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木構件侵蝕微生物的防治研究
本文關鍵詞: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木構件侵蝕微生物的防治研究 出處:《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研究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木構件免受微生物危害的方案,本工作采用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酯(Iodopropynyl Butyl Carbamate,簡稱IPBC)處理的方法解決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木構件侵蝕微生物的防治問題。將遺址中處于潮濕環(huán)境條件下的木構件經(jīng)IPBC處理5年后,測得其細菌總量減少89.25%,真菌總量減少55.56%,且木構件中微生物主要類群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表明,IPBC對于可能導致潮濕環(huán)境條件下木構件材質軟腐的微生物的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為控制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木構件的微生物危害提供了有效的備選方案。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ject of protecting wood components from microbial hazards in Zhidanyuan sluice site in Yuan Dynasty. Iodopropynyl Butyl Carbamate was used in this work.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IPBCfor short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erosion microorganism of wood component in Zhidan Yuan sluice site. After 5 years of IPBC treatment, the wood component in the site is in humid environment. The total amount of bacteria decreased 89.25%, the total amount of fungi decreased 55.56%, and the main microbial groups in wood components changed a lot. IPBC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which may cause soft rot of wood components in humid environ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microbial hazard of wood components in Zhidan Yuan sluice site. Options.
【作者單位】: 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
【分類號】:K878.4
【正文快照】: n _ 0引§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區(qū)志丹路和延長西路交接處,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結構嚴謹、做工考究的古代水工建筑遺址,距今700多年。它對上海城市發(fā)展史的研究、對素有“母親河”之稱的吳淞江的歷史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保護價值不言而喻。由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小平;三星堆遺址旅游價值及其保護與利用定位[J];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04期
2 張屏,張克平;古樓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芻議[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陳先樞;;如何合理保護與利用長沙辛亥革命遺跡遺址[J];長沙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4 孫安平;四川水電產(chǎn)業(yè)開發(fā)與文物古跡保護雙贏芻議[J];四川文物;2004年02期
5 江學禮;陸德良;;成都青羊宮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1959年08期
6 胡春濤;上高縣發(fā)現(xiàn)九處古文化遺址[J];南方文物;1982年04期
7 王慶莘;上高縣蒙山銀礦遺址[J];南方文物;1983年04期
8 胡迅富 ,霍升平 ,李蘊林;元昊離宮與拜寺口遺址[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9 胡雅麗,王紅星;秭歸官莊坪遺址試掘簡報[J];江漢考古;1984年03期
10 李家和 ,劉詩中;清江樊城堆遺址發(fā)掘簡報[J];南方文物;198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欣;;淺論衢州民間文物收藏與交流[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2 王志俊;;從半坡遺址的保護現(xiàn)狀看史前土遺址的保護工作[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許衛(wèi)紅;董衛(wèi)劍;;寶雞市陳倉區(qū)寧王村遺址調查簡報[A];秦文化論叢(第十一輯)[C];2004年
4 王鑫;樓朋林;;平谷縣龍坡遺址發(fā)掘簡報[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6輯[C];2004年
5 高強;;白家文化經(jīng)濟類型的初步考察[A];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6 吉學平;Nina G.Jablonski;George Chaplin;劉建輝;董為;李枝彩;王黎銳;;云南保山塘子溝遺址2003年發(fā)掘簡報[A];第九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劉相濤;;簡述青島歷史燈塔的保護與修繕策略研究[A];中國航海學會航標專業(yè)委員會沿海航標學組、無線電導航學組、內河航標學組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8 袁靖;;中國古代家馬的研究[A];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9 項莉芳;;淺談畬族文物的界定、分類和定級[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10 高建國;;關于中國文物古跡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思考與建議——以北京中南海為例[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熊遠帆 通訊員 尹檢順 徐佳林;洞庭湖掩蓋的青山遺址[N];湖南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文亮;若羌縣境內新發(fā)現(xiàn)三處遺址[N];巴音郭楞日報;2009年
3 記者王伊明;圓覺寺遺址初步清出各類文物數(shù)百件[N];唐山勞動日報;2010年
4 王曉軍;旬邑完成革命遺址普查工作[N];咸陽日報;2010年
5 劉潔;侵華日軍七三一遺址能否申遺[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記者 闕愛民 通訊員 冷新星 劉國奇;淅川發(fā)現(xiàn)“全崗聚落大型遺址”[N];河南日報;2010年
7 馮深;保護錫崖溝掛壁公路遺址原貌迫在眉睫[N];山西日報;2010年
8 ;皮央東嘎遺址[N];西藏日報;2001年
9 申佐軍 楊樞通 記者 張銘;新發(fā)現(xiàn)長城遺址500余米[N];牡丹江日報;2008年
10 記者 杜瑋;張柏視察西安西市遺址[N];陜西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政權;襄汾陶寺等遺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2 申云艷;中國古代瓦當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石榮傳;三代至兩漢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4 陳國慶;遼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6年
5 張蕓;長江流域全新世以來環(huán)境考古研究[D];南京大學;2002年
6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楊占風;鴨綠江、圖們江及烏蘇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朱劍;商周原始瓷產(chǎn)地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9 于孟洲;峽江地區(qū)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潘碧華;三峽早期人居環(huán)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蕓;濟南城市歷史街區(qū)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2 黃萬穩(wěn);欽州坭興陶保護、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3 季發(fā);加拿大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D];山東大學;2008年
4 徐倩倩;小清河下游商周制鹽遺址聚落考古分析[D];山東大學;2011年
5 沈曉文;新疆地區(qū)佛寺遺址儲藏設施的考古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6 張萌;雙塔遺址一期的動物利用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水碧紋;我國古代夯土建筑遺址灰土材料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8 申靜怡;東天山地區(qū)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遺址陶器制作工藝與產(chǎn)地的相關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9 楊懋杰;華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特點[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10 楊寬;內蒙古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出土興隆洼文化石鏟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03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40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