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層布置及減隔震聯(lián)用對鋼框架結構隔震效果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9-29 00:55
近年來減隔震技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尤其是將橡膠隔震支座和阻尼減震器應用于結構中的減隔震形式,作為一種新的抗震思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目前各國應用隔震建筑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建筑。國內(nèi)方面,我國也已建成了大量的多層砌體隔震結構和多高層鋼筋混凝土隔震建筑,并且有的隔震建筑也經(jīng)受住過大震的考驗,但我國目前應用隔震技術的鋼結構建筑實際工程還較少。此外減隔震技術在實際工程中應用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去研究,例如,隔震裝置的具體布置方案、隔震層的選擇對隔震效果的影響、隔震與減震技術聯(lián)合應用等等。本文著重對上述問題加以研究,以期為建筑隔震方案選擇和隔震減震技術聯(lián)合應用提供借鑒。結合一多層鋼框架工程算例,利用SAP2000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進行隔震支座的選型,并選取了三條地震波進行動力時程分析。首先通過對比不同類型隔震支座不同數(shù)量和不同布置位置下的地震響應,探究隔震支座布置對隔震結構的隔震效果影響規(guī)律,得到隔震支座較好的平面布置方式。其次,通過對比隔震層位于首層柱底和柱頂?shù)母粽鹦Ч?探索隔震層位置變化對隔震效果的影響規(guī)律,以及基礎隔震和層間隔震各自的特點和...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隔震技術研究現(xiàn)狀
1.2.1 基礎隔震的研究現(xiàn)狀
1.2.2 層間隔震的研究現(xiàn)狀
1.3 減震技術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結構隔震和減震的相關理論
2.1 隔震結構相關理論
2.1.1 隔震支座的類型及性能
2.1.2 隔震支座的恢復力模型
2.1.3 隔震結構的動力分析模型和方程
2.1.4 隔震結構體系的地震作用計算方法
2.2 結構減震相關理論
2.2.1 消能減震的原理及分類
2.2.2 粘滯阻尼器的性能及力學模型
2.2.3 消能減震結構動力方程的建立
2.2.4 快速非線性模態(tài)時程(FNA)分析法
2.3 SAP2000有限元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及單元模擬
第三章 隔震支座平面布置對結構隔震效果的影響分析
3.1 引言
3.2 工程算例概述
3.2.1 結構隔震設計概況
3.2.2 結構隔震支座的選型
3.3 地震波的選取
3.4 不同類型隔震支座數(shù)量對隔震效果的影響分析
3.4.1 不同類型隔震支座的數(shù)量方案
3.4.2 支座數(shù)量變化隔震效果對比
3.5 隔震支座的位置對隔震效果的影響
3.5.1 隔震支座布置方案
3.5.2 支座位置變化隔震效果對比
3.6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隔震層位置對結構隔震效果的影響分析
4.1 引言
4.2 基礎隔震及首層柱頂隔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基礎隔震及首層柱頂隔震隔震效果對比分析
4.3.1 模態(tài)分析
4.3.2 罕遇地震下隔震層的水平位移校核
4.3.3 多遇地震下的位移反應
4.3.4 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隔震結合減震技術的結構動力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隔震支座和粘滯阻尼支撐聯(lián)用方案
5.3 減隔震聯(lián)用結構動力時程分析
5.3.1 樓層加速度反應對比
5.3.2 層間位移對比
5.3.3 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對比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48963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隔震技術研究現(xiàn)狀
1.2.1 基礎隔震的研究現(xiàn)狀
1.2.2 層間隔震的研究現(xiàn)狀
1.3 減震技術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結構隔震和減震的相關理論
2.1 隔震結構相關理論
2.1.1 隔震支座的類型及性能
2.1.2 隔震支座的恢復力模型
2.1.3 隔震結構的動力分析模型和方程
2.1.4 隔震結構體系的地震作用計算方法
2.2 結構減震相關理論
2.2.1 消能減震的原理及分類
2.2.2 粘滯阻尼器的性能及力學模型
2.2.3 消能減震結構動力方程的建立
2.2.4 快速非線性模態(tài)時程(FNA)分析法
2.3 SAP2000有限元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及單元模擬
第三章 隔震支座平面布置對結構隔震效果的影響分析
3.1 引言
3.2 工程算例概述
3.2.1 結構隔震設計概況
3.2.2 結構隔震支座的選型
3.3 地震波的選取
3.4 不同類型隔震支座數(shù)量對隔震效果的影響分析
3.4.1 不同類型隔震支座的數(shù)量方案
3.4.2 支座數(shù)量變化隔震效果對比
3.5 隔震支座的位置對隔震效果的影響
3.5.1 隔震支座布置方案
3.5.2 支座位置變化隔震效果對比
3.6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隔震層位置對結構隔震效果的影響分析
4.1 引言
4.2 基礎隔震及首層柱頂隔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基礎隔震及首層柱頂隔震隔震效果對比分析
4.3.1 模態(tài)分析
4.3.2 罕遇地震下隔震層的水平位移校核
4.3.3 多遇地震下的位移反應
4.3.4 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隔震結合減震技術的結構動力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隔震支座和粘滯阻尼支撐聯(lián)用方案
5.3 減隔震聯(lián)用結構動力時程分析
5.3.1 樓層加速度反應對比
5.3.2 層間位移對比
5.3.3 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對比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489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84896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