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巖體裂隙蠕變滲流耦合分析
本文關鍵詞:地下巖體裂隙蠕變滲流耦合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裂隙巖體 蠕變效應 滲透率 裂隙開度 流固耦合
【摘要】:震后斷層區(qū)巖體裂隙的愈合對于地震水力響應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為研究裂隙巖體愈合對深部斷層區(qū)滲透率時空演化規(guī)律的影響,在離散裂隙網(wǎng)絡耦合模型基礎上加入裂隙蠕變效應,建立裂隙巖體流固耦合時空演化模型,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對建立的耦合方程進行求解。結果表明:封堵之前,常規(guī)的耦合滲流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由于具有完整的通道,任意時刻的流固耦合并不能改變流體的壓力;隨著封堵發(fā)生,在蠕變效應下,裂隙開度減小,單元體滲透率降低,流體壓力增大。該研究成果為震后破裂帶巖體的愈合機理及滲透率演化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礦業(yè)與安全工程學院;
【關鍵詞】: 裂隙巖體 蠕變效應 滲透率 裂隙開度 流固耦合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74040)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09CB219605)
【分類號】:TU45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由裂隙主導的地下巖體損傷區(qū)水力特性對于地震的產(chǎn)生和傳播具有重要的影響[1-3]。地下流體不僅參與地震孕育發(fā)生的全過程,而且充當?shù)卣鹦畔鞑サ拿浇椤C绹鴦趥愃共死麌覍嶒炇业腗ontgomery和Manga[4]詳細探討了溪流量和井水水位對地震的響應,認為由地震引起的地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熊良宵;楊林德;;考慮節(jié)理面法向蠕變的節(jié)理巖體蠕變模型[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寶云;陳志平;董倩;王思長;;基于結構面流變特性的重慶市某干線公路順層滑坡數(shù)值模擬研究[J];重慶建筑;2012年09期
2 于超云;唐春安;;基于長期強度的節(jié)理巖體洞室蠕變特性研究[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3 劉玉田;王文慶;蘇海健;;大跨度高煤幫煤巷支護參數(shù)優(yōu)化及應用[J];煤炭科學技術;2012年05期
4 郭保華;田采霞;;巖石裂隙的法向蠕變及滲流的影響[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5 孟慶彬;韓立軍;喬衛(wèi)國;林登閣;范加冬;;深部高應力軟巖巷道圍巖流變數(shù)值模擬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2年06期
6 劉玉田;韓強強;龐濤;何化棟;張書劍;;層狀頂板煤巷均壓補強支護設計及應用[J];煤礦安全;2014年03期
7 王坤;;厚煤層大斷面切眼新型支護設計方案及應用[J];山西焦煤科技;2013年03期
8 解鵬濤;;采空區(qū)下方近距離巷道加固設計及應用[J];山西焦煤科技;2013年05期
9 王志剛;;軟弱夾層對巷道頂板穩(wěn)定性影響的FLAC3D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3年05期
10 熊良宵;虞利軍;楊昌斌;;硬性結構面的剪切流變模型及試驗數(shù)值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5年S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馬磊;地下水滲流環(huán)境改變引起含水層變形的機理及計算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2 張茂林;斷續(xù)節(jié)理巖體破裂演化特征與錨固控制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陳晉;綜放采場“O”形圈內(nèi)瓦斯運移規(guī)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2 谷寧;水電站地下洞室節(jié)理圍巖的地震穩(wěn)定性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王永強;高強度開采條件下巷道穩(wěn)定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4 梁浩楠;應力/時間相關裂隙滲透率模型及應用[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5 昝趙瓊;祁南礦34_下采區(qū)軟巖巷道圍巖變形特征及控制技術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4年
6 齊彪;基于時效特性軟巖采礦進路圍巖穩(wěn)定控制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明榮;張學進;;規(guī)則齒形結構面剪切蠕變本構方程的參數(shù)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年06期
2 楊海天,鄔瑞鋒;雙向正交節(jié)理巖體的一個復合蠕變模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1年03期
3 劉考學;;互層狀巖體及節(jié)理巖體的粘彈性模型[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1990年04期
4 鄧榮貴,周德培,張倬元,付小敏;一種新的巖石流變模型[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年06期
5 徐衛(wèi)亞;楊圣奇;;節(jié)理巖石剪切流變特性試驗與模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年S2期
6 徐衛(wèi)亞;楊圣奇;褚衛(wèi)江;;巖石非線性黏彈塑性流變模型(河海模型)及其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3期
7 丁秀麗;劉建;白世偉;盛謙;徐平;;巖體蠕變結構效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S2期
8 孫鈞;;巖石流變力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的若干進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6期
9 楊松林,張建民,黃啟平;節(jié)理巖體蠕變特性研究[J];巖土力學;2004年08期
10 楊圣奇;徐衛(wèi)亞;楊松林;;龍灘水電站泥板巖剪切流變力學特性研究[J];巖土力學;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繼舜;;黟太公路巖體坍滑機制的初步探討——堅硬裂隙巖體失穩(wěn)因素淺析[J];華東公路;1982年06期
2 趙明階,徐蓉;裂隙巖體在受荷條件下的變形特性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00年04期
3 楊米加,陳明雄,賀永年;裂隙巖體注漿模擬實驗研究[J];實驗力學;2001年01期
4 劉亞晨;核廢料貯存裂隙巖體水熱耦合遷移及其與應力的耦合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年01期
5 徐衛(wèi)亞,楊松林;裂隙巖體松弛模量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張電吉,白世偉,楊春和;裂隙巖體滲透性分析研究[J];勘察科學技術;2003年01期
7 楊松林,黃啟平,張健民;層狀裂隙巖體蠕變?nèi)崃抗烙嫷暮侠矸椒╗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18期
8 張強勇,李術才,陳衛(wèi)忠;裂隙巖體加索支護模型及其工程應用[J];巖土力學;2004年09期
9 向文飛;周創(chuàng)兵;;裂隙巖體表征單元體研究進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年S2期
10 丁紅瑞;王如賓;;基于單裂隙巖體二維穩(wěn)定溫度場數(shù)值模擬分析[J];災害與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永勝;魏安;李雋蓬;;非貫通裂隙巖體裂紋擴展規(guī)律及破壞機制[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二)[C];1992年
2 李寧;張平;陳蘊生;;裂隙巖體試驗研究進展與思考[A];巖石力學新進展與西部開發(fā)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巖體多重介質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數(shù)學模型與有限元公式[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3年
4 柴軍瑞;;裂隙巖體水-巖-熱耦合非線性動力學模型研究綜述[A];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5 梁作景;;堅硬裂隙巖體中洞庫的錨噴支護[A];地下工程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選集[C];1982年
6 蔣爵光;凌建明;;非貫通裂隙巖體的損傷模型及其強度預測[A];巖土力學數(shù)值方法的工程應用——第二屆全國巖石力學數(shù)值計算與模型實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維申;;裂隙巖體的損傷斷裂模型與強度特性分析[A];巖石力學測試技術及高邊坡穩(wěn)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漢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8 劉曉麗;王恩志;王思敬;劉順貴;;裂隙巖體滲透性研究[A];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城市地質環(huán)境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吳剛;;裂隙巖體模型的卸荷破壞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鄭少河;姚海林;葛修潤;;裂隙巖體非穩(wěn)態(tài)滲流特性分析[A];巖石力學新進展與西部開發(fā)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志偉;“杰青”催化出來的優(yōu)秀科學家[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超;硬質裂隙巖體三軸加載及卸荷蠕變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2 張志強;非貫通裂隙巖體破壞細觀特征及其宏觀力學參數(shù)確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學;2009年
3 張莉麗;裂隙巖體滲透典型單元體存在性[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4 易小明;裂隙巖體損傷位移反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5 向文飛;裂隙巖體表征單元體及力學特性尺寸效應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楊慧;水—巖作用下多裂隙巖體斷裂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7 路威;裂隙巖體水流—傳熱模型試驗與計算理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8 楊建平;裂隙巖體宏觀力學參數(shù)評價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9年
9 路亞妮;裂隙巖體凍融損傷力學特性試驗及破壞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10 張勇;稀疏裂隙巖體三維飽和水流—傳熱及熱應力半解析計算方法研究與應用[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辛;基于等效滲透張量的裂隙巖體典型單元體存在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2 王利戈;多裂隙巖體的破壞機理試驗及數(shù)值分析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白蘭蘭;裂隙巖體熱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4 張海波;動、靜荷載作用下不同傾角裂隙巖體力學性能試驗模擬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5 韓松峰;裂隙巖體在水—巖作用下的損傷機理分析及其加固機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6 項呂;滲流影響下裂隙巖體損傷斷裂機制的數(shù)值分析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7 徐劍;層狀裂隙巖體彈塑性損傷特性的分析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8 孫健;裂隙巖體熱—水—力三場耦合米級尺度模型試驗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9 李維溪;裂隙巖體滲流—傳熱耦合的有限元模擬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10 齊曲;裂隙巖體的隨機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975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9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