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與瑜伽的對比及兩者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和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1-06-05 15:21
本文運用了文獻法、訪談法與比較分析法,通過對健身氣功和瑜伽的歷史文化背景、運動特點方式、養(yǎng)生機理、健身作用及效果、利弊因素等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顯示:在歷史文化背景方面,兩者各異但都屬于傳統(tǒng)健身養(yǎng)生功法:在運動特點上,都具有緩慢柔和的特點,但瑜伽更注重意念的守護;在運動方式上兩者都具有呼吸、意念和動作三結合的相似之處,但健身氣功更注重呼吸和動作的配合;在社會發(fā)展歷程方面,瑜伽的發(fā)展歷程相對來說更明確清晰;在養(yǎng)生機理方面,健身氣功更多的結合了中醫(yī)理論、精氣神學說、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等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而瑜伽則是表現(xiàn)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結合上,即內(nèi)外兼修,其內(nèi)涵與我國的健身氣功有內(nèi)在的本質(zhì)屬性相同;在健身作用和效果方面,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習練人群方面,兩者截然不同,健身氣功習練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而瑜伽則集中在年輕女性;在利弊因素對比中,兩者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還就健身氣功和瑜伽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策略與意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認為:健身氣功和瑜伽與學校體育教學有正相關,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中適當引入國家體育總局向外推行的四套普通功法,并根據(jù)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和高!扼w...
【文章來源】:洛陽師范學院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已有相關研究的綜述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2.2.2 比較分析法
2.2.3 專家訪談法
3 概念界定
3.1 何謂健身氣功
3.2 何謂瑜伽
4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對比研究
4.1 歷史背景對比
4.1.1 健身氣功的歷史背景
4.1.2 瑜伽的歷史背景
4.1.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歷史背景對比
4.1.3.1 相同點
4.1.3.2 不同點
4.2 文化背景對比
4.2.1 健身氣功的文化背景
4.2.2 瑜伽的文化背景
4.2.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文化背景對比
4.2.3.1 相同點
4.2.3.2 不同點
4.3 運動特點的對比
4.3.1 健身氣功的運動特點
4.3.2 瑜伽的運動特點
4.3.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運動特點對比
4.3.3.1 相同之處
4.3.3.2 不同之處
4.4 運動方式對比
4.4.1 健身氣功的運動方式
4.4.2 瑜伽的運動方式
4.4.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運動方式對比
4.5 養(yǎng)生機理對比
4.5.1 健身氣功的養(yǎng)生機理
4.5.2 瑜伽的養(yǎng)生機理
4.5.3 健身氣功與瑜伽養(yǎng)生機理對比
4.6 健身效果對比
4.6.1 健身氣功的健身效果
4.6.2 瑜伽的健身效果
4.6.3 健身效果對比
4.7 習練人群對比
4.7.1 健身氣功的習練人群
4.7.2 瑜伽的習練人群
4.7.3 習練人群對比
4.8 利弊因素對比
4.8.1 健身氣功的利弊因素
4.8.1.1 健身氣功的利因素
4.8.1.2 健身氣功的弊因素
4.8.2 瑜伽的利弊因素
4.8.2.1 瑜伽的利因素
4.8.2.2 瑜伽的弊因素
4.8.3 利弊因素對比
4.8.3.1 利因素對比
4.8.3.2 弊因素對比
5 健身氣功與瑜伽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1 健身氣功和瑜伽與學校體育教學正相關因素
5.1.1 兩者與學校體育教學目的一致
5.1.2 兩者與學校體育教學追求的標準一致
5.2 健身氣功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2.1 健身氣功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2.2 健身氣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3 瑜伽在學校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3.1 瑜伽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3.2 瑜伽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6 健身氣功與瑜伽在學校推廣的策略
6.1 健身氣功在學校推廣的策略
6.1.1 以體育課教學的形式推廣
6.1.2 以“陽光體育大課間”的形式推廣
6.1.3 以小學興趣班和高校社團的形式推廣
6.1.4 其它形式推廣
6.2 瑜伽在學校推廣的策略
6.2.1 更新體育教材
6.2.2 以教學的形式推廣
6.2.3 引進或培養(yǎng)瑜伽專業(yè)教師
6.2.4 借助社會的力量推廣
6.2.5 其它形式推廣
7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1.1 健身氣功和瑜伽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背景
7.1.2 健身氣功與瑜伽作為一項運動項目對比
7.1.3 兩者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7.1.4 都有一定的推廣策略
7.2 建議
7.2.1 通過加強健身養(yǎng)生文化宣傳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傳統(tǒng)養(yǎng)身理論
7.2.2 更新體育教材積極響應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
7.2.3 重視校園推廣意義
7.2.4 落實推廣策略
參考文獻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校健身氣功·五禽戲教學方法的研究[J]. 劉錦仙. 運動. 2016(18)
[2]淺析健身氣功的“三調(diào)合一”境界[J]. 陳罡.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16(03)
[3]探討瑜伽與其他運動形式區(qū)別[J]. 程鐵利. 勞動保障世界. 2016(17)
[4]中國易筋經(jīng)與印度瑜伽的比較研究[J]. 柏祖剛,張斌. 體育世界(學術版). 2015(02)
[5]八段錦歷史源流的研究[J]. 白彥榮,李金龍. 當代體育科技. 2014(36)
[6]健身氣功引入高職院校的必要性及開展模式研究[J]. 宋金超.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4(S2)
[7]健身氣功與瑜伽之比較研究[J]. 范學峰. 中華武術(研究). 2014(02)
[8]瑜伽的起源及發(fā)展歷史[J]. 黃會,陳敏,趙娟. 科技資訊. 2013(33)
[9]對瑜伽運動健身價值的研究[J]. 尤巧瓏. 當代體育科技. 2013(16)
[10]對中國傳統(tǒng)健身氣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J]. 李國輝. 搏擊(武術科學). 2013(02)
碩士論文
[1]南昌市健身俱樂部瑜伽運動開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D]. 樊永忠.江西師范大學 2016
[2]健身氣功·八段錦對中年男性白領生存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D]. 李夢嬌.北京體育大學 2015
[3]瑜伽健身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探究[D]. 張萍.貴州師范大學 2015
[4]健身氣功、太極拳、瑜伽的對比研究[D]. 鄺良聰.武漢體育學院 2014
[5]健身氣功大舞對改善中老年亞健康狀況的實驗研究[D]. 張鑫玉.沈陽體育學院 2014
[6]瑜伽與健身氣功推廣的比較研究[D]. 王芳.揚州大學 2013
[7]我國導引術與印度瑜伽的比較研究[D]. 張珊珊.西南大學 2012
[8]流、球瑜伽對女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心血管功能影響的研究[D]. 熊炎.華中師范大學 2012
[9]我國健身氣功與印度瑜伽傳播模式的比較研究[D]. 賈利霞.曲阜師范大學 2012
[10]八段錦與瑜伽之比較研究[D]. 高秋平.北京體育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12415
【文章來源】:洛陽師范學院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已有相關研究的綜述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2.2.2 比較分析法
2.2.3 專家訪談法
3 概念界定
3.1 何謂健身氣功
3.2 何謂瑜伽
4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對比研究
4.1 歷史背景對比
4.1.1 健身氣功的歷史背景
4.1.2 瑜伽的歷史背景
4.1.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歷史背景對比
4.1.3.1 相同點
4.1.3.2 不同點
4.2 文化背景對比
4.2.1 健身氣功的文化背景
4.2.2 瑜伽的文化背景
4.2.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文化背景對比
4.2.3.1 相同點
4.2.3.2 不同點
4.3 運動特點的對比
4.3.1 健身氣功的運動特點
4.3.2 瑜伽的運動特點
4.3.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運動特點對比
4.3.3.1 相同之處
4.3.3.2 不同之處
4.4 運動方式對比
4.4.1 健身氣功的運動方式
4.4.2 瑜伽的運動方式
4.4.3 健身氣功與瑜伽的運動方式對比
4.5 養(yǎng)生機理對比
4.5.1 健身氣功的養(yǎng)生機理
4.5.2 瑜伽的養(yǎng)生機理
4.5.3 健身氣功與瑜伽養(yǎng)生機理對比
4.6 健身效果對比
4.6.1 健身氣功的健身效果
4.6.2 瑜伽的健身效果
4.6.3 健身效果對比
4.7 習練人群對比
4.7.1 健身氣功的習練人群
4.7.2 瑜伽的習練人群
4.7.3 習練人群對比
4.8 利弊因素對比
4.8.1 健身氣功的利弊因素
4.8.1.1 健身氣功的利因素
4.8.1.2 健身氣功的弊因素
4.8.2 瑜伽的利弊因素
4.8.2.1 瑜伽的利因素
4.8.2.2 瑜伽的弊因素
4.8.3 利弊因素對比
4.8.3.1 利因素對比
4.8.3.2 弊因素對比
5 健身氣功與瑜伽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1 健身氣功和瑜伽與學校體育教學正相關因素
5.1.1 兩者與學校體育教學目的一致
5.1.2 兩者與學校體育教學追求的標準一致
5.2 健身氣功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2.1 健身氣功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2.2 健身氣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3 瑜伽在學校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3.1 瑜伽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5.3.2 瑜伽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6 健身氣功與瑜伽在學校推廣的策略
6.1 健身氣功在學校推廣的策略
6.1.1 以體育課教學的形式推廣
6.1.2 以“陽光體育大課間”的形式推廣
6.1.3 以小學興趣班和高校社團的形式推廣
6.1.4 其它形式推廣
6.2 瑜伽在學校推廣的策略
6.2.1 更新體育教材
6.2.2 以教學的形式推廣
6.2.3 引進或培養(yǎng)瑜伽專業(yè)教師
6.2.4 借助社會的力量推廣
6.2.5 其它形式推廣
7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1.1 健身氣功和瑜伽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背景
7.1.2 健身氣功與瑜伽作為一項運動項目對比
7.1.3 兩者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的意義
7.1.4 都有一定的推廣策略
7.2 建議
7.2.1 通過加強健身養(yǎng)生文化宣傳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傳統(tǒng)養(yǎng)身理論
7.2.2 更新體育教材積極響應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
7.2.3 重視校園推廣意義
7.2.4 落實推廣策略
參考文獻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校健身氣功·五禽戲教學方法的研究[J]. 劉錦仙. 運動. 2016(18)
[2]淺析健身氣功的“三調(diào)合一”境界[J]. 陳罡.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16(03)
[3]探討瑜伽與其他運動形式區(qū)別[J]. 程鐵利. 勞動保障世界. 2016(17)
[4]中國易筋經(jīng)與印度瑜伽的比較研究[J]. 柏祖剛,張斌. 體育世界(學術版). 2015(02)
[5]八段錦歷史源流的研究[J]. 白彥榮,李金龍. 當代體育科技. 2014(36)
[6]健身氣功引入高職院校的必要性及開展模式研究[J]. 宋金超.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4(S2)
[7]健身氣功與瑜伽之比較研究[J]. 范學峰. 中華武術(研究). 2014(02)
[8]瑜伽的起源及發(fā)展歷史[J]. 黃會,陳敏,趙娟. 科技資訊. 2013(33)
[9]對瑜伽運動健身價值的研究[J]. 尤巧瓏. 當代體育科技. 2013(16)
[10]對中國傳統(tǒng)健身氣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J]. 李國輝. 搏擊(武術科學). 2013(02)
碩士論文
[1]南昌市健身俱樂部瑜伽運動開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D]. 樊永忠.江西師范大學 2016
[2]健身氣功·八段錦對中年男性白領生存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D]. 李夢嬌.北京體育大學 2015
[3]瑜伽健身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探究[D]. 張萍.貴州師范大學 2015
[4]健身氣功、太極拳、瑜伽的對比研究[D]. 鄺良聰.武漢體育學院 2014
[5]健身氣功大舞對改善中老年亞健康狀況的實驗研究[D]. 張鑫玉.沈陽體育學院 2014
[6]瑜伽與健身氣功推廣的比較研究[D]. 王芳.揚州大學 2013
[7]我國導引術與印度瑜伽的比較研究[D]. 張珊珊.西南大學 2012
[8]流、球瑜伽對女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心血管功能影響的研究[D]. 熊炎.華中師范大學 2012
[9]我國健身氣功與印度瑜伽傳播模式的比較研究[D]. 賈利霞.曲阜師范大學 2012
[10]八段錦與瑜伽之比較研究[D]. 高秋平.北京體育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12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32124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