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幾年,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大數據的興起催生了互聯網上很多嶄新的金融服務類型,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fā)展,也對現存的金融體系影響很深,它也為金融市場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首先,互聯網金融模式能促進不可估量的商業(yè)發(fā)展機會,促進金融業(yè)的競爭的格局的改變;其次,互聯網金融模式可以促進金融普惠性的發(fā)展,推動了民間金融的合理改進。然而,對比整個金融生態(tài)的改革與發(fā)展,我國的征信體系的改革發(fā)展明顯速度遲緩,因此產生的潛在風險與監(jiān)管問題亟待重視。網絡信貸企業(yè)不斷爆發(fā)“關門潮”,暴露了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的不完善以及信用體系建立的落后,無益于互聯網金融的成長,盡快建設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刻不容緩;ヂ摼W金融與征信業(yè)怎樣探測到發(fā)展的結合點,本文將圍繞這個主旨初步進行討論,并提出在國家金融信用信息的基礎數據庫,即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tǒng)的基礎上建立互聯網金融征信的子系統(tǒng),并且,為規(guī)范和提升互聯網的金融征信業(yè)給出相關建議。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引言。在引言部分討論了研究背景、思路、文獻綜述、研究的意義、本文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等。其次介紹了國內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發(fā)展的現狀。再次參照其他互聯網金融征信的體系建立的啟發(fā)。最后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先分析了建設的背景,再提出了建設的原則,然后構建出理想模式和基本框架,再探討建立的可能,最后討論了可能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大數據 互聯網金融 征信體系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F724.6;F832.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緒論9-15
- 1.1 選題的背景及意義9-10
- 1.2 文獻綜述10-13
- 1.2.1 國外研究現狀10-12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2-13
- 1.2.3 簡要評述13
-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13
- 1.3.1 比較分析法13
- 1.3.2 歷史分析法13
- 1.4 論文力圖實現的創(chuàng)新及存在的不足13-15
- 第2章 我國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的現狀15-24
- 2.1 我國征信體系和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概況15-18
- 2.1.1 我國征信體系的發(fā)展概況15-16
- 2.1.2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16-18
- 2.2 建立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重要性分析18-21
- 2.2.1 當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18-19
- 2.2.2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完善征信體系的重要性19-21
- 2.3 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為征信體系完善提供了機遇和挑戰(zhàn)21-24
- 2.3.1 互聯網金融導向了征信業(yè)發(fā)展的新格局21-22
- 2.3.2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給傳統(tǒng)征信體系帶來了挑戰(zhàn)22-24
- 第3章 國外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24-30
- 3.1 國外征信體系類型24-26
- 3.1.1 市場主導型24
- 3.1.2 會員型24-25
- 3.1.3 政府主導型25
- 3.1.4 比較借鑒25-26
- 3.2 國外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經驗啟示26-30
- 3.2.1 逐步完善征信相關法律26-27
- 3.2.2 組織行業(yè)研討會,成立峰會論壇27
- 3.2.3 實現信息共享和制定失信懲戒制度27-28
- 3.2.4 完備的信用評分制28
- 3.2.5 拓展征信應用場景28-30
- 第4章 我國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30-40
- 4.1 完善征信法律制度30-32
- 4.1.1 建立相關法律法規(guī),健全信用信息共享交換機制31
- 4.1.2 完善法規(guī)和懲戒機制31
- 4.1.3 完善信用信息安全管理31-32
- 4.1.4 保障信用信息主體權益32
- 4.2 管理征信報告32-33
- 4.3 建立個人信用評分33-36
- 4.4 依托人民銀行征信系統(tǒng)建設互聯網金融子系統(tǒng)36-40
- 4.4.1 充分利用大數據,加快行業(yè)發(fā)展37-38
- 4.4.2 健全內控機制,,防范風險38-39
- 4.4.3 最終征信構成39
- 4.4.4 內部信息處理過程39-40
- 結論40-41
- 參考文獻41-43
- 作者簡介43-44
- 致謝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吉光;美國個人征信體系介紹[J];經濟界;2003年01期
2 鄭鑫;;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征信體系的思考[J];金融縱橫;2006年07期
3 劉影;劉丹;;借鑒美國征信體系完善我國征信體系建設[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7年08期
4 張飛;;征信體系與征信戰(zhàn)略[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8年03期
5 王惠凌;;農村征信體系的現狀和發(fā)展建議[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年03期
6 劉榮;;英國單一私營型征信體系的實踐和啟示[J];征信;2011年06期
7 盛松成 ,顧銘德;上海金融業(yè)征信體系現狀與建議[J];中國金融;2002年09期
8 梁明高;關于建立中國征信體系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廣西金融研究;2002年11期
9 鄭牟丹;征信體系的美、日模式[J];西安金融;2002年07期
10 司洋,武宗山;建立企業(yè)及個人征信體系淺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黃焰;;信用記錄與幸福人生[A];宜春社會科學——社科普及之窗?痆C];2012年
2 景春梅;;解困中小企業(yè)融資的臺灣經驗[A];中國經濟年會(2011-2012)會刊[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慶暢;建立政府主導的征信體系[N];人民日報;2007年
2 信海光;中國征信體系 為何難以建立[N];深圳商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方慧玲;自貿區(qū)發(fā)展呼喚完善的征信體系[N];廣西日報;2012年
4 寒小;消費金融需重視征信體系[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3年
5 張偉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檢察院政治處主任;用“大數據”完善征信體系[N];經濟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李們;企業(yè)征信體系明年全國通[N];國際金融報;2005年
7 余銀霞;建立征信體系:解決金融市場的兩難選擇[N];經濟觀察報;2006年
8 孫森林;征信體系為誠信社會奠基[N];證券時報;2006年
9 吳迪;依靠人行征信體系 努力構建“誠信四川”[N];金融時報;2007年
10 馮劍飛;房貸新政必須征信體系支持[N];中國信息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李俊麗;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7年
2 李穎;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研究[D];同濟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屠楚文;構建中國保險行業(yè)征信體系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年
2 劉康;我國海事管理中征信體系的構建[D];寧波大學;2015年
3 國秀瑾;中國個人征信體系忘記政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5年
4 蔣麗;我國個人征信體系中信用權保護的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6年
5 聞娜;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6 顧林;我國征信體系的發(fā)展及完善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張穎;構建中國征信體系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8 王慧云;從防范信用風險看中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9 杜曉偉;我國征信體系的構建及模式選擇[D];山東大學;2006年
10 劉璐;我國征信體系構建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體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61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42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