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結構巖體的非接觸式測量與裂隙特征的多尺度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26 07:25
高陡斜坡常以巖體為主要載體,充分認識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是分析高陡斜的關鍵。由于結構面的強度較巖石小得多、變形大的多,巖體的變形破壞主要取決于其內部的結構面系統(tǒng)。因此,了解、認識并掌握結構面系統(tǒng)的特征是提高巖體工程分析精度、決定工程成敗的關鍵。準確快速地采集巖體構造結構面信息是研究結構面系統(tǒng)特征的前提。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非接觸式測量方法被運用到結構面信息采集中來。本文根據大溪溝溝口斜坡現場實際確立了非接觸式測量方案,采用無人機建立宏觀結構面的全局概念,采用數字近景攝影測量解譯坡面的隨機構造結構面系統(tǒng)。在巖體結構面的幾何特征中,最基本的是結構面的位置,產狀和跡長。本文依據四組宏觀結構面對斜坡坡面結構面進行優(yōu)勢組劃分,然后運用位置MSS概念對坡面整體結構面系統(tǒng)的位置特征進行量化表征,利用產狀熵值對坡面整體結構面系統(tǒng)的產狀分布特征進行量化表征,利用跡長的概率分布直方圖對坡面整體結構面系統(tǒng)跡長特點進行量化表征。精細地刻畫了大溪溝斜坡坡面構造結構面系統(tǒng)的幾何特征。此外,巖體構造結構面系統(tǒng)中裂隙跡長一般從數厘米至數十米不等,是一種具有多種尺度的系統(tǒng)。結構面的采集、認知及其作用也是隨尺度而變化的。因此,...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圖
第2章工程地質條件92.2研究區(qū)工程地質條件2.2.1地形地貌研究區(qū)整體地形北高南低且地形陡峭,臨空面較多。整個研究區(qū)最高高程為4120m,最低高程為1160m,如圖2.2所示。圖2.2研究區(qū)地形圖本研究所調查的巖質斜坡位于大溪溝溝口,地理坐標為31°22"10.55"N,103°30"54.36"E。如圖2.3所示,該溝流域形態(tài)呈扇形,流域內斜坡坡度多為50°以上且主要為基巖,坡面有植被發(fā)育且松散堆積層較保流域縱向長度6.8km,最高點在西南側山脊,高程約4000m。最低點在溝口匯入岷江入口處,高程約為1300m。
第2章工程地質條件10圖2.3大溪溝溝口斜坡地理位置圖溝口斜坡總體地勢為東北低西南高,坡面植被發(fā)育,高約100至160m。斜坡露頭面分為上下游兩段,其中上游段長約90米下游段長約120米。如圖2.4所示,在下游坡面上可見方向指向溝谷下游的擦痕(NNE)。在坡底可見一長大緩傾結構面(傾向NNE,傾角約25o),內充填巖石碎屑。推測上游坡面為老滑坡后緣破裂面而下游坡面為老滑坡左邊界破裂面,緩傾結構面為老滑坡滑動面。圖2.4大溪溝斜坡現場照片與滑坡邊界調查信息圖為了獲取精細的斜坡空間位置信息,現場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非接觸式數據采集。使用該設備對該巖質斜坡共掃描了3幅影像,兩兩影像之間有30%-40%的重疊度。疊加即可建立斜坡坡面上任一點相對于三維激光掃描儀器的坐標。將原坐標系轉化為以X與Y軸為正東和正北方向下的方位坐標系。汶川縣溝口巖質斜坡
本文編號:3250909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圖
第2章工程地質條件92.2研究區(qū)工程地質條件2.2.1地形地貌研究區(qū)整體地形北高南低且地形陡峭,臨空面較多。整個研究區(qū)最高高程為4120m,最低高程為1160m,如圖2.2所示。圖2.2研究區(qū)地形圖本研究所調查的巖質斜坡位于大溪溝溝口,地理坐標為31°22"10.55"N,103°30"54.36"E。如圖2.3所示,該溝流域形態(tài)呈扇形,流域內斜坡坡度多為50°以上且主要為基巖,坡面有植被發(fā)育且松散堆積層較保流域縱向長度6.8km,最高點在西南側山脊,高程約4000m。最低點在溝口匯入岷江入口處,高程約為1300m。
第2章工程地質條件10圖2.3大溪溝溝口斜坡地理位置圖溝口斜坡總體地勢為東北低西南高,坡面植被發(fā)育,高約100至160m。斜坡露頭面分為上下游兩段,其中上游段長約90米下游段長約120米。如圖2.4所示,在下游坡面上可見方向指向溝谷下游的擦痕(NNE)。在坡底可見一長大緩傾結構面(傾向NNE,傾角約25o),內充填巖石碎屑。推測上游坡面為老滑坡后緣破裂面而下游坡面為老滑坡左邊界破裂面,緩傾結構面為老滑坡滑動面。圖2.4大溪溝斜坡現場照片與滑坡邊界調查信息圖為了獲取精細的斜坡空間位置信息,現場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非接觸式數據采集。使用該設備對該巖質斜坡共掃描了3幅影像,兩兩影像之間有30%-40%的重疊度。疊加即可建立斜坡坡面上任一點相對于三維激光掃描儀器的坐標。將原坐標系轉化為以X與Y軸為正東和正北方向下的方位坐標系。汶川縣溝口巖質斜坡
本文編號:3250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25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