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價值、內容及布局研究
本文關鍵詞: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及其評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頁 > 免費論文 > 管理學論文 > 正文
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價值、內容及布局研究
論文關鍵詞:古村落;旅游資源;研究綜述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古村落的價值、研究內容和布局,對古村落目前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并指出了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成為研究熱點。國內古村落旅游研究經歷了初始階段與起步階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漸成為旅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發(fā)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資源研究、古村落旅游開發(fā)研究、古村落旅游保護研究、古村落旅游影響研究。
古村落的概念
目前對古村落在概念和內涵方面還沒有明確的統(tǒng)一標準,許多學者和學術機構從不同的角度對古村落進行定義。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委員會從學術角度對古村落進行了定義,認為所謂的古村落是指那些已經有五六百年以上歷史的村寨。這些村寨大多由一個龐大的家族組成。村寨里有家族創(chuàng)業(yè)始祖的傳說,有家族興盛衰敗的記載,有祖?zhèn)鞯倪z訓族規(guī)。這些村寨在選址方面遵循古代堪輿學的理論,講究“擇吉而居”,建筑布局大多以“天人合一”為基本思路。劉沛林[1]認為古村落是人類聚集、生產、生活和繁衍的最初形式,一直處于演進發(fā)展之中。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在一些演進較為緩慢的特定地域,仍有幸保存著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一些村落,而且村落的環(huán)境、建筑、歷史文脈、傳統(tǒng)氛圍均保存較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陳志華教授則認為古村落應該滿足以下6個特點:(1)年代久遠。(2)科名成就很高。(3)與自然融為一體。(4)村落規(guī)劃出色。(5)有書院和村塾。(6)有公共園林[2] 。按照這樣的標準能夠符合入選的古村落數量將很少,因此該標準規(guī)定的過嚴。
筆者認為古村落是有著五、六百年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特色,地域基本未變,聚落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遺存保存較好的村落。
一、古村落研究現狀概述
為了從整體上對我國古村落旅游研究現狀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把握,筆者選擇以“古村落旅游”為關鍵詞,以CNKI 數據庫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這四個主要數據庫作為檢索對象,分別從主題、篇名兩個方向進行檢索。截至2009年3月22日,從CNKI 數據庫中共計檢索到327 篇相關文獻。其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共計收錄文獻305 篇,中國優(yōu)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共計收錄文獻7 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共計收錄文獻6 篇,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共計收錄文獻9 篇。各年古村落論文發(fā)表情況如下表:
表1:1999-2008年古村落旅游研究文獻的時間分布
Form1: time distributing of literatures in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earch
during period of 1999-2008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論文篇數25920232839597962
作者簡介:譚偉明(1985—),男,湖南衡陽人,漢族,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郵箱:tanweiming1986@163.com
二、古村落研究主題方向
(一)古村落開發(fā)研究
古村落以其對旅游者獨特的吸引力,為旅游業(yè)所開發(fā)利用,從旅游開發(fā)的角度研究越來越多,且主要集中在開發(fā)原則、開發(fā)模式、開發(fā)措施等課題上。如:業(yè)祖潤[3]等對北京川底下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fā)探討。巫繼光等對傳統(tǒng)古村鎮(zhèn)旅游資源保護旅游開發(fā)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4]。鄒統(tǒng)釬、李飛提出了古村落文化遺產旅游發(fā)展的社區(qū)主導開發(fā)模式,分別對川底下村的經營、管理、盈利、營銷和開發(fā)模式進行理論和實踐探討[5]。陳臘嬌、馮利華、沈紅、孫立峰對古村落旅游開發(fā)模式的比較分析[6]。歐陽奎等在分析中國鄉(xiāng)村古聚落文化特點和優(yōu)勢的基礎上,提出了鄉(xiāng)村古聚落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原則[7]。黃郁成等比較分析了古村落旅游開發(fā)和現代農村旅游開發(fā),提出了村落旅游開發(fā)必須注意的幾個要素[8]。吳文智等根據體驗經濟時代對旅游及其產品的要求,在分析旅游與體驗內在關系的基礎上,以古村落旅游產品開發(fā)為例,研究了旅游產品體驗化創(chuàng)新問題[9]。馮淑華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場與旅游者行為模式,為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場的定位和旅游產品開發(fā)提供了科學依據[10]。盧松等提出了皖南古村落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原則、總體定位和開發(fā)方向[11],并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西遞、宏村旅游資源開發(fā)進行了實證研究[12]。黃成林分析了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欣賞價值、旅游開發(fā)價值,指出西遞、宏村旅游深度開發(fā),必須從旅游地形象建設、旅游交通建設、景點建設、旅游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著手[13]。胡道生以安徽黟縣古村落為例,提出了古村落旅游開發(fā)應利用其獨特的個性和旅游開發(fā)的原則與方向[14],古村落旅游資源開發(fā)與保護問題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議題。阮儀三等提出,要根據遺產保護的特殊要求,對古村落的旅游發(fā)展做出限制和規(guī)定,制定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尋求遺產保護和旅游發(fā)展的“雙贏” [15]。劉沛林認為,旅游業(yè)是古村落保護性開發(fā)的重要途徑,并提出保護“歷史文化名村”的具體措施[16]。吳文智以西遞、宏村為例,分析旅游地的保護和開發(fā)狀況,揭示其演進的一般模式[17]。
(二)古村落保護研究
對古村落保護相關問題研究,如:劉宇圍繞古村落開發(fā)和保護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矛盾和困難,如傳統(tǒng)的居住形態(tài)與現代的生活方式的沖突、農耕社會的衰落和經濟轉型的矛盾等,結合張谷英村進行思考并尋求解決方法[18]。劉建平、韓燕平基于實施以建立新區(qū)
首頁 > 免費論文 > 管理學論文 > 正文
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價值、內容及布局研究-第2頁
為基點的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和古村落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對于古村落保護和城鎮(zhèn)化過程的分析[19]。王詠、陸林、章德輝、陶平、王莉以皖南古村落黔縣西遞、宏村為例,在實地調查、訪問和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對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體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措施,對促進古村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20]。
(三)古村落個案研究
在對古村落旅游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針對個案的研究。學者們針對個案中的問題做分析,對其發(fā)展做出建議和意見。朱生東,張親青[21],以徽州古村落為個案研究,探討生態(tài)旅游資源開發(fā)對古村落旅游開發(fā)的積極意義。吳冰、馬耀峰[22]以黨家村古村落旅游為例,提出了對古村落旅游產品深度開發(fā)與加強旅游資源保護的具體建議。姜長征、夏娃、翟蕓對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護進行研究,希望在未來發(fā)展中更善待遺產,在互動中創(chuàng)新地域文化[23]。吳文智[9]以西遞、宏村為例,分析旅游地的保護和開發(fā)狀況,揭示其演進的一般模式。胡道生[14]以安徽黟縣古村落為例,提出了古村落旅游開發(fā)應利用其獨特的個性和旅游開發(fā)的原則與方向。盧松等對西遞、宏村旅游資源開發(fā)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提出了皖南古村落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原則、總體定位和開發(fā)方向[24]。
個案研究的特殊性較強,對個案的指導作用較大,但在普遍意義上的指導性有限。
三、主要研究內容
(一)旅游資源價值研究
古村落具有極高的文化、歷史、地理、美學、建筑、旅游等學術價值,吸引了大量的學者研究,其中以研究建筑學、文物學和地理學的學者較多,彭一剛[25]論述了自然社會因素對聚落形態(tài)的影響,系統(tǒng)分析了傳統(tǒng)村鎮(zhèn)聚落景觀;陳志華[2]對楠溪江古村落的特色價值及保護問題進行了研究;張軼群[26]對傳統(tǒng)古村落的人文精神進行了研究;張杰[27]等以南閣村為例從文獻學角度對古村落空間演變進行了研究。鄧洪武、戴志堅、彭守仁等通過案例對江西、福建、安徽等地的古村落建筑特色進行了研究[28-30]。陸林等分析了徽州村落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認為村落中的徽派建筑體現了明清時期以徽商為代表的徽州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屬性和社會價值[31]。黃成林從文化地理學角度,對徽州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從文化整合角度看,認為徽州古村落是徽人經濟實力和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32]。邱國峰總結了閩粵贛邊客家古民居的基本特點和風格[33]。
(二)分布范圍研究
經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委員會的初步調查,符合具有五六百年歷史并且保存較好的古村落全國范圍內大約有上百個。這些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廣東、湖南、江蘇、廣西、貴州、云南等地。以皖南、浙東、晉中、贛東、湘南、閩南、粵北等地最為集中。皖南地區(qū)、浙江楠溪江地區(qū)和江西婺源地區(qū)是我國三大古村落群分布之地 [34]。
(三)旅游發(fā)展相關研究
對古村落旅游發(fā)展相關問題的研究,王敏、吳攀升對古村落旅游發(fā)展策略進行了探討[35]。雷海燕、趙振斌從社區(qū)參與的角度對古村落旅游形象進行研究,建立了古村落旅游形象設計的社區(qū)參與模式。申秀英、卜華白基于共生理論,從中國古村落旅游企業(yè)“共生進化”的環(huán)境條件、運作模式及能量生成三個方面,研究了中國古村落旅游企業(yè)之間及其與其它關聯(lián)企業(yè)之間的“共生進化”問題,為中國古村落旅游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四)影響研究
近年來,對古村落旅游發(fā)展影響研究成為研究熱點,許多學者關注旅游發(fā)展對古村落的影響。李凡等比較研究了皖南三個古村落的旅游影響,,整理出旅游對古村落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的影響指數,分析了古村落旅游發(fā)展影響效應已呈現出的階段性特點。章錦河調查分析了西遞村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狀況,認為西遞居民的旅游感知基本屬于“支持”狀態(tài)。蘇勤等以西遞、周莊和九華山為例,采用分層聚類法研究了旅游地居民態(tài)度和行為,將旅游地居民分為四種類型。黃潔等以浙江蘭溪市諸葛、長樂村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法研究了古村落居民的旅游影響感知。唐雪瓊等以元陽縣籌口村為例,對哈尼村寨旅游開發(fā)的社會文化影響進行了初步研究。孫靜等認為西遞、宏村古村落旅游資源存在的視覺污染嚴重,并對其成因、對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視覺管理的原則及方法。
(五)古村落評價研究
汪清蓉,李凡針對古村落綜合評價的模糊性,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相結合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建立了一個對古村落綜合價值評價的指標體系。朱曉翔在其碩士論文中對古村落旅游資源的評價進行研究,就古村落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原則、模式、產品等進行了初步探討。吳冰、馬耀峰主要是將古村落旅游資源評價和旅游開發(fā)相聯(lián)系進行分析,分析現階段開發(fā)的不足,建立了古村落旅游的現代管理模式,這充分顯示了旅游資源評價為旅游開發(fā)服務的宗旨。
四、結論
(一)基本結論
從古村落文獻研究來看,我國古村落旅游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論文總數量少,“問題- 對策”型文章居多,研究過程不甚規(guī)范,大多缺乏實證研究,重復研究多。不少學者的研究滿足于一般的描述性研究,成果有同質化現象存在。
古村落研究增長趨勢明顯,成果逐年增加。但是,整體而言,古村落研究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我國學者對古村落的研究從文物學、地理學和建筑學角度研究較多;在評價方面主要集中在資源的描述性和如何開發(fā)和保護上。古村落研究主要是進行案例研究,以對皖南古村落、楠溪江古村落、江西婺源古村落的研究較多等等。在研究方法上側重于定性描述,采用定量分析研究的很少,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古村落研究的評價體系。
(二)問題的討論
展望未來,結合古村落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古村落旅游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古村落旅游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不
首頁 > 免費論文 > 管理學論文 > 正文
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價值、內容及布局研究-第3頁
足,這些都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1.對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對北方古村落研究相對較少,造成古村落研究理論的區(qū)域不平衡。個案研究方面,在古村落旅游個案研究的文獻中,70%以上的個案研究屬于安徽、浙江與江西3省,區(qū)域研究不平衡。
2.要借鑒國外的發(fā)展與研究經驗,讓古村落旅游走概念、法規(guī)、組合線狀路徑,最終落實在古村落資源保護上。
3.對古村落開發(fā)利用研究較多,對資源的保護研究較少。
參考文獻:
[1]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陳志華.關于楠溪江古村落保護問題的信.建筑學報[J].2001,(11).
[3]業(yè)祖潤.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護與旅游開發(fā)探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J].1999,15(1):1~10.
[4]巫繼光,邱燦紅.傳統(tǒng)古村鎮(zhèn)的保護與旅游開發(fā)問題的淺探[J].中國勘察設計,2002,(10):6~7.
[5]鄒統(tǒng)釬,李飛.社區(qū)主導的古村落遺產旅游發(fā)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78~86.
[6]陳臘嬌,馮利華,沈紅等.古村落旅游開發(fā)模式的比較——金華市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實證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4):55~59.
[7]歐陽奎,楊載田.試論中國的鄉(xiāng)村古聚落文化旅游資源[J].人文地理,1993,8(3):48~53.
[8]黃郁成,黃國平.論農村旅游開發(fā)的資源憑借[J].旅游學刊,2003,18(2):73~76.
[9]吳文智,莊志民.體驗經濟時代下旅游產品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以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開發(fā)為例[J].旅游學刊,2003,18(6):66~70.
[10]馮淑華.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場分析與行為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2,17(6):45~48.
[11]盧松,等.皖南古村落旅游開發(fā)的初步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4):71~72.
[12]盧松,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初步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03,26(3):273~277.
[13]黃成林.西遞-宏村古村落旅游深度開發(fā)研究[J].經濟地理,2003,23(增刊):280~284.
[14]胡道生.古村落旅游開發(fā)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縣古村落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15]阮儀三,肖建莉.尋求遺產保護和旅游發(fā)展的“雙贏”之路[J].城市規(guī)劃,2003,27(6):85~90.
[16]劉沛林.論“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5(1):81~88.
[17]吳文智.旅游地的保護和開發(fā)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遞)實證分析[J].旅游學刊,2002,17(6):49~53.
[18]劉宇.淺析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fā)[J].美術大觀,2007,(6):148~149.
[19]劉建平,韓燕平.我國古村落保護與古村落城鎮(zhèn)化探析[J].生態(tài)技術,2007,(1):348~351.
[20]王詠,陸林,章德輝等.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體制研究——以黔縣西遞、宏村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6,29(3):294~297.
[21]朱生東、張親青.徽州古村落生態(tài)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初步探討[J].衡陽師范學報,2006, 27(1):98~101.
[22]吳冰,馬耀峰.古村落旅游資源評價與保護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32(l): 121~124.
[23]姜長征,夏娃,翟蕓.對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護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
2005,13(l):1~4.
[24]盧松.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環(huán)境容量及客流特性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師范大學,2003.
[25]彭一剛.傳統(tǒng)村鎮(zhèn)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4,66.
[26]張軼群.傳統(tǒng)聚落的人文精神——解讀和順鄉(xiāng).規(guī)劃師[J].2002,(10):45~47.
[27]張杰.龐駿等古村落空間演變的文獻學解讀.規(guī)劃師[J].2004,(1):10~13.
[28]鄧洪武,鄒元賓.美陂古建筑的文化藝術及其價值——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三,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J].2004,(2):102~107.
[29]戴志堅,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重慶建筑大學學報[J].2001,(4):21~27.
[30]彭守仁.“徽州古民居之奧秘” ——論古建筑形式與功能關系,安徽建筑[J].1996,(1):27~32.
[31]陸林,焦華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J].南京大學學報,1995,(2):163~171.
[32]黃成林.試論徽州地理環(huán)境對徽商和徽派民居的影響[J].人文地理,1993,8(4):57~63.
[33]邱國鋒.閩粵贛邊客家古民居旅游開發(fā)研究[J].經濟地理,2001,21(6):757~760.
[34]朱曉翔.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及其評價研究[D].河南大學,2005.
[35]王敏,吳攀升.古村落旅游發(fā)展策略探討:以浙江金華古村落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6,17(1):61~64.
本文關鍵詞:我國古村落旅游資源及其評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45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5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