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個體與學校集體維度的研究生個性化培養(yǎng)
[Abstract]: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graduat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blem to be solved and face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There is identity between individual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collective goals. For identity, mutual benefits can be realized effectively. However, if there is a conflict, it will lead to inconsistency of interests or damage to interests. Therefore, we must find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the two, and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path,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nterests of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goal of personalized graduate training.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5年湖北省教育廳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理工高校研究生個性化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5105)的成果
【分類號】:G6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俊林;大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模式探索[J];唐都學刊;2001年S1期
2 劉逸超;胡敏;吳效科;侯麗輝;;個性化培養(yǎng)提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年01期
3 孫緒濤;;中職生個性化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2011年Z3期
4 呂楠;;“一本雙基四結合”大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年05期
5 萬洪英;萬明;裴曉敏;;研究生個性化培養(yǎng)的思考與探索——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yǎng)實踐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年01期
6 王雪鋒;;高中數學個性化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31期
7 王俊峰;;能力需要個性化培養(yǎng)[J];父母必讀;2007年03期
8 ;葉佩玉、楊衛(wèi)國化學學科基地 集體化培訓機制下的名師個性化培養(yǎng)[J];上海教育;2011年Z1期
9 尉健慧;個性化培養(yǎng)與教學管理制度改革[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10 謝振山;;論人才的個性化培養(yǎng)[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雪珍 元成;這里的課堂,,個性化培養(yǎng)“唱主角”[N];中國教育報;2014年
2 記者 徐瑞哲;對自招生進行個性化培養(yǎng)[N];解放日報;2009年
3 薛大強 陶軍;個性化培養(yǎng)助青年才俊脫穎而出[N];解放軍報;2008年
4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羅靜;南京大學個性化培養(yǎng)研究生[N];光明日報;2006年
5 孫震 盛敏;個性化培養(yǎng)“接地氣”[N];邊防警察報;2013年
6 記者 路平 通訊員宇紅;推廣個性化培養(yǎng)教學[N];廣東科技報;2009年
7 山東省郯城縣檢察院檢察長 賈衛(wèi)國;個性化培養(yǎng) 搭建成長階梯[N];檢察日報;2009年
8 劉東 鄒爭春;大坪醫(yī)院個性化培養(yǎng)領軍人才[N];健康報;2006年
9 黑龍江大學教務處 李海濤;高校應重視人才個性化培養(yǎng)[N];光明日報;2008年
10 本版編輯 趙建春 羅靜 張寶敏;高校以激勵措施促創(chuàng)新人才涌現[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海燕;電子游戲在大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趙錦秀;生涯導向大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994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239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