京城放異彩[N];海南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榮茂;傳統(tǒng)手工技藝在現(xiàn)代的重構[D];上海大學;2011年
2 韓澄;北京傳統(tǒng)首飾技藝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宋本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4 宋暖;博山琉璃及其產業(yè)化保護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蘆葦;潞綢技術工藝與社會文化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6 陳燕琳;云南大理鶴慶新華村白族銀銅手工技藝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7 吳南;北京傳統(tǒng)工藝產業(yè)人力資源發(fā)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8 余穎;村莊·民俗·民間美術[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馬莉萍;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剪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沈曉筱;中國澄泥硯工藝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環(huán);淺析上黨堆錦的文化生成及演變[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東亮;確山鐵花的研究與保護[D];鄭州大學;2010年
3 馬亮;魯繡工藝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D];山東大學;2010年
4 朱米娜;徽州雕刻藝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龔勤茵;試論公益海報的文化性[D];蘇州大學;2008年
6 歐陽景晏;猴加官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7 席宇;淮陽人祖廟會與泥泥狗的現(xiàn)狀調查及其保護性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8 林衛(wèi)榮;棲霞棒槌花邊保護開發(fā)探討[D];山東大學;2008年
9 高曉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榆林窯居壁畫和家具裝飾畫[D];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
10 潘沐閑;道教美術元素在現(xiàn)代首飾設計中的借鑒和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本文編號:17017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70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