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經濟思想論文 >

減災的經濟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23 20:23

  本文關鍵詞:減災的經濟學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災害 減災產品 供給與需求


【摘要】:災害是客觀的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下災難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梢哉f,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艱難的災害抗爭史。無論從原始社會還是到農業(yè)社會,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極大,形成了許多觸目驚心的災難。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口劇增、科技進步,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盡管一些傳統(tǒng)自然災害逐漸得到控制,但是現(xiàn)代災害種類越來越多、災害損失越來越大、災害影響越來越深,甚至如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枯竭、核戰(zhàn)爭等災害均可造成地球文明的毀滅。因此,在災害對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威脅越來越嚴重的緊迫形勢下,世界各國減少和消除災害的決心和措施日益重視和堅決。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各種人為災害和隱患也呈不斷增加的趨勢,每年全國各地頻繁發(fā)生的各種災害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的突出問題。因此,研究災害問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減災問題的研究:一是注重對災害的成因機理、防控技術等涉及生產力方面的研究多,而對災害的經濟社會因素、減災的體制機制和人的行為心理習慣等涉及生產關系方面的研究少,對災害本身“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和減災產品“有什么”等研究多,但是對于減災產品“誰提供”、“如何提供”、“提供多少最適宜”等問題研究很少。二是缺乏對災害的系統(tǒng)性理論與實證研究,基本上處于各專業(yè)、各行業(yè)、各部門、各地區(qū)的分散的、單一的研究局面。 本論文以災害學、公共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從公共產品的視角,以及供需均衡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視角,圍繞一定生產力水平下減災產品“誰提供”、“如何提供”、“提供多少合理”三大現(xiàn)實問題,通過創(chuàng)新災害和減災有效需求、減災有效供給等概念,對減災產品劃分為私人產品、混合產品、公共產品三大類,并構建減災供給與需求均衡模型,明晰政府、市場、私人和自愿者組織四類供給主體在減災投入上的責任劃分,提出減災項目化、產業(yè)化、社會化和制度化的現(xiàn)實路徑,在進一步總結國外和我國減災經驗、不足的基礎上,最后提出在現(xiàn)有社會生產力水平下,提出我國進一步推動防災減災事業(yè)發(fā)展的對策建議,從而實現(xiàn)通過調整減災生產關系激發(fā)出最大化的減災能力和效益。
【關鍵詞】:災害 減災產品 供給與需求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X43;F0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導論13-23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災害的客觀存在13-14
  • 1.1.2 災害的增長及成因14-15
  • 1.1.3 減災需求的快速增長15-16
  • 1.2 研究意義及主要內容16-20
  • 1.2.1 研究意義16-19
  • 1.2.2 主要內容19-20
  • 1.3 研究思路和創(chuàng)新之處20-23
  • 1.3.1 研究思路20-21
  • 1.3.2 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21-22
  • 1.3.3 研究的不足之處22-23
  • 2. 文獻綜述23-37
  • 2.1 國內減災研究綜述23-28
  • 2.1.1 中國古代減災理論簡述23-25
  • 2.1.2 中國現(xiàn)代減災研究慨述25-28
  • 2.2 國外減災研究狀況28-34
  • 2.2.1 減災經濟研究的歷史回顧28-29
  • 2.2.2 國外減災經濟研究的概況29-34
  • 2.3 減災理論研究評述34-37
  • 2.3.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評價34-35
  • 2.3.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評價35-36
  • 2.3.3 當前災害研究趨勢36-37
  • 3. 減災概念界定——基于公共產品視角37-53
  • 3.1 災害概念的創(chuàng)新37-42
  • 3.1.1 災害概念的演進37-39
  • 3.1.2 災害的分類39-42
  • 3.2 減災產品的定義和分類42-45
  • 3.2.1 定義42
  • 3.2.2 減災產品的分類42-45
  • 3.3 減災產品的特征45-53
  • 3.3.1 減災產品的區(qū)域性45-49
  • 3.3.2 減災產品的公共性49-50
  • 3.3.3 區(qū)域性和公共性的交叉關系50-53
  • 4. 減災需求主體行為分析53-61
  • 4.1 減災需求理論53-57
  • 4.1.1 減災的有效需求53-54
  • 4.1.2 減災有效需求的顯示54-56
  • 4.1.3 減災需求偏好顯示和投票機制56-57
  • 4.2 減災需求主體行為分析57-61
  • 4.2.1 個人需求57-59
  • 4.2.2 社會需求59
  • 4.2.3 政府需求59-61
  • 5. 減災產品的供給理論61-89
  • 5.1 減災產品供給的概念61-63
  • 5.1.1 減災有效供給的涵義61
  • 5.1.2 減災供給與經濟增長61-63
  • 5.2 減災供給主體行為分析63-75
  • 5.2.1 個人供給63
  • 5.2.2 政府供給63-69
  • 5.2.3 市場供給69-72
  • 5.2.4 社會自愿供給72-75
  • 5.3 減災產品的多元主體供給機制75-84
  • 5.3.1 減災產品供給機制75-81
  • 5.3.2 減災供給模式的選擇與轉換81-83
  • 5.3.3 公共減災產品供給決策模式83-84
  • 5.4 減災產品供給主體的博弈分析84-89
  • 5.4.1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分析84-86
  • 5.4.2 地方政府與私人之間的博弈分析86
  • 5.4.3 私人與私人之間的博弈分析86-87
  • 5.4.4 政府、市場和社會自愿組織之間的博弈分析87-89
  • 6. 減災產品供給與需求均衡模型89-102
  • 6.1 私人減災產品均衡模型89-90
  • 6.2 純公共減災產品均衡模型90-98
  • 6.3 混合減災產品均衡模型98-102
  • 7. 減災產品供給的現(xiàn)實路徑102-123
  • 7.1 減災項目化102-104
  • 7.1.1 減災項目的概念、內涵102-103
  • 7.1.2 減災的項目化運作103-104
  • 7.2 減災產業(yè)化104-110
  • 7.2.1 減災產業(yè)化理論104-107
  • 7.2.2 減災產業(yè)化的對策建議107-109
  • 7.2.3 減災產業(yè)化的案例和設想109-110
  • 7.3 減災社會化110-115
  • 7.3.1 減災社會化的內涵110-112
  • 7.3.2 減災社會化的機制112-114
  • 7.3.3 政府在減災社會化中的重要作用114-115
  • 7.4 減災供給的制度化115-123
  • 7.4.1 我國減災制度化狀況116-118
  • 7.4.2 進一步健全完善減災制度的建議118-123
  • 8. 減災產品供給的效益分析123-132
  • 8.1 災害損失的評估123-125
  • 8.1.1 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123-124
  • 8.1.2 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124
  • 8.1.3 災害的非經濟損失124-125
  • 8.2 減災產品供給效益評估指標125-128
  • 8.2.1 減災產品供給效益的內涵及定義125-126
  • 8.2.2 減災產品供給效益評估的指標126-128
  • 8.3 減災產品供給效益評估128-132
  • 8.3.1 直接經濟效益的評估128-129
  • 8.3.2 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評估129-130
  • 8.3.3 提高我國公共減災產品的綜合效益130-132
  • 9. 國外減災實踐與經驗132-142
  • 9.1 國外減災實踐概況132-135
  • 9.2 國外主要國家減災管理實踐經驗135-139
  • 9.2.1 美國減災管理實踐經驗135-137
  • 9.2.2 日本減災管理實踐經驗137-138
  • 9.2.3 俄羅斯減災管理實踐經驗138-139
  • 9.3 國外減災管理的經驗總結和借鑒139-142
  • 10. 減災的政策建議——以廣元市抗擊"5.12"汶川地震為例142-159
  • 10.1 "5.12"汶川特大地震概況及抗震救災實踐142-146
  • 10.1.1 汶川地震概況及災害損失142-144
  • 10.1.2 廣元市抗震救災情況144-145
  • 10.1.3 目前我國減災的薄弱環(huán)節(jié)145-146
  • 10.2 進一步做好減災工作的對策建議146-159
  • 10.2.1 堅持以提高生產力水平為根本,不斷增強防災減災基礎能力147-148
  • 10.2.2 堅持以強化人的防災減災能力為核心,著力提高災前、災中和災后的災害管理水平148-151
  • 10.2.3 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積極轉變傳統(tǒng)經濟增長方式151-155
  • 10.2.4 堅持以多元化的災害管理工具為保障,不斷完善災害損失補償和轉移機制155-159
  • 參考文獻159-163
  • 后記163-164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1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銀喜;任梅;;公共產品多元化供給的確立原則[J];北方經濟;2007年06期

2 任魯川;關于災害實質的若干哲學思考[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5年04期

3 呂超;;國外減災綜合能力建設的具體實踐與經驗借鑒[J];經濟師;2009年05期

4 阮萌;;公共物品非營利組織供給研究[J];開放導報;2009年01期

5 鎖利銘;;公共品最優(yōu)供給的兩種分析途徑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年11期

6 金磊;;政府減災行政管理建設[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宋藝 ,齊志鯤;試論減災產業(yè)化[J];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03期

8 張顯東,官世q,

本文編號:7271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7271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8f0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