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低滲透裂縫性油藏重復壓裂造縫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27 20:40
大慶外圍油田高含水井數(shù)多,見水層位多,并且多為主力油層,由于外圍油田主要以壓裂方式投產,所以多為裂縫型見水,采出程度低,而隨著油田開發(fā),高含水井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對于這些油井,常規(guī)的同井同層重復壓裂技術或堵水技術已不利于高含水層的剩余油挖潛,措施效果較差,因此,最終導致高含水井關井。這些油井的關停,不僅影響油田注采結構的調整,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資產閑置。為了進一步挖掘剩余油,必須進一步探索適用于高含水油井的剩余油挖潛技術。如果要在大慶外圍低滲透油田進行規(guī)模化施工,還存在選井選層標準、優(yōu)化施工工藝及其他低滲透油田的適應性等一系列問題,必須通過工業(yè)化現(xiàn)場試驗加以解決。如果能在試驗中解決上述存在問題,將為低滲透油田進入中高含水的有效開發(fā)提供技術支持,對提高外圍“三低”油藏動用程度,為確保油田持續(xù)穩(wěn)產4000萬噸做出重要貢獻,有著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通過大量調研國內外油藏重復壓裂造縫機理的研究成果,以前人工作為基礎,對大慶低滲透裂縫性油藏重復壓裂造逢機理進行了研究,并基于油藏數(shù)值模擬建立了數(shù)值模擬模型,對剩余油分布進行了分析,根據(jù)正交設計法和灰色關聯(lián)法對措施增油的敏感性...
【文章頁數(shù)】:17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創(chuàng)新點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2 國內外重復壓裂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重復壓裂前地應力重定向機理研究概況
1.2.2 重復壓裂新裂縫重定向機理研究概況
1.3 重復壓裂工藝的技術發(fā)展
1.4 技術經濟界限評價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
1.4.1 技術經濟界限研究的主要內容
1.4.2 技術經濟界限的研究現(xiàn)狀
1.5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路線
第二章 裂縫性油藏地質開發(fā)特征
2.1 裂縫性油藏地質特征
2.1.1 裂縫性儲集層特征
2.1.2 裂縫性儲集層分類
2.1.3 影響裂縫性儲集層孔滲性能的因素
2.2 裂縫性油藏的開發(fā)特征
2.2.1 裂縫性油藏衰竭式開采特征
2.2.2 裂縫性油藏注水開發(fā)特征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重復壓裂造新縫機理研究
3.1 現(xiàn)今總應力場力學模型
3.1.1 平衡方程
3.1.2 原地應力引起的有效應力
3.1.3 人工裂縫引起的誘導應力
3.1.4 流體流動引起的誘導應力
3.1.5 初次人工裂縫儲層總應力場分布
3.1.6 10C76-118井周圍總地應力場計算
3.1.7 應力場疊加后的總應力場求解
3.2 裂縫起裂的力學準則
3.2.1 裂縫的力學特征
3.2.2 復合型裂縫的破裂
3.2.3 重復壓裂裂縫起裂的力學準則
3.3 重復壓裂井新裂縫啟裂判別方法研究
3.3.1 重復壓裂造新縫的力學條件
3.3.2 重復壓裂產生新縫力學分析
3.4 重復壓裂啟裂角的確定
3.5 重復壓裂新裂縫的延伸軌跡研究
3.5.1 重復壓裂裂縫周圍的應力分析
3.5.2 應力邊界條件
3.5.3 邊界應力影響系數(shù)的計算
3.5.4 求解應力的流程圖
3.5.5 重復壓裂裂縫影響因素分析
3.5.6 轉向新裂縫延伸數(shù)值模擬
3.6 實例結果與分析
3.7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壓裂造縫前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三維地質模型的建立
4.1.1 基礎數(shù)據(jù)的準備
4.1.2 網格設計
4.1.3 建立構造與地層模型
4.1.4 建立沉積微相模型
4.1.5 建立砂體模型
4.1.6 建立儲層物性參數(shù)模型
4.2 數(shù)值模型建立
4.2.1 C45Z區(qū)塊
4.2.2 CQ3區(qū)塊
4.2.3 C50Z區(qū)塊
4.2.4 C522區(qū)塊
4.3 動態(tài)歷史擬合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措施增油影響因素分析
5.1 措施增油單因素分析
5.1.1 C45Z區(qū)塊(10C113-67井組)
5.1.2 CQ3區(qū)塊(10C75-J117井組)
5.1.3 C50Z區(qū)塊(10C65-Y123井組)
5.1.4 C522區(qū)塊(10C64-152井組)
5.2 壓裂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
5.2.1 灰色關聯(lián)原理
5.2.2 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壓裂技術經濟界限
6.1 盈虧平衡原理概述
6.1.1 老井措施邊際成本
6.1.2 老井措施邊際收益
6.1.3 老井措施增油界限
6.1.4 稅金及措施費用
6.2 壓裂技術經濟界限
6.3 "壓裂技術經濟界限"軟件的編制
6.3.1 編制原理
6.3.2 軟件說明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文章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
致謝
詳細摘要
本文編號:3751407
【文章頁數(shù)】:17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創(chuàng)新點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2 國內外重復壓裂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重復壓裂前地應力重定向機理研究概況
1.2.2 重復壓裂新裂縫重定向機理研究概況
1.3 重復壓裂工藝的技術發(fā)展
1.4 技術經濟界限評價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
1.4.1 技術經濟界限研究的主要內容
1.4.2 技術經濟界限的研究現(xiàn)狀
1.5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路線
第二章 裂縫性油藏地質開發(fā)特征
2.1 裂縫性油藏地質特征
2.1.1 裂縫性儲集層特征
2.1.2 裂縫性儲集層分類
2.1.3 影響裂縫性儲集層孔滲性能的因素
2.2 裂縫性油藏的開發(fā)特征
2.2.1 裂縫性油藏衰竭式開采特征
2.2.2 裂縫性油藏注水開發(fā)特征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重復壓裂造新縫機理研究
3.1 現(xiàn)今總應力場力學模型
3.1.1 平衡方程
3.1.2 原地應力引起的有效應力
3.1.3 人工裂縫引起的誘導應力
3.1.4 流體流動引起的誘導應力
3.1.5 初次人工裂縫儲層總應力場分布
3.1.6 10C76-118井周圍總地應力場計算
3.1.7 應力場疊加后的總應力場求解
3.2 裂縫起裂的力學準則
3.2.1 裂縫的力學特征
3.2.2 復合型裂縫的破裂
3.2.3 重復壓裂裂縫起裂的力學準則
3.3 重復壓裂井新裂縫啟裂判別方法研究
3.3.1 重復壓裂造新縫的力學條件
3.3.2 重復壓裂產生新縫力學分析
3.4 重復壓裂啟裂角的確定
3.5 重復壓裂新裂縫的延伸軌跡研究
3.5.1 重復壓裂裂縫周圍的應力分析
3.5.2 應力邊界條件
3.5.3 邊界應力影響系數(shù)的計算
3.5.4 求解應力的流程圖
3.5.5 重復壓裂裂縫影響因素分析
3.5.6 轉向新裂縫延伸數(shù)值模擬
3.6 實例結果與分析
3.7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壓裂造縫前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三維地質模型的建立
4.1.1 基礎數(shù)據(jù)的準備
4.1.2 網格設計
4.1.3 建立構造與地層模型
4.1.4 建立沉積微相模型
4.1.5 建立砂體模型
4.1.6 建立儲層物性參數(shù)模型
4.2 數(shù)值模型建立
4.2.1 C45Z區(qū)塊
4.2.2 CQ3區(qū)塊
4.2.3 C50Z區(qū)塊
4.2.4 C522區(qū)塊
4.3 動態(tài)歷史擬合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措施增油影響因素分析
5.1 措施增油單因素分析
5.1.1 C45Z區(qū)塊(10C113-67井組)
5.1.2 CQ3區(qū)塊(10C75-J117井組)
5.1.3 C50Z區(qū)塊(10C65-Y123井組)
5.1.4 C522區(qū)塊(10C64-152井組)
5.2 壓裂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
5.2.1 灰色關聯(lián)原理
5.2.2 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壓裂技術經濟界限
6.1 盈虧平衡原理概述
6.1.1 老井措施邊際成本
6.1.2 老井措施邊際收益
6.1.3 老井措施增油界限
6.1.4 稅金及措施費用
6.2 壓裂技術經濟界限
6.3 "壓裂技術經濟界限"軟件的編制
6.3.1 編制原理
6.3.2 軟件說明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文章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
致謝
詳細摘要
本文編號:3751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7514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