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磨蝕沖蝕與其它環(huán)境因素的耦合作用
本文關鍵詞:混凝土磨蝕沖蝕與其它環(huán)境因素的耦合作用
【摘要】:日趨嚴酷的服役環(huán)境使得混凝土磨蝕沖蝕與其它環(huán)境因素(氯鹽侵蝕、硫酸鹽侵蝕、凍融循環(huán)等)聯(lián)合作用的問題愈來愈突出,其后果是導致重要水工、海工混凝土結構反復維修甚至過早失穩(wěn)破壞,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從環(huán)境因素和工程服役特性出發(fā),對混凝土在不同工況條件下磨蝕沖蝕類型、破壞機理、評價方法、微結構調控機制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指出需更加重視磨蝕沖蝕與其他環(huán)境因素聯(lián)合作用下混泥土耐久性的研究,為高性能抗沖耐磨混凝土的研究與設計提出了建議。
【作者單位】: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
【關鍵詞】: 混凝土 磨蝕 沖蝕 交互作用 耦合 微結構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973計劃(2013CB035901,2015CB6551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79163)
【分類號】:TU528.33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隨著我國水利水電工程、高速鐵路及道路橋梁工程、隧道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大規(guī)模建設和服役運行,混凝土材料及其結構的耐久性將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并期待不斷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領域。關于混凝土抵抗磨蝕沖蝕(Abrasion/Erosion)的能力,至今在混凝土耐久性設計中還沒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蔡新華;何真;查進;桂炎德;路新瀛;;沖磨速率和角度對海工混凝土抗沖磨性能的影響[J];建筑材料學報;2013年05期
2 陳改新;;高速水流下新型高抗沖耐磨材料的新進展[J];水力發(fā)電;2006年03期
3 李亞杰;水工建筑物沙粒磨損估算方法[J];水利學報;1989年07期
4 蔡新華;何真;孫海燕;范福平;;溶蝕條件下水化硅酸鈣結構演化與粉煤灰適宜摻量研究[J];水利學報;2012年03期
5 王磊;何真;楊華全;蔡新華;;硅粉增強混凝土抗沖磨性能的微觀機理[J];水利學報;2013年01期
6 何真;鄭巧;蔡新華;;水化硅酸鈣納米顆粒間水特性[J];水利學報;2014年02期
7 張博;何真;;C-S-H Cluster Microstructure and Bonding Force Investigation base on AFM Technology[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0年04期
8 章巖;王起才;張粉芹;馬華軍;;混凝土抗風蝕磨損表面強化處理材料的對比試驗研究[J];中國鐵道科學;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克寶,汪國平;正交法確定鋼纖維混凝土配合比例析[J];安徽建筑;2005年03期
2 胡彥君,張燕馳;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與齡期關系的快速試驗研究[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張長偉;;XYPEX防水材料在阜陽閘閘墩修復中的應用[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石國柱;馬彥飛;徐曉勇;;混凝土剪切強度指標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5 杜輝,石巨巖,李春海,張猛;08Cr19Ni9Mo4Cu4(Cw-1)耐磨蝕合金研究[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5年03期
6 陳曉磊;吳斌;劉洋;白雪蓮;張威;;載荷對n-SiC/Ni鍍層腐蝕磨損協(xié)同作用的影響[J];表面技術;2012年02期
7 崔萬璽;;混凝土抗剪強度物理試驗方法研究與理論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8 李兆峰;黃偉九;劉明;;人體用金屬植入材料的研究進展[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9 王述銀;覃理利;鄧建武;;摻MgO碾壓混凝土自生體積變形試驗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6年03期
10 鄭丹;李文偉;陳文耀;;全級配混凝土干縮變形性能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修生;黃國泓;祝燁然;;抗沖耐磨材料在高壩建設中的研究與應用概況[A];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論文集[C];2010年
2 程潤喜;黃秋敏;陳軍琪;;混凝土抗沖磨添加劑的試驗研究[A];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論文集[C];2010年
3 高欣欣;蔡躍波;丁建彤;;基于水下鋼球法的水工混凝土磨損影響因素研究[A];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論文集[C];2010年
4 鄭丹;李文偉;;全級配混凝土極限拉伸變形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5 侯浩波;張發(fā)文;魏娜;;利用HAS固化劑固化尾砂膠結充填的試驗研究[A];第一屆兩岸三地綠色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淑景;王益;;對提高混凝土抗凍性能的探討[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1卷)[C];2009年
7 周繼凱;吳勝興;蘇盛;陳厚群;;小灣拱壩濕篩混凝土動態(tài)彎拉應變率效應試驗研究[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8 黃國興;;論水工混凝土的抗裂性[A];水工大壩混凝土材料和溫度控制研究與進展[C];2009年
9 汪永劍;丁仕輝;謝祥明;;大摻量高鈣粉煤灰碾壓混凝土配合比試驗研究[A];廣東省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宋玉普;王懷亮;;大骨料混凝土在雙軸壓應力狀態(tài)下的變形和強度試驗研究[A];第16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寶華;具有醇酯結構組成的低酸值抗磨劑提高加氫柴油潤滑性能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黎清寧;高錳鋼和高鉻鑄鐵的沖擊腐蝕磨損行為及交互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3 劉麗娜;碳納米管—雙馬來酰亞胺體系的摩擦磨損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曹建安;無碴軌道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橋梁后期徐變變形和控制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王四巍;單軸和三軸應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黃文新;廣州地鐵混凝土結構在環(huán)境多因素作用下抗侵蝕耐久性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7 延永東;氯離子在損傷及開裂混凝土內的輸運機理及作用效應[D];浙江大學;2011年
8 林修洲;鈦合金扭動微動腐蝕行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9 黃偉;礦井補償收縮鋼纖維混凝土性能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D];安徽理工大學;2011年
10 林遲;基于結構全壽命設計需求的環(huán)境作用與結構性能退化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韶霞;特種涂層在熱電鍋爐保護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李果林;WC-Co-Ni硬質合金模具材料的制備及摩擦學特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湯俊杰;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楊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標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孫彥華;壓氣機常用馬氏體不銹鋼沖蝕及鹽霧—沖蝕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彭超;單向荷載、凍融循環(huán)及齡期對混凝土氯離子滲透性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吳英強;橡膠集料塑性混凝土性能的試驗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8 林鵬;固相反應型Al_2O_3-TiB_2復相陶瓷涂層形成機理及力學性能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9 周陽;摻Ⅱ級粉煤灰混凝土在新疆鹽堿地區(qū)抗硫酸鹽侵蝕性能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苗樹森;鉻系耐磨鑄鐵磨球組織及性能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麗華;柳俊哲;;混凝土路面的抗凍融磨蝕措施[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10期
2 計濤;紀國晉;王少江;劉艷霞;;PVA纖維對水工抗沖磨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S2期
3 孫海燕;何金榮;何真;;水工抗沖磨高性能混凝土的試驗研究[J];粉煤灰綜合利用;2009年04期
4 趙興有,胡汝驥;哈密盆地風蝕地貌及其旅游價值[J];干旱區(qū)地理;2002年03期
5 馬飛,孫家瑛,張逸君,陳志源;界面改性對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響[J];建筑材料學報;2001年04期
6 王磊;何真;張博;蔡新華;;基于紅外與核磁共振技術揭示C-S-H聚合機理[J];建筑材料學報;2011年04期
7 方坤河,阮燕,吳玲,曾力,林楓,吳定燕;混凝土的滲透溶蝕特性研究[J];水力發(fā)電學報;2001年01期
8 支拴喜;陳堯隆;季日臣;;由硅粉混凝土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論高速水流護面材料選擇的原則與要求[J];水力發(fā)電學報;2005年06期
9 汪繼平;;嘉紹大橋大直徑鉆孔灌注樁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施工技術;2011年15期
10 鄭傳明,姜正平,陳飚;耐磨抗沖擊補償收縮混凝土的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向恒;納米尺度顆粒與多孔介質熱傳遞及通道內液體流動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斌,李生林;擊實膨脹土微結構與工程特性的關系[J];巖土工程學報;1988年06期
2 肖從真;廉慧珍;劉西拉;;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水泥石微結構與力學行為關系的探討[J];混凝土;1993年01期
3 馬文生;張俊烽;;化學成分和微結構對凍融土力學性質的影響[J];安徽地質;2007年01期
4 丁長陽;韓愛民;吳楠;喬春元;;南京下蜀土微結構及其變形特征的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09年06期
5 蔣雪琴,王盛源,莫海鴻;軟土微結構的試驗研究[J];工程勘察;2001年04期
6 李春江;楊慶生;;水泥水化的微結構與性能演化研究進展[J];力學與實踐;2006年04期
7 李向全,胡瑞林,張莉;粘性土固結過程中的微結構效應研究[J];巖土工程技術;1999年03期
8 王偉;馮小平;鄒昀;王儉;;黏性土力學強度與微結構動態(tài)環(huán)境能場內在關聯(lián)分析[J];巖土力學;2006年12期
9 何謹鋮;向志群;;巖石微結構與其抗壓強度的關系[J];西部探礦工程;2014年06期
10 李勇軍;;土在固結過程中的微結構演變描述方法[J];江蘇建筑;201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嘉鷗;盧承祖;郭素杰;葉斌;;軟土微結構SEM樣品的制備技術[A];新世紀巖石力學與工程的開拓和發(fā)展——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2 李伍平;張季超;許勇;陶建強;楊銳;李國勝;;軟土微結構的定量研究在軟弱地基處理工程中的應用[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陳剛;潘一山;;微結構的應變梯度塑性理論及在巖體中的應用[A];第七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文集[C];2000年
,本文編號:5174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1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