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學科研究生招生機制設計新思維
[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discipline, cross-discipline has different enrollment appeal and mechanism from traditional single subject. The design of graduate enrollment mechanism of interdiscipline needs to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daptability and innovation,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wo elements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but also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ird element of attitude (including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purport). The process desig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initial test, interview and delayed inspection. In order to fully realiz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sign of this mechanism,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ross-disciplinary enrollment mechanism needs to be adjusted in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such as promot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encouraging cross-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for examination, and post-placement of admission weight, and so on.
【作者單位】: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研究生院;浙江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分院;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學科交叉的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構(gòu)建研究”(07SJD880075) 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課題“學科交叉理論與交叉學科建設的實踐研究”(YH0712)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6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婁延常;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多樣性與理性選擇[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2期
2 羅英姿;伍紅軍;;跨學科研究新型組織模式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年07期
3 上海高校軟科學聯(lián)合研究中心課題組;交叉學科與交叉學科研究管理[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1990年02期
4 吳世明;重視博士生交叉學科知識的培養(yǎng)[J];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1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文生,李軍;體育方法學研究引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宋寶豐,邱麗萍;交叉學科群中一門新型綜合學科:包裝學科[J];包裝工程;2001年03期
3 黃順基;;歷史上的科學分類及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新特點[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葉松,張磊,蔣國俊;深化體制創(chuàng)新 促進學科交叉[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陳忠;開展現(xiàn)代生命科學教育,促進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6 王秀紅;高曉偉;;科學系統(tǒng)觀下的綜合理科課程[J];化學教育;2007年03期
7 高博青,董石麟;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保證體系及評價體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8 霍恒仁;理工科大學人文素質(zhì)教育與知識創(chuàng)新[J];高等理科教育;1999年03期
9 李尚群;夏金星;;人文社會科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論探析[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6年12期
10 王軍;;國際關系的歷史社會學:關于跨學科特點的分析[J];國際論壇;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徐琴;;關于交叉學科的概念解析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2 陳小紅;;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方法與高等教育科學建設[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3 潘宣;張樹良;呂晶;吳志宏;;基于網(wǎng)絡的開放式科研管理系統(tǒng)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醫(yī)學科學研究管理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王鑫;論鄧小平的發(fā)展觀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劉貴華;大學學術生態(tài)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鄒曉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5 孔冬;管理生態(tài)學[D];蘇州大學;2003年
6 肖愛民;綜合的時代[D];吉林大學;2005年
7 陳曉慧;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審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林堅;論科技傳播中的信息選擇[D];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
9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盧亮球;中美體育博士培養(yǎng)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文娟;基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學科交叉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2 周光英;高?鐚W科培養(yǎng)人才的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燕;教育主體對教學培養(yǎng)制度的態(tài)度[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曹文君;教學培養(yǎng)制度中教育主體的自主性[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黃大海;體育教學評價系統(tǒng)分析與智能評價系統(tǒng)設計[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6 趙麗;關于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多樣化的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7 陳永泰;《案例》:JS局機關辦公室[D];暨南大學;2001年
8 陳放;美國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9 趙蘇U,
本文編號:21943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219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