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和DEA模型的中國省級碳減排分配效率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零和DEA模型的中國省級碳減排分配效率研究
【摘要】:按照我國2010年全國30個省市的情況,對2020年的投入產出變量進行預測。通過原始DEA模型和ZSGDEA(零和收益DEA)模型對我國30個省市的碳排放量和非化石能源消耗量進行再分配,并且通過五次迭代計算,最終得到全部省市統(tǒng)一達到DEA有效的分配方案。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關鍵詞】: 碳配額 碳排放 非化石能源 零和收益DEA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ZD14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473010/G0302)
【分類號】:F224;X196
【正文快照】: 我國政府承諾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通過控制排放總量,達到減排的效果。而如何將總量目標公平、公正、合理的分解到我國各省市,是問題的關鍵。由于我國各省的經濟發(fā)展、能源結構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有很大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孫作人;周德群;周鵬;苗壯;;基于環(huán)境ZSG-DEA的我國省區(qū)節(jié)能指標分配[J];系統(tǒng)工程;2012年01期
2 林坦;寧俊飛;;基于零和DEA模型的歐盟國家碳排放權分配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年03期
3 孫濤;趙天燕;;我國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測度及其趨勢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作人;周德群;周鵬;苗壯;;基于環(huán)境ZSG-DEA的我國省區(qū)節(jié)能指標分配[J];系統(tǒng)工程;2012年01期
2 劉佳寧;;國際碳減排社會化制度創(chuàng)新回顧與借鑒——以排放權交易為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04期
3 鄭立群;;中國各省區(qū)碳減排責任分攤——基于公平與效率權衡模型的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05期
4 王熒;李敏飛;;碳排放權核配研究綜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5 楊正東;;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6 杜莉;張云;;我國碳排放總量控制交易的分配機制設計——基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經驗[J];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07期
7 劉鵬;吳文;鄭志俠;潘成榮;;安徽省揮發(fā)性有機物排放水平測算與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年25期
8 歐陽斌;張躍軍;郭杰;;低碳交通運輸的綜合評價指標及其應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9 王倩;高翠云;王碩;;基于不同原則下的碳權分配與中國的選擇[J];當代經濟研究;2014年04期
10 王建偉;張曉明;宋慶亮;高潔;;基于PSR模型的低碳交通運輸發(fā)展評價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Regional allocation of CO_2 emission allowance in China by 2020[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7分會場-實現“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途徑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P.Zhou;B.W.Ang;J.Y.Han;;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宏觀管理與政策學科青年基金獲得者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琛琛;基于能源環(huán)境效率的相關組織決策分析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2 劉紅琴;中國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朱德進;基于技術差距的中國地區(qū)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4 何楠;碳排放交易機制對我國發(fā)電權置換影響分析模型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年
5 代迪爾;產業(yè)轉移、環(huán)境規(guī)制與碳排放[D];湖南大學;2013年
6 張啟平;面向領域的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任娟;競爭戰(zhàn)略識別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8 梁賽;多種政策對我國物質流和價值流變化的綜合作用分析[D];清華大學;2013年
9 陳光;節(jié)能減排環(huán)境下的電力系統(tǒng)規(guī)劃與重構相關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10 范丹;低碳視角下的中國能源效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峗峗;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2年
2 陳瑤;基于CO_2排放的甘肅省工業(yè)行業(y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3 楊娟;我國碳排放效率區(qū)域差異的動態(tài)演進與協(xié)調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4 赫虎虎;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整合路徑初探[D];暨南大學;2013年
5 夏義星;我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效率評價及異質性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胡虎子;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2年
7 宋雅晴;我國環(huán)境效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2年
8 XAYALATH THONGPHET(童少龍);老撾工業(yè)環(huán)境效率度量與行業(yè)差異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9 田云霞;河北省產業(yè)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研究[D];石家莊經濟學院;2012年
10 黃宇;水介質單體液壓支柱三用閥的結構分析及仿真優(yōu)化[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鑫;陶小馬;邢建武;;兩種節(jié)能政策工具的效率比較分析[J];財貿經濟;2009年07期
2 李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特征、績效與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3 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年05期
4 徐玉高,郭元,吳宗鑫;經濟發(fā)展,碳排放和經濟演化[J];環(huán)境科學進展;1999年02期
5 王群偉;周德群;葛世龍;周鵬;;環(huán)境規(guī)制下的投入產出效率及規(guī)制成本研究[J];管理科學;2009年06期
6 王兵;吳延瑞;顏鵬飛;;環(huán)境管制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APEC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8年05期
7 陳詩一;;節(jié)能減排與中國工業(yè)的雙贏發(fā)展:2009—2049[J];經濟研究;2010年03期
8 林伯強;劉希穎;;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經濟研究;2010年08期
9 曾剛;萬志宏;;碳排放權交易:理論及應用研究綜述[J];金融評論;2010年04期
10 王雷;黃聰;;我國環(huán)境規(guī)制對不同來源國FDI的影響[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晟呂;石敏俊;李娜;袁永娜;;碳稅對于發(fā)展非化石能源的作用——基于能源-環(huán)境-經濟模型的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2年07期
2 李俊峰;;在“過剩”中前進[J];中國改革;2010年04期
3 ;“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11.4%[J];石油和化工設備;2012年11期
4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超過11% “十二五”能源發(fā)展必須轉型[J];江蘇氯堿;2011年02期
5 ;各省動態(tài)[J];綠色視野;2014年04期
6 ;中國企業(yè)碳排榜[J];新民周刊;2013年49期
7 ;治污新拳[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4年10期
8 朱成章;;我國防止霧霾污染的對策與建議[J];中外能源;2013年06期
9 ;發(fā)展核電需先獲得公眾認可[J];環(huán)境;2013年08期
10 潘家華;;節(jié)能減碳需要高歌穩(wěn)進[J];中國經貿導刊;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發(fā)改委發(fā)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A];《電站信息》2012年第12期[C];2012年
2 ;低碳背景下中國經濟發(fā)展面臨的形勢與對策[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1-2012)[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曉華;我省非化石能源占比3年內將增至7%[N];新華日報;2013年
2 記者 瞿劍;中國非化石能源增速超50%[N];科技日報;2014年
3 宗和;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比重將提升至20%[N];中國礦業(yè)報;2014年
4 本報記者 李若愚;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將升至20%左右[N];中國證券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武星 王大鵬;非化石能源決戰(zhàn)15% 一道指定答案的命題[N];國家電網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邢佰英;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將占11%[N];中國證券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王秀強;國家能源局:2011年能源需求增速趨降 非化石能源利好[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
8 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 張運洲;如何實現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11.4%目標[N];經濟參考報;2011年
9 潘家華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huán)境經濟研究所所長;成熟技術才是可持續(xù)的技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楊敏;“十二五”增大非化石能源比例[N];中國紡織報;2011年
,本文編號:611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61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