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關系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形成中的基礎意義
本文關鍵詞:所有制關系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形成中的基礎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社會科學 2011年第1期
所有制關系在馬克思
社會形態(tài)理論形成中的基礎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靳輝明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 洪光東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理論貢獻,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
o列寧稱之為/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0,1/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0,/是社會科學的同義詞0。
他強調說,/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0?這個評價是十分正確和中肯的。而社會形態(tài)理論則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個核心思想。沒有這個思想便不會有唯物主義歷史觀。正是對人類社會形態(tài)及其更替規(guī)律的發(fā)現,馬克思才終于揭開了人類歷史之謎,實現了人類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但是,一個時期以來,理論界有些學者對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提出不少質疑,否定社會規(guī)律的客觀性,認為人類歷史中的規(guī)律只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guī)律,而實踐通常總是在人的意志支配下進行的,/因此它純粹是一種思辨的思維運動。0有的學者更為清楚地把社會歷史規(guī)律說成是/認識的產物0,是/人的思想和意志所創(chuàng)造的0,/只是一種邏輯概念0。這些觀點清楚地否定了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有些學者還反對用馬克思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分析研究人類歷史,包括我國社會發(fā)展史。對于這樣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我們必須研究清楚,并給予科學的闡明。
一、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逐步形成和完整表述
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即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隨著馬克思對世界歷史和對資本主義社會不斷探討、研究而逐步深化和成熟的過程。這個理論決不是主觀臆斷,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研究了已有的和新發(fā)現的大量歷史資料才逐漸形成的。它是人類歷史觀發(fā)展的自然的結果。只有真正了解其形成發(fā)展過程,才能正確和深刻地認識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科學性和它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初步形成
馬克思之所以能夠超越前人,完成社會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在于他把握住了兩個關鍵性問題,并從理論上成功地解決了它。其一,他超越了關于/人0的抽象議論,而把自己研究的基點放在探討/現實的人0和/人的世界0上,從而揭開了長期蒙在人和人類社會之上的神秘面紗。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歷史觀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
?馬克思正是通過研究人人0。/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0。
1
o5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頁。5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頁。
?5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6,第161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519頁。
/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歷史價值觀0筆談
的物質生產活動和這種活動賴以進行的社會關系,才一步步地接近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其二,馬克思在前人取得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地研究現實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形成了關于生產關系的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超越前人的最具有理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思想。在馬克思以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已經提出并闡明了生產力的概念,甚至對生產關系思想也有過某些零星的猜測,但是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提出生產關系的科學概念。提出并闡明生產關系的思想是馬克思的偉大功績。馬克思在他從事理論研究活動之初,就開始探討人的物質利益、占有關系和異化勞動等問題,通過這一研究,他逐步認識到在物的關系的背后隱藏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他在同恩格斯的第一部合著5神圣家族6中就已經認識到:/對象作為為了人的存在,作為人的對象性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了他人的定在,是他同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同人的社會關系。01所以,列寧說,馬克思在1845年寫成的5神圣家族6已經/接近0自己的/體系0,
o即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思想。
接著,馬克思在5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6中又對之作了全面的闡發(fā)。在這里,馬克思深入研究了生產勞動和社會分工問題,以及人們生產活動得以進行的社會條件。首先,馬克思尖銳地批判了思辨哲學完全忽視生產活動和歷史的現實基礎的觀點,把/生產物質生活本身0看成是歷史活動的首要前提,進而考察了物質生產活動賴以進行的社會條件,指出:/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
?稍后,馬克思更明確地說,/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0。
互之間便發(fā)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0?就是說,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必然產生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否則,任何生產活動都不可能發(fā)生。其次,馬克思通過對社會分工的研究,對社會關系的不同情況和性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指出/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在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0?這里不僅指明了人們的生產關系(這時更多的使用交往形式的概念)受著分工的制約,而且揭明了生產關系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個人因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和對產品的關系的不同而處于不同的生產關系中,實質上揭明了人們的不同的階級關系。再次,馬克思通過對各種交往形式和交往關系的深入分析,進一步認識到人們的精神交往不過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0,而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又是最基本的,它不僅是政治制度和國家的現實基礎,而且也是一切實際的財產關系的真實基礎。這樣,馬克思就從人們的各種關系中劃分出了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最基本的關系。正如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所說的,/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0?最后,馬克思把生產關系看成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而這種發(fā)展變化是由分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的。/分工的各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0?在5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6寫成后一年,馬克思在5哲學的貧困6一書中,以更為精確的語言表述了上述思想,他說:歷史運動創(chuàng)造了社會關系,/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268頁。
o5列寧全集6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頁。
???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32、724、521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21頁。
中國社會科學 2011年第1期
業(yè)資本家的社會。01馬克思反復強調,生產關系不是永恒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和變化。上述可見,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全面地闡明了生產關系的基本思想,可以說,生產關系概念已經形成了。
生產關系概念的形成,不僅對生產力諸要素結合的性質和方式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而且有可能揭明生產過程本身的內在結構,揭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據此,進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發(fā)展動力和運動規(guī)律,解答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歷史之謎。生產關系及其與生產力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的形成,使馬克思創(chuàng)立社會形態(tài)理論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所謂社會形態(tài),通常理解為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機構和觀念上層建筑的有機統(tǒng)一而構成的社會有機體。社會形態(tài)是一個整體概念。它既有穩(wěn)定的質的規(guī)定性,又是一個活的機體,而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在其中起著基礎性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tài)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變化。
關于五種社會形態(tài)思想的形成和表述經歷了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最早在5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6中,馬克思基于對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分析,研究了分工各個不同階段的交往形式和所有制關系,把以往的/部落所有制0、/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0、/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0、/現代所有制0或資產階級所有制,作為人類社會演進的幾個歷史時期,并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進行了富有預見性的分析,初步形成了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思想。
其后,馬克思在5雇傭勞動與資本6和5共產黨宣言6等著作中,對他剛剛形成的社會形態(tài)思想作了進一步的更為準確的闡明。他在研究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時,對社會形態(tài)思想明確地表述道:/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fā)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0o很顯然,這里比5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6更清楚地闡明了社會形態(tài)的概念。接著他又對歷史上的幾種社會形態(tài)作了新的表述:/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0?這里不僅是思想內涵,而且概念的表述都前進了一步。5共產黨宣言6基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當時的革命形勢,著重從階級斗爭的角度,對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方式和階級關系作了分析,突出地闡明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在這里,實際上揭明了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演進,以及推進歷史發(fā)展的社會力量。
2.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深化和最初的表述
不可否認的是,在19世紀40年代,由于史前史料的缺乏和對東方社會研究不多,所以馬克思對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看法主要囿于西方社會,就是說,那時馬克思并未將視線投向東方這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50年代后,一方面,與1848年革命失敗后歸于沉寂的歐洲不同,亞洲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英國國內對于在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以及其議會圍繞東印度公司等問題都產生了不小的爭論。這些客觀現實引發(fā)了馬克思對東方問題的關注,開始探討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就研究成果看,他發(fā)表于5紐約每日論壇報6上的一些文章以及與恩格斯的通信可以算是這時期的集中體現。此時,馬克思關注的重心乃是東方社會的現實狀況及其在外來沖擊下的歷史命運問題,但同時他在研究中也涉及了東方社會具有的個性特征,如不存在土地私有、1o?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602、724、724頁。
/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歷史價值觀0筆談
在村社制度中過著閉關自守的生活、國家專制等,即后來表述的/亞細亞生產方式0,1并認為
o由東方/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這甚至是了解東方天國的一把真正的鑰匙0。
于馬克思剛剛涉獵東方社會,加之史料的影響,他更多關注的是東方社會的個性特點,而沒有認識到東西方社會的共性。進而提出的不同于西歐社會的/亞洲式的社會0,?也是將東方社會視為一種區(qū)別于/西歐式社會0的地域性社會。
隨著史料的豐富與研究的深入,馬克思進一步發(fā)現這種生產方式并不為印度所獨有,其在亞洲其他地方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來。如/在爪哇東海岸的巴厘島,印度人的這種組織還完整地和印度人的宗教一起保存了下來,它的痕跡和印度人的影響一樣,在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馬克思也發(fā)現了與這種生產方式類似的制度。1853整個爪哇隨處可見0。
年,在探討被稱為/克蘭0的蘇格蘭氏族時,他指出:/某一克蘭,即氏族,所居住的地區(qū)就屬于該氏族,正如俄國的農民公社所占用的土地不屬于個別農民而屬于整個公社一樣。可見,所在地區(qū)是氏族的公有財產。在這種制度下,現代意義上的私有財產是談不上的。同樣,克蘭成員的社會地位同生活在我們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個人的地位也是無法相比的。0/在任何情況下,土地都是氏族的財產,在氏族內部,盡管有血緣關系,但是人們之間也有地位上的差別,正像所有古代亞洲的氏族公社一樣。0?在這里,已經暗含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并非為亞洲所獨有的意思。其后,馬克思在5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6中進一步分析了它的普遍意義,即其在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歐洲的克爾特人、羅馬利亞人、斯拉夫人、古希臘羅馬以及日耳曼民族都先后存在過,并在部分地方還發(fā)現了它的痕跡。這些發(fā)現使得他有可能將其與人類社會歷史進程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并獲得新的認識。
馬克思在5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6一書第二篇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0中,對/亞細亞生產方式0作了進一步探討。在該文中,馬克思比較和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前東西方社會存有的三種公社所有制形式:亞細亞所有制、古代所有制與日耳曼所有制,并從中發(fā)現了更為本質的東西。在他看來,這些所有制形式除具有共同點外,彼此之間還存有一些明顯的差別。以最具決定意義的土地所有制與財產關系為例,在亞細亞所有制中,/人類素樸天真地把土地當做共同體的財產0,單個人的財產/本身直接就是公社財產0,其/并不是同公社分開的個人的財產,相反,個人只不過是公社財產的占有者0。在古代所有制中,/公社財產)))作為國有財產)))即公有地,在這里是和私有財產分開的0,即這里已經/存在著國有土地財產和私人土地財產相對立的形式0,并且/后者以前者為中介0;而在日耳曼所有制中,/個人土地財產既不表現為同公社土地財產相對立的形式,也不表現為以公社為中介,而是相反,公社只存在于這些個人土地所有者本身的相互關系中。公社財產本身只表現為各個個人的部落住地和所占有土地的公共附屬物。0?正是在這些詳細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認識到,與后兩種所有制相比,亞細亞所有制本身就是直接的公有制,因而也是三種所有制形式中最為原始的。由1
o
?在本文中,/亞細亞生產方式0與/亞細亞所有制0是作為同義語使用的;而對它的分析也參見了趙家祥、鹽澤君夫等學者的理論觀點。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0卷,第112頁。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0卷,第118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71、572頁。(此段5馬克思恩格斯文
集6沒有收錄)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4、127、133頁。
本文關鍵詞:所有制關系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形成中的基礎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82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22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