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產學研協(xié)同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
本文選題:產學研 + 人才培養(yǎng); 參考:《中國高?萍肌2017年10期
【摘要】:產學研協(xié)同是工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和載體。華北電力大學通過校企協(xié)同構建工程人才培養(yǎng)全科知識體系,實行以研究生工作站為載體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長效合作機制,實現(xiàn)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與職業(yè)資格對接,在工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產學研協(xié)同培養(yǎng)生態(tài)體系的探索與構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Abstract]:Th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carrier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constructs the general knowledge system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mplements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with the carrier of graduate workstations, and establishes the long-term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graduate worksta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ock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作者單位】: 華北電力大學;
【分類號】:G6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師延領;蘇艷瑩;陳敏;;廣西高校人才協(xié)同培養(yǎng)的路徑選擇[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05期
2 武志娟;張志敏;范萍;任培華;夏鑫華;張大鵬;;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協(xié)同培養(yǎng)模式探析[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3年05期
3 ;華北電力大學圓滿通過“九五”“211工程”專家驗收[J];現(xiàn)代電力;2002年01期
4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工程學科[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3年05期
5 ;華北電力大學新一屆理事會籌備工作就緒[J];中國電力教育;2006年05期
6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本刊2006年總目錄[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總目錄[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華北電力大學蘇州研究院隆重揭牌[J];電力科學與工程;2010年08期
9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總目錄[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華北電力大學[J];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華北電力大學[A];北京高教學會心理咨詢研究會2006年學術研討與工作研討會會議文件[C];2006年
2 丁銳;梁立新;;因校制宜 開拓創(chuàng)新——華北電力大學(北京)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嘗試[A];管理與服務——北京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研究論文集[C];2003年
3 肖興輝;肖萬里;;華北電力大學教材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及改進對策[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4 李東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鐵璐;李學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實施體會[A];第八次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2年
6 周玲;王詩龍;;政府、社會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互動機制構建研究[A];科技支撐 科學發(fā)展——2009年促進中部崛起專家論壇暨第五屆湖北科技論壇文集[C];2009年
7 鄭勇;劉鳳然;馬秀坤;;大學生科技活動在自動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豐碩;;我國行業(yè)高校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汪一鳴;趙鶴鳴;楊德生;;政府搭橋,校企合作,走出一條人才培養(yǎng)的新路子[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徐平原;;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唐景莉;卓越計劃:重在協(xié)同培養(yǎng)[N];中國教育報;2014年
2 記者 賈曉燕;華北電力大學迎來五十華誕[N];北京日報;2008年
3 記者 姜乃強;華北電力大學慶建校50周年[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姚雷邋黃峰;華北電力大學慶祝建校五十周年[N];國家電網(wǎng)報;2008年
5 記者 趙鳳華;華北電力大學慶祝建校50周年[N];科技日報;2008年
6 孫帥 鄒艷艷;“大電力”開拓華北電力大學新未來[N];中國電力報;2008年
7 記者 姚雷;華北電力大學自主招生報名開始[N];國家電網(wǎng)報;2008年
8 程翔;華北電力大學喜迎50華誕[N];中華新聞報;2008年
9 通訊員 鄒艷艷 記者 黃穎;華北電力大學打造電力人才招聘基地[N];中國電力報;2008年
10 記者 丁燕;我區(qū)與華北電力大學達成合作協(xié)議[N];內蒙古日報(漢);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陳浩;基于知識聯(lián)盟的政產學協(xié)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及保障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煒;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成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成中梅;學習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鄧岳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6 李曉軍;本科技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同毅;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生態(tài)學解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肖鵬燕;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年
9 黃水林;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玲;華北電力大學的學科建設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2 曾紅;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協(xié)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3 王軍;華北電力大學與北京農學院共建方案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8年
4 劉益東;基于課題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5 郭銘揚;就業(yè)視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6 孫會明;我國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現(xiàn)狀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7 錢夢琴;校辦社工機構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協(xié)同共生”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8 潘梅芳;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編制與運行質量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姚瑩;實踐教學在本科人才培養(yǎng)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戲曲學院;2016年
10 武斐;孔子人才觀對“90后”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9737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197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