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近代中國的政府公債與金融市場

發(fā)布時間:2018-08-05 17:12
【摘要】:近代中國政府公債的發(fā)行開辟了政府動員國民儲蓄的新時代,也為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事實上,公債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當時的金融市場,成為銀行券的發(fā)行準備、儲蓄存款的保證、銀行放款的抵押品、金融業(yè)的投資籌碼以及維護經(jīng)濟穩(wěn)定的籌碼;公債的交易也推動了近代中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然而,文章通過計量分析發(fā)現(xiàn):利率對公債價格沒有解釋力。這說明政府公債還沒有完全與金融市場融為一體,公債價格應(yīng)該還受到很多非市場因素的影響或制約。1921年和1932年的公債整理對債信的維護具有重要意義,公債收益率的下降則是理性的回歸。而法幣改革則使政府擺脫了公債的財政制約。
[Abstract]:The issuance of government bonds in modern China has opened a new era for the government to mobilize national savings, and has also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As a matter of fact, public debt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has become the preparation for issuing bank bonds, the guarantee of savings deposits, the collateral of bank loans, the investment chip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chips of maintaining economic stability. The trading of government bonds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in modern times. However,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the paper finds that interest rates have no explanation for bond prices. This shows that government bonds have not been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 and the price of government bonds should also be affected or restricted by many non-market factors. The consolidation of government bonds in 1921 and 1932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debt. The decline in bond yields is a rational return. And the reform of the law has freed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fiscal constraints of public debt.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
【分類號】:F812.5;F83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金普森 ,王國華;南京國民政府1927——1931年之內(nèi)債[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1年04期

2 金普森 ,王國華;南京國民政府1933 1937年之內(nèi)債[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虹;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改組中國銀行原因探析[J];安徽史學;2002年03期

2 陳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業(yè)人群再就業(yè)狀況述略[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3 陳禮茂;;救濟與控制:中國通商、四明和中國實業(yè)三行的改組[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4 馬陵合,廖德明;張靜江與淮南鐵路——兼論淮南鐵路的經(jīng)濟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張立杰;;南京國民政府“驗票”新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6 張健;;近代上海華資銀行薪酬體系研究(1897—1937)[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7 彭世畦;抗戰(zhàn)爆發(fā)前國民政府控制全國經(jīng)濟的努力和國家資本的發(fā)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杜恂誠;;近代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結(jié)構(gòu)中的大股東權(quán)利[J];財經(jīng)研究;2007年12期

9 杜恂誠;;貨幣、貨幣化與蕭條時期的貨幣供給——20世紀30年代中國經(jīng)濟走出困局回顧[J];財經(jīng)研究;2009年03期

10 王玉茹;苗潤雨;;經(jīng)濟發(fā)展與中國近代銀行業(yè)結(jié)構(gòu)的演化——基于1918-1936年市場集中度的實證分析[J];財經(jīng)研究;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平;;民國時期的存款實名制及其歷史啟示[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輯)[C];2010年

2 蒂姆·賴特;李必樟;;南京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和對中國工業(yè)的管制——煤礦業(yè)中的競爭和統(tǒng)制[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3 馬俊亞;;中國近代的資本集中及其經(jīng)濟功能[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4 王方中;;1934年長江中下游的旱災(zāi)[A];近代中國(第九輯)[C];1999年

5 吳景平;何旭艷;;抗戰(zhàn)時期的上海華商信托業(yè)[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下卷)[C];2005年

6 吳景平;;上海金融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的若干思考[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三輯)[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瑋;市場集中度、競爭與商業(yè)銀行績效[D];南開大學;2010年

2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nóng)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東;國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4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衛(wèi)莉;孫中山經(jīng)濟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謝永棟;南京國民政府中央信托局研究(1935-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范礦生;社會資本與近代企業(yè)[D];復旦大學;2011年

8 昝金生;民國時期江南農(nóng)村金融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王軍;16-18世紀英國特許公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白華山;工商界·市政府·市黨部[D];復旦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春葉;王永清;;近代中國官利制度產(chǎn)生與存在的原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期

2 中財院第七課題調(diào)研組;關(guān)于如何進一步發(fā)揮利息杠桿作用的意見[J];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1984年01期

3 鄭先炳;論利率改革的方向[J];廣西農(nóng)村金融研究;1987年11期

4 何高箸;開放我國資金市場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西南金融;1987年03期

5 林信揚,陳文;調(diào)整利率結(jié)構(gòu) 提高利率水平[J];福建金融;1989年11期

6 劉鋼;提高活期存款利率不失為穩(wěn)定儲蓄的一種選擇[J];中國城市金融;1989年07期

7 杭燕華;論企業(yè)轉(zhuǎn)換經(jīng)營機制中銀行體制的完善[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8 姜波克;利率、匯率和人民幣自由兌換(下)[J];上海金融;1994年12期

9 陳上虹;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障礙及改革思路[J];福建金融;1994年03期

10 王海濱;對市場均衡利率效應(yīng)的質(zhì)疑[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渭濱;;我讀《近代中國》[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2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編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4 O.J.;;《近代中國商業(yè)革命》漢譯本出版[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5 吳劍杰;;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鐵路[A];長江流域經(jīng)濟文化初探[C];1997年

6 王彬;;淺析我國近代法律教育的課程設(shè)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志剛;;近代中國私立中學的政治參與(1903-1936)[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8)——中國民辦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9 丁日初;陳絳;沈祖煒;;致讀者[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10 李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研究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楊彥華;透過中山路可窺未來理想社會[N];中山日報;2009年

2 傅國涌;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國世相圖[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3 駐天津記者 李佳;進一步做大“近代中國看天津”品牌[N];中國旅游報;2011年

4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國翻譯家的故鄉(xiāng)[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5 ;近代中國的抉擇[N];光明日報;2009年

6 記者 劉平 母克勤 張璐 通訊員 劉玫;打響“近代中國看天津”旅游品牌[N];天津日報;2005年

7 劉梁;近代中國早期的地質(zhì)學文獻[N];中國石化報;2007年

8 韓亞光;近代中國的兩種趨勢[N];團結(jié)報;2010年

9 宋鉆友 本報記者 陳恒才;近30位香山籍名人叱咤上海灘[N];中山日報;2010年

10 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愛國者[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功成;優(yōu)生學的傳播與中國近代的婚育觀念[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3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勇;近代江南典當業(y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聶長久;中國早期民粹主義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學;2008年

6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jīng)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7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國企業(yè)的廣告促銷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國社會代際關(guān)系的歷史考察[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張兵;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變遷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運鋒;我國民間金融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張蔚;關(guān)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1年

3 史紅芳;完善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4 范天新;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0年

5 田志強;利率調(diào)整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及其對策[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2年

6 沈忠泉;對我國利率政策績效的實證檢驗[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7 聞永剛;民間借款合同的法律調(diào)整[D];延邊大學;2007年

8 龔澄;中國利率—匯率傳導機制及利率和匯率政策協(xié)調(diào)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9 張華華;中國利率市場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10 楊燕敏;泰勒規(guī)則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及其修正[D];廈門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16644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16644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e06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