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設施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土地支持研究
本文關鍵詞: 基礎設施 土地 制度 增長的政治經濟學 出處:《經濟研究》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過去20多年,中國基礎設施獲得超常規(guī)發(fā)展,現有文獻主要強調政治激勵影響。而本文發(fā)現,土地制度結構變遷是一個重要線索,中國基礎設施超常規(guī)發(fā)展是土地制度結構變遷的一個可以解釋的結果。本文在理論上證明,在一個政治集權經濟分權以及土地公有制的經濟體,除政治經濟激勵外,地方官員通過調控土地出讓價格所形成的自我融資機制是影響一個地區(qū)基礎設施最優(yōu)供給量的主要因素,而該機制能否形成取決于一國的土地制度結構,這有助于從理論上解釋中國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存在的基礎設施差別。在實證上,我們采用省級面板數據發(fā)現,土地支持假說成立。本文的工作意味著,中國基礎設施的"以地謀發(fā)展"模式確實為其超常規(guī)發(fā)展貢獻了主要力量,但由于該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目前正面臨著重要轉型,出路是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此外,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具有復制推廣以及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消除基礎設施瓶頸的更廣泛意義。
[Abstract]: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infrastructure of China has developed beyond normal.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ainly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incentives. However,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hange of land system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clue. The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is an explainabl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l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proves that in an economy with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economic decentralization and land public ownership. In addition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the self-financing mechanism formed by local officials through regulating the price of land transfer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optimal supply of infrastructure in a region. The formation of this mechanism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 of a country's land system, which helps to theoretically explain the infrastruc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irically, we u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to find out. The work of this paper means that the "land for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s infrastructure has indeed contributed the main force to its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 but due to some defects of the model itself. At present, it is facing th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the way out is the l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hina's experience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wider implications for replication and for help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eliminate infrastructure bottleneck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商務廳;
【基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資助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經濟新常態(tài)下民族地區(qū)政府角色轉換問題研究(15JD710030)”的支持資助
【分類號】:F299.23
【正文快照】: *葛揚,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郵政編碼:210093,電子信箱:geyangnd@sina.com;岑樹田(通訊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商務廳,郵政編碼:530022,電子信箱:563545762@qq.com。本文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資助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謙;加快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措施[J];四川財政;2000年10期
2 吳慶;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中應該發(fā)揮的作用[J];投資研究;2000年12期
3 黃曉明;西部小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J];城鄉(xiāng)建設;2000年10期
4 ;南京今后10年投入1000億建設基礎設施[J];鐵道建筑技術;2000年06期
5 小叢;“十五”期間天津將投巨資建設基礎設施[J];中國建筑防水;2001年03期
6 吳慶;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中應該發(fā)揮的作用[J];財政研究;2001年02期
7 王行治;小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之我見[J];城鄉(xiāng)建設;2002年09期
8 譚繼亮;談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化[J];基建優(yōu)化;2002年05期
9 王建玲;小城鎮(zhèn)基礎設施性質與多元化籌資思路[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王保乾,李含琳;如何科學理解基礎設施概念[J];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歐陽;;談市政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A];科學時代——2014科技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下(企業(yè)管理)[C];2014年
2 韋麗云;;廣西沿邊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探析[A];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建設與沿邊經濟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代英姿;;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若干對策[A];中國經濟改革和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C];1999年
4 溫桃;項英輝;;促進沈陽市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建議[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基礎設施投資民營化問題研究》課題組;馬秀巖;;基礎設施投資民營化問題研究[A];2008年《中國投融資研究報告》科研課題論文集[C];2008年
6 陳樹文;史天嬌;;首都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管理創(chuàng)新與舉措[A];創(chuàng)新驅動與首都“十二五”發(fā)展——2011首都論壇文集[C];2011年
7 張軍;;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現狀與評價[A];2011年冬季CMRC中國經濟觀察(總第28期)[C];2012年
8 徐彥夫;谷小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啟動民間投資的探討[A];迎接新世紀——2000年長春市財政系統(tǒng)科研成果集錦[C];2000年
9 孫奇;;3R原則下的城鎮(zhèn)基礎設施發(fā)展對策研究[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羅必良;;基礎設施的管制放松及其市場化[A];提升珠江三角洲競爭力——社會、經濟與基礎設施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如東工商局 楊旭 薛海燕;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推進基層規(guī)范化建設[N];江蘇經濟報;2012年
2 閆黨恩;基礎設施建設要有超前性[N];西藏日報(漢);2012年
3 本報記者 袁弘;基礎設施項目全面突破 公建配套項目整體推進順利[N];成都日報;2012年
4 李呈祥 楊榮保;2300多萬元助力興隆基礎設施建設[N];承德日報;2013年
5 本報赴老撾特派記者 韓碩 暨佩娟;老撾期盼改善基礎設施[N];人民日報;2013年
6 記者 何秋平;我區(qū)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迅速[N];西藏日報(漢);2013年
7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N];和田日報(漢);2012年
8 本報記者 張曉艷;基礎設施:搭建幸!靶码A梯’[N];鄂爾多斯日報;2012年
9 記者 李巍;我省提速基礎設施建設對接首都[N];河北日報;2013年
10 記者 趙賢鈺 通訊員 薄承 趙紫晨;天津港 20億夯實基礎設施建設[N];濱海時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宏恩;轉移支付、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下行壓力下的政策選擇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2 駱永民;城鄉(xiāng)基礎設施均等化供給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3 鄧淑蓮;政府與基礎設施的發(fā)展[D];上海財經大學;2001年
4 鞠晴江;基礎設施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D];四川大學;2006年
5 彭清輝;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6 蔣時節(jié);基礎設施投資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7 劉倫武;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3年
8 婁洪;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問題研究[D];清華大學;2002年
9 紀玉哲;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年
10 李玉龍;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績效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家容;基礎設施市場化供給的對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3年
2 邱曼京;鄂爾多斯市民間資本投資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3 周亞靜;中俄兩國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對比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4 吳莎莎;基礎設施BOT項目特許權期決策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5 雷麒;產業(yè)園區(qū)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選擇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6 陳少陽;PPP融資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年
7 吳園園;基礎設施、區(qū)域異質性和城鄉(xiāng)差距[D];山東大學;2015年
8 趙丹;基礎設施的發(fā)展對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影響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9 魏一冰;焦作市城鎮(zhèn)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問題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10 張瑩瑩;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影響評價[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675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146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