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理論的中國經濟思想淵源
發(fā)布時間:2017-09-15 01:17
本文關鍵詞:和諧社會理論的中國經濟思想淵源
【摘要】: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正式向外界全面闡述了“構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系統(tǒng)理論。這一理論是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和諧因素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包含很豐富的內涵。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以人為本的經濟和諧等。和諧社會理論中也包含很豐富的經濟內容,如人與人的和諧在經濟上就表現(xiàn)為經濟利益的和諧,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經濟上就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經濟內容在和諧社會理論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過探討古人經濟思想中的和諧社會思想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提供借鑒。 本文通過系統(tǒng)地研究古人的經濟思想,對其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探討和諧社會理論的經濟思想淵源,分析其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理論的啟示。 具體內容如下:首先提出和諧社會理論,界定其概念,內涵,特征,其中包含的經濟內容及其意義,其次對古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分析和評價。先秦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分為儒、墨、法、道四家進行研究;秦漢以至近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則按時間順序抓住一些代表性人物的重要觀點,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后分析古今和諧社會觀的異同及啟示,以及近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理論的啟示。 本文認為和諧社會理論有其很深厚的中國經濟思想淵源。先秦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最豐富,如儒家的“大同”和“小康”的理想社會,孔子的見“利”思“義”的義利觀,注重平均的分配觀,崇儉的消費觀,孟子的經濟和諧思想包括,制民之產,使之不饑不寒,井田之制,平均物產,發(fā)政施仁,必先關心窮民。荀子的經濟和諧思想包括人天協(xié)調的和諧觀,富民與仁政思想,明分使群思想,墨家交相利的經濟和諧觀,倡導節(jié)用的消費觀,法家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觀,儉侈并重的消費觀,富商而足下的分配觀,倡導薄稅的賦稅觀。道家順應自然的和諧觀,老聃的小國寡民論。秦漢至隋唐時也有很多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如董仲舒均貧富的和諧觀,司馬遷“善因”的經濟和諧觀,桑弘羊國家干涉、宏觀調控的思想,重商主義的和諧觀。王莽抑兼并的和諧思想,王符農、工、商協(xié)調發(fā)展的和諧觀,革命農民萬年太平的社會理想,李安世“均田制”的和諧思想,唐代有利于社會和諧經濟體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宋元明清時期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主要包括:王安石經濟改革措施中的注重宏觀調控的和諧觀,關心弱勢群體利益的和諧觀。李覯民惟邦本的和諧觀,南宋葉適放任工商業(yè)自由發(fā)展的和諧觀,董煨荒政措施中包含的和諧觀,革命農民的均田免糧思想。清初啟蒙思想家工商皆本的和諧觀,顏李學派重視工商的和諧觀,魏源黜奢崇儉的和諧觀。太平天國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中都包含豐富的和諧社會思想,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和諧社會理想社會等。歷史上和諧社會理想對于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有很多有益啟示,如人天合一的生態(tài)觀對于當今構建人與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和諧社會是有借鑒意義的,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對于當今構建一個合理的社會主義義利觀是有啟示意義的。
【關鍵詞】:和諧社會 大同思想 義利觀 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F092.7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導論14-20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14-15
- 1.2 國內相關問題研究狀況15-17
- 1.3 研究方法17
- 1.4 基本思路及框架體系17-18
- 1.5 主要觀點及創(chuàng)新點18-20
- 1.5.1 主要觀點18-19
- 1.5.2 創(chuàng)新點19-20
- 1 和諧社會理論概述20-24
- 1.1 和諧社會的概念及內涵20-22
- 1.2 和諧社會的特征22
- 1.3 和諧社會理論的主要經濟內容及其意義22-24
- 2 先秦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24-38
- 2.1 儒家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24-30
- 2.1.1 “大同”和“小康”的理想社會24-25
- 2.1.2 孔子的經濟和諧思想25-27
- 2.1.3 孟子的經濟和諧觀27-29
- 2.1.4 荀子的經濟和諧思想29-30
- 2.2 墨家“交相利”的經濟和諧觀30-33
- 2.2.1 交相利的經濟和諧觀30-32
- 2.2.2 倡導節(jié)用的消費觀32-33
- 2.3 法家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33-35
- 2.3.1 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和諧觀33-34
- 2.3.2 儉侈并重的消費和諧觀34
- 2.3.3 富上而足下的分配和諧觀34-35
- 2.3.4 倡導薄稅的賦稅和諧觀35
- 2.4 道家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35-38
- 2.4.1 順應自然的和諧觀35
- 2.4.2 “無為”的經濟和諧觀35-36
- 2.4.2 去奢崇儉的經濟和諧觀36
- 2.4.3 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36-38
- 3 秦漢至隋唐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38-49
- 3.1 西漢時期的和諧社會思想38-46
- 3.1.1 董仲舒“均貧富”的和諧觀38-39
- 3.1.2 司馬遷“善因”的經濟和諧觀39-40
- 3.1.3 桑弘羊的經濟和諧思想40-43
- 3.1.4 王莽抑兼并的和諧思想43-44
- 3.1.5 王符農工商協(xié)調發(fā)展的和諧觀44-45
- 3.1.6 革命農民萬年太平的社會理想45-46
- 3.2 魏晉南北朝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46-48
- 3.2.1 傅玄分民定業(yè)的和諧觀46-47
- 3.2.2 南北朝時期的和諧社會思想47-48
- 3.3 唐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48-49
- 4 宋元明清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49-61
- 4.1 宋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49-54
- 4.1.1 王安石經濟改革措施中的和諧觀49-51
- 4.1.2 李覯民惟邦本的和諧觀51
- 4.1.3 南宋葉適反傳統(tǒng)思想中的和諧觀51-53
- 4.1.4 董煨的荒政措施中的和諧觀53-54
- 4.2 元朝反通貨膨脹的和諧觀54
- 4.3 明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54-56
- 4.3.1 何心隱的烏托邦思想54-55
- 4.3.2 李贄“富民”的經濟和諧觀55-56
- 4.3.3 革命農民的均田免糧思想56
- 4.4 清代有關和諧社會的經濟思想56-61
- 4.4.1 清初啟蒙思想家工商皆本的和諧觀56-57
- 4.4.2 “顏李學派”重視工商的和諧觀57-58
- 4.4.3 魏源黜奢崇儉的和諧觀58-61
- 5 和諧社會理論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淵源61-66
- 5.1 太平天國的和諧社會理想61-63
- 5.1.1 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和諧觀61-62
- 5.1.2 洪仁s暋蹲收縷分械木煤托徹,
本文編號:8534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85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