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技術轉移“黑箱”解構及效率評價
本文關鍵詞:產學研技術轉移“黑箱”解構及效率評價 出處:《科研管理》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產學研技術轉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而關于產學研技術轉移的研究往往視其為一個"黑箱",缺乏對系統(tǒng)內部運作機理的深入剖析。本文打開"黑箱"將產學研技術轉移系統(tǒng)內部結構解析為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前后聯(lián)結的兩個階段,并運用兩階段DEA方法對我國30個省區(qū)2010-2013年的產學研技術轉移效率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表明我國產學研總體技術轉移效率偏低,技術創(chuàng)新階段是制約總體技術轉移效率提升的瓶頸;各個省區(qū)技術轉移優(yōu)勢環(huán)節(jié)不同,應該搭建全國統(tǒng)一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以充分發(fā)揮各省區(qū)自身優(yōu)勢彌補其薄弱環(huán)節(jié)。
[Abstract]:The technology transfer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ten regards it as a "black box".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opens the "black box"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into two st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value creation. And the two-stage DEA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10 to 2013 in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s on the low side. The stag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bottleneck which restricts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regions have different advantag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so we should set up a unified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platform to make up the weak links of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作者單位】: 四川理工學院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G0117:2016.01-2019.10)
【分類號】:F224;F124.3
【正文快照】: 1引言 產學研技術轉移是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yè)等創(chuàng)新主體的創(chuàng)新資源、協(xié)同科技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目標、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快速轉化的有效途徑。美國通過實施《拜杜法案》和一系列相關措施促進產學研技術轉移、對美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產生極大推動作用的成功實踐,吸引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柏乃;余鈞;;高校技術轉移效率區(qū)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年12期
2 索瑋嵐;陸桂昌;陳銳;;高?萍假Y源配置效率測度研究—基于共享投入關聯(lián)網絡DEA模型[J];科研管理;2015年11期
3 劉志春;陳向東;;基于時滯效應的我國科技園區(qū)創(chuàng)新效率評價[J];管理學報;2015年05期
4 肖仁橋;王宗軍;錢麗;;我國不同性質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兩階段價值鏈的視角[J];管理工程學報;2015年02期
5 陳琨;李曉軒;楊國梁;;中外大學技術轉移效率比較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方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年07期
6 汪良兵;洪進;趙定濤;;中國技術轉移體系的演化狀態(tài)及協(xié)同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5期
7 彭煜;陳思穎;盛文文;蒲玉;;Malmquist指數(shù)法對西部地區(qū)技術創(chuàng)新效率的評價——基于兩階段關聯(lián)DEA方法[J];運籌與管理;2013年03期
8 原長弘;高金燕;孫會娟;;地方政府支持與區(qū)域市場需求規(guī)模不確定性對高校技術轉移效率的影響——來自中國“211工程”大學的證據(jù)[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13年03期
9 廖述梅;徐升華;;我國校企技術轉移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年11期
10 逄淑媛;陳德智;;專利與研發(fā)經費的相關性研究——基于全球研發(fā)頂尖公司10年面板數(shù)據(jù)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維新;顧新;熊文明;;產學研知識分工協(xié)同理論與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年05期
2 余元春;顧新;陳一君;;產學研技術轉移“黑箱”解構及效率評價[J];科研管理;2017年04期
3 原長弘;王瑞琪;;政府與市場“雙引擎”提升了高校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嗎?[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17年02期
4 陳艾華;Patton Donald;Kenney Martin;;中國大學技術轉移前沿理論動態(tài):學術背景與理論焦點[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年04期
5 張嘯川;金惠寧;段婕;;國外高校技術轉移經驗及對陜西省高校的啟示[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6 索貴彬;王哲;侯孟陽;;基于市場關鍵因素的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研究[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7年05期
7 黃魯成;黃斌;吳菲菲;苗紅;;航空航天器制造業(yè)創(chuàng)新投入與產出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7年02期
8 黨興華;李全升;;基于熵權改進TOPSIS的陜西國家級高新區(qū)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03期
9 黃珊珊;邵穎紅;;高管創(chuàng)新意識、企業(yè)創(chuàng)新投入與創(chuàng)新績效——基于我國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7年02期
10 趙艷華;趙士雯;;基于灰色關聯(lián)度的京津冀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因素比較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紅光;宋林;;人力資本配置對技術創(chuàng)新效率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年05期
2 周姣;趙敏;;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創(chuàng)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0期
3 張優(yōu)智;黨興華;趙t,
本文編號:13895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138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