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動機、利他偏好與包容性增長——嵌入“家長式利他”的OLG模型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敬偉;蒲勇健;;行為經濟學中的公平互惠——和諧社會的經濟理論基礎[J];當代財經;2008年04期
2 周業(yè)安;左聰穎;陳葉烽;連洪泉;葉航;;具有社會偏好個體的風險厭惡的實驗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6期
3 張良橋;論進化穩(wěn)定策略[J];經濟評論;2003年02期
4 葉航;利他行為的經濟學解釋[J];經濟學家;2005年03期
5 潘士遠;史晉川;;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2年03期
6 楊春學;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經濟研究;2001年04期
7 葉航,汪丁丁,羅衛(wèi)東;作為內生偏好的利他行為及其經濟學意義[J];經濟研究;2005年08期
8 田國強;;和諧社會構建與現代市場體系完善[J];經濟研究;2007年03期
9 陳葉烽;;親社會性行為及其社會偏好的分解[J];經濟研究;2009年12期
10 劉利;;華萊士與達爾文的分歧[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璇;;三十年來安徽職業(yè)階層結構的變遷[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振卯;;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集體行動——對轉型期社會控制的理論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譚智奇;廖順余;冼平芳;;我國農民話語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1期
4 吳爽;秦啟文;;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身份認同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3期
5 王春偉;劉云濤;王俊;;我國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問題探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1期
6 任先耀;凌文州;石家勝;劉寧;;基于自然選擇理論的動物利他行為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4期
7 楊紀青;楊碩;華麗;袁磊;楊健強;;新農村建設中經濟人利他行為對社會福利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4期
8 趙穎霞;陳曉健;李中琴;;城鄉(xiāng)差距持續(xù)擴大的原因及效應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1期
9 丁德光;;農村社會風險的表現形式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3期
10 李瓊英;;基于社會分層視野下的利益表達問題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嬌;周小亮;;互惠偏好視角下的知識生產激勵錦標賽模型之反思與探討[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2 程宇;;引入“政府型強互惠”假設的不完全資本市場的演化[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3 付才輝;;制度的分層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4 曹和平;張博;周建波;張志祥;;不同文明間經濟動力學機制共源性因子管理初探——復活節(jié)島和摩梭人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比較研究[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代、變革與轉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機遇、挑戰(zhàn)和方向”經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東波;顏憲源;;社會工作視閾下弱勢群體抗逆力激發(fā)路徑的思考——基于黑龍江省弱勢群體現狀的研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孫守紀;;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企業(yè)年金組織形式的選擇——信托制與公司制的初步比較[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7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宋婷婷;;搶抓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機遇加快沈陽大工業(yè)區(qū)產業(yè)集群建設步伐[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9 鄭丹丹;;彌散的低度不平等——對我國性別分層狀況的解讀[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彭劍波;;公共生態(tài)空間私用化問題研究——以北京為例[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龍曉楓;消費者規(guī)范理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茜;公共物品供給機制與政府定位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燕安;我國人力資本與區(qū)域經濟增長差異趨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皓白;社會創(chuàng)業(yè)動機、機會識別與決策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鄭啟福;中國合會法律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微波;利益分析視角下的轉型期國有企業(yè)勞動關系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肖英;基于“兩型”城市構建的長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9 沙占華;民生效率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淑東;人力資源資本化的市場意識前提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丹;動物科學、動物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就業(yè)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軍;城市社區(qū)主體互動困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文黎照;浙江省飲用水源保護的法律規(guī)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4 張彥;我國環(huán)境不公問題的類型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符婕;論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監(jiān)管法律制度[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6 王一新;道德起源、演化及其作用的經濟學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朱厚剛;文學身體的移易[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王學夢;后現代語境下我國青少年價值觀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成;地方財政科技投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高翔;吉林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紀軍;中國的信任結構及其決定——基于一組實驗的分析[J];財經研究;2005年06期
2 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來自行為經濟學的一個貢獻[J];當代財經;2007年03期
3 宋紫峰;周業(yè)安;何其新;;不平等厭惡和公共品自愿供給——基于實驗經濟學的初步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12期
4 張良橋;進化穩(wěn)定均衡與納什均衡——兼談進化博弈理論的發(fā)展[J];經濟科學;2001年03期
5 黃少安;韋倩;;利他經濟學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8年04期
6 葉航;利他行為的經濟學解釋[J];經濟學家;2005年03期
7 龔霽茸;費方域;;尋求公平的經濟人——相關實驗經濟學研究綜述[J];經濟學家;2006年02期
8 黃少安;經濟學研究重心的轉移與“合作”經濟學構想——對創(chuàng)建“中國經濟學”的思考[J];經濟研究;2000年05期
9 楊春學;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經濟研究;2001年04期
10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金閣;王志強;;“經濟人”自利和利他行為的一種新綜合[J];消費導刊;2009年17期
2 繆代文;;利他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成人高教學刊;2010年04期
3 唐俊;王翊;陳根;;基于腦神經系統(tǒng)的利他行為模型分析[J];系統(tǒng)工程;2011年04期
4 唐俊;;行為博弈的互惠利他行為理論研究的進展[J];現代經濟探討;2011年06期
5 張廷華;親緣選擇學說的經濟學分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黃少安;韋倩;;利他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J];學術月刊;2008年07期
7 岳彬;;包容性增長的時代價值與實踐取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黃少安;韋倩;;利他經濟學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8年04期
9 徐貴宏;賈志永;王曉燕;;“經濟人”利他行為的經濟分析[J];經濟學家;2008年01期
10 陳凈;;利他主義經濟學分析的局限[J];華商;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玲;羅燕婷;;對“經濟人”假設發(fā)展的反思——兼論和諧社會的微觀基礎[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董志強;;純粹利己主義反思與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二重性[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偉;王田;;不確定性與消費行為[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C];2009年
4 張寶印;王本年;孫治國;;實踐社會和諧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習〈老子五千言〉與〈共產黨宣言〉[A];2005年全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yè)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季學明;;土地是社會和諧的維系——馬克思的土地《資本論》揭示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6 吳殿廷;王金巖;;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五大悖論[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春才;;和諧生產力論[A];中國生產力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專輯[C];2005年
8 程恩富;;新“經濟人”論:海派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4)[C];2004年
9 余斌;;論西方經濟學效用理論的基本問題[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劉超;盧泰宏;李偉偉;;中國老年人基于血緣關系的利他性消費行為:實證研究與營銷詮釋[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孫承叔;資本與社會和諧[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鴻飛;論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和諧[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3 鄧清柯;誠信是長久制勝之道[N];人民日報;2005年
4 鄧偉志;論“和諧社會”[N];學習時報;2005年
5 山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朱健;公平形式的選擇關乎社會和諧[N];中國改革報;2007年
6 任yN卓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和諧財富乃社會和諧之根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馮斌;維護好社會和諧的“安全閥”[N];光明日報;2009年
8 中國人民大學 周誠;關于人的經濟秉性的科學依據問題的探索[N];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
9 北京大學、長江商學院教授 周其仁;惻隱之心的經濟學[N];經濟觀察報;2007年
10 中國人民大學 周誠;“雙重經濟秉性人”論綱[N];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覃剛;制度演化:政府型強互惠模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偉;在有限周期條件下實際經濟周期模型最優(yōu)化方法[D];吉林大學;2009年
3 馬姍伊;經濟人的行為動機分析[D];遼寧大學;2008年
4 楊麗萍;個人碳消費的外部性和可選擇的治理方式[D];遼寧大學;2011年
5 鮑媛媛;人類行為動力學的實證及生成機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6 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經濟學分析[D];西北大學;2004年
7 呂宗耀;消費饜足性假設下的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陳葉烽;社會偏好的檢驗:一個超越經濟人的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王淑珍;不確定條件下個體選擇行為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時繼鋒;“斯密問題”與和諧社會人的構建[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虞瀟瀟;資本主義精神,財富增長率和長期經濟增長[D];武漢大學;2005年
2 李時敏;信任基本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3年
3 劉佳;社會資本理論建構及其經濟學意義[D];山東大學;2008年
4 楊未昌;經濟人偏好解析[D];湘潭大學;2008年
5 霍東升;競爭市場均衡問題的內點算法[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劉玲玲;資本主義精神、環(huán)境質量與經濟增長[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速繼明;經濟利他主義與理性經濟人教條的現實困境[D];上海財經大學;2005年
8 陳首哲;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研究[D];海南大學;2010年
9 吳鳳春;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公共物品供給機制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10 陳娜娜;和諧社會理論的中國經濟思想淵源[D];山西財經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655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56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