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構建:國際經(jīng)驗及中國策略
[Abstract]:In order to perfect China's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ystem and ensure energy security,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strategy of filling and releasing strategic oil reserves, the optimal reserve scale, and the problem of location selection.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the IEA member countries with a sound petroleum reserve system, and Japan and Singapore, which depend on a large number of oil imports, are selected for case study, and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ystem, track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yste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perfect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ystem. Rationally arrange the layout of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base, define the strategy of strategic oil reserve absorption and storage, create diversified strategic oil reserve storage mode, and seek stable and diversified oil supply partner countr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ystem.
【作者單位】: 江蘇科技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石油價格危機預警分級機制及其智能應急響應策略研究”;7120308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際油價波動的獨立源影響因素及其集成智能預測研究”;7120305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石油價格波動對經(jīng)濟影響的預警研究”;12YJCZH091 中國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石油價格波動對經(jīng)濟影響及其預警知識庫系統(tǒng)研究”;2014M551591
【分類號】:F426.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建;王安建;于汶加;鄒愉;;石油期貨市場機制及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影響[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2 習文靜;;石油儲備模型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08年12期
3 范小寧;;石油儲備的成本與安全性分析[J];技術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07年04期
4 陳海濤;;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和最大覆蓋模型的中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基地選址[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0期
5 王新新;;我國石油儲備發(fā)展的審視與對策分析[J];技術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13年02期
6 郭玲玲;武春友;于驚濤;;中國能源安全系統(tǒng)的仿真模擬[J];科研管理;2015年01期
7 林伯強;杜立民;;中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的最優(yōu)規(guī)模[J];世界經(jīng)濟;2010年08期
8 孫天晴;;基于復合泊松過程戰(zhàn)略石油儲備天數(shù)的概率模型及其應用[J];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管理;2007年05期
9 孟浩;;美國儲氣庫管理現(xiàn)狀及啟示[J];中外能源;2015年01期
10 吳剛;魏一鳴;;突發(fā)事件情景下的中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白洋;基于供給風險視角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策略建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余德建;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系統(tǒng)選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賴迪迪;新時期我國成品油戰(zhàn)略儲備規(guī)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朝河;戎皓;;偵察裝備的可靠性概率模型及其應用[J];兵工自動化;2011年06期
2 王高尚;;后危機時代礦產(chǎn)品價格趨勢分析[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3 鄒愉;王高尚;于汶加;林建;;典型國家部門石油消費軌跡及對中國的啟示[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4 李銘;王高尚;于汶加;劉占成;;中國石油資源安全評價[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5 張照志;王安建;;歐佩克石油生產(chǎn)配額制度與油價關系研究[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6 彭穎;鄧軍;王安建;陳其慎;張曉佳;;日本海外礦產(chǎn)資源獲取機制分析[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7 徐銘辰;王安建;陳其慎;杜雪明;;中國能源消費強度趨勢分析[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8 閆強;陳毓川;王安建;王高尚;于汶加;陳其慎;;我國新能源發(fā)展障礙與應對:全球現(xiàn)狀評述[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9 趙建安;李紅強;郎一環(huán);鄭景云;;能源保障風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煤炭和石油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年06期
10 何鴻;湯昌福;;中國石油安全形勢與對策[J];改革與戰(zhàn)略;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Application of AHP in Mineral Resources Security Evaluation[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王高尚;;后危機時代礦產(chǎn)品價格趨勢分析[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3 鄒愉;王高尚;于汶加;林建;;典型國家部門石油消費軌跡及對中國的啟示[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4 李銘;王高尚;于汶加;劉占成;;中國石油資源安全評價[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5 張照志;王安建;;歐佩克石油生產(chǎn)配額制度與油價關系研究[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6 彭穎;鄧軍;王安建;陳其慎;張曉佳;;日本海外礦產(chǎn)資源獲取機制分析[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7 徐銘辰;王安建;陳其慎;杜雪明;;中國能源消費強度趨勢分析[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8 閆強;陳毓川;王安建;王高尚;于汶加;陳其慎;;我國新能源發(fā)展障礙與應對:全球現(xiàn)狀評述[A];《地球學報》“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專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根民;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運行管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郭啟輝;中國石油產(chǎn)業(yè)組織結構及規(guī)制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陸勝利;世界能源問題與中國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陳海濤;基于供應鏈的中國石油資源安全保障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王曉鈞;后危機時代中國外匯儲備結構優(yōu)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晶;中國石油安全的經(jīng)濟學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姜在君;國家物資儲備管理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8 閆軍印;區(qū)域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生態(tài)經(jīng)濟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9 鄭俊峰;開放經(jīng)濟下國家物資儲備調(diào)控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10 胡躍龍;經(jīng)濟發(fā)展資源支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文橋;我國沿海煤炭儲備基地規(guī)劃布局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徐圣陶;21世紀中國石油安全的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戴國君;石油消費政策的國別比較及建議[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高瑩;中美能源安全戰(zhàn)略比較分析[D];海南大學;2011年
5 鄭明明;中國石油儲備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楊陽;我國石油戰(zhàn)略儲備規(guī)模與吞吐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7 王向青;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我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的規(guī)模問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8 鄭金印;國際油價對我國石油儲備的影響[D];西南石油大學;2011年
9 王曉東;戰(zhàn)略性礦產(chǎn)資源儲備規(guī)模及其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10 于淼;中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建設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明彥;;國際原油定價機制真相思考[J];銀行家;2009年01期
2 于偉;尹敬東;;國際原油價格沖擊對我國經(jīng)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6期
3 李坤望;孫瑋;;我國石油進口需求彈性分析[J];當代財經(jīng);2008年04期
4 薛力;肖歡容;;中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規(guī)模:缺陷與應對[J];當代亞太;2009年02期
5 徐澤水,達慶利;區(qū)間型多屬性決策的一種新方法[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6 王高尚,韓梅;中國重要礦產(chǎn)資源的需求預測[J];地球學報;2002年06期
7 李玉喜;張道勇;朱杰;;我國油氣儲量、產(chǎn)量增長趨勢影響因素分析[J];地球學報;2009年06期
8 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于汶加;;礦產(chǎn)資源需求理論與模型預測[J];地球學報;2010年02期
9 王安建;;世界資源格局與展望[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10 王高尚;;后危機時代礦產(chǎn)品價格趨勢分析[J];地球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林伯強;[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建;國際油價波動沖擊的緩沖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侯乃X;石油價格波動對世界經(jīng)濟波動影響的動態(tài)變化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虞立戎;中國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陳志宗;城市防災減災設施選址模型與戰(zhàn)略決策方法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5 吳剛;石油安全的若干管理科學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6 劉慶富;中國期貨市場波動性與價格操縱行為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7 柳蔭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背景下中國石油資源戰(zhàn)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曾建武;國際油價波動:因素分析及對我國經(jīng)濟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8年
9 吳翔;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與我國經(jīng)濟增長內(nèi)在關聯(lián)機制的計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向青;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我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的規(guī)模問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2 秦坤;我國的石油安全和石油儲備基地布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晉安岑;長江流域原油需求預測及運輸系統(tǒng)方案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4 邵志剛;美國石油政策的演變與戰(zhàn)略石油儲備政策的形成初探[D];蘇州大學;2008年
5 陸軍軍;論美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機制及其對中國建設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借鑒作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徐永東;我國國家戰(zhàn)略物資儲備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7 王浩;中小石油化工企業(yè)供應鏈再造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8 趙樂之;大型地下水封儲油庫圍巖穩(wěn)定及水封巷道合理設置高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9 張晗;國家石油安全儲備體系的分析和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10 萬紅;考慮替代品和關稅配額政策的石油儲備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我國將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J];中國礦業(yè);2002年01期
2 龔志勇;;建立和完善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的思考[J];經(jīng)濟縱橫;2008年08期
3 ;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大門首次向民營油企開放[J];經(jīng)濟視角;2010年06期
4 李松林;;關于建立我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的思考[J];軍事經(jīng)濟研究;2003年09期
5 田曉耕;;借鑒國際經(jīng)驗建立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管清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謀勢而動[J];西部論叢;2009年02期
7 王越;趙強;;對完善當今形勢下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的幾點思考[J];中國礦業(yè);2009年10期
8 聶齡慧;;金融危機下的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J];中國石油和化工;2009年12期
9 陳柳欽;;中國健全石油儲備體系刻不容緩[J];科學發(fā)展;2012年04期
10 陳柳欽;;建設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刻不容緩[J];中國經(jīng)貿(mào);2012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雁爭;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確定三駕馬車[N];上海證券報;2007年
2 周勇剛;藏油于民有利完善石油儲備體系[N];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
3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學者 管清友;讓民企參建石油儲備體系一舉三得[N];上海證券報;2008年
4 ;民營油企有望進國家石油儲備體系[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5 記者 文婧;建立石油儲備體系不是為平抑油價[N];經(jīng)濟參考報;2004年
6 劉真;我國計劃建立四級石油儲備體系[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7 欣華;中國四級石油儲備體系化建設啟幕[N];中國貿(mào)易報;2007年
8 陳其玨;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化建設啟幕[N];上海證券報;2007年
9 金三林;從五個方面完善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N];上海證券報;2007年
10 歐陽覓劍;應使石油儲備體系多元化[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鵬蛟;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2 曹博謙;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3 王楠;我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風險管理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4 劉金紅;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639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36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