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shù):一種身體的文化修行——基于身體哲學的視角
[Abstract]:As a typical body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view of body. At present, return to life, return to the body has become the strongest voice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of Chinese Wushu 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kind of body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a kind of body cultural practice and a kind of cultural body practice.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the body, it constructs the schema of the world,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ethics,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ursue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body view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China, Chinese martial arts, under its profound influence, have constructed a set of charismatic cultural body view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For example: "body and mind", "body and beauty", "Wu to adulthood", "body and morality", "to keep quiet", "Wu to become Tao", "self-cultivation", "self-improvement", "Wu to achieve sex", Buddhism's physical practice idea of "body and mind unity", "body and beauty unity", "Wu to become an adult", "body and morality", "Wu to become Tao", "self-cultivation", "self-improvement" and "Wu to become a man". Finall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must return to the body and redeem the body from the body. Only in this way, be disenchanted, be reversed, be alienated body, will become more inspired and moving.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cavating the depth of Chinese Wushu body philosophy and exploring the body research of Chinese Wushu as the subject of expression, the place of presentation and the philosophical Noumenon.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武術(shù)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TY076;15BTY001)
【分類號】:G85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丑亮;十世紀: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的分水嶺[J];武術(shù)科學(搏擊·學術(shù)版);2005年06期
2 吳明;淺談中國武術(shù)與哲學思想的融合[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朱瑞友;趙秋菊;;試析中國武術(shù)與武打影視融合后的“共贏”[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8年06期
4 王冬喬;;論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武術(shù)[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5 莊長寬;趙連俊;黃光志;;問題與挑戰(zhàn)——淺析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9年04期
6 原顏東;;論審美視角下的中國武術(shù)與奧林匹克運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年06期
7 朱永飛;楊代國;;全球化時代中國武術(shù)的發(fā)展訴求[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10年05期
8 康浩;;后奧運時代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的思考[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10年06期
9 朱寶忠;;偶像時代的中國武術(shù)[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10年06期
10 陸小黑;;“約束”:中國武術(shù)“自由”發(fā)展的文化選擇[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1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翟少紅;李然;;從“文化輸出”的視域高瞻中國武術(shù)的輸出立場與方略[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2 茹凱;;“正戈為武”一中國武術(shù)的文化精神演繹[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3 侯勝川;;裂變中的中國武術(shù)傳統(tǒng)[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4 吳珂;;淺析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失利原因及改革方法[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5 王崗;;回歸主流文化的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戰(zhàn)略[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fù)興與秩序重構(gòu)——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申國卿;;文化學視野下的21世紀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戰(zhàn)略[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7 王三;馬燕萍;;和諧社會與中國武術(shù)在農(nóng)村發(fā)展服務(wù)體系建設(shè)[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8 李俊峰;;后奧運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shù)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李守培;郭玉成;;中·中和·和——中國武術(shù)的文化特征論繹[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10 王崗;邱丕相;;“文化立國”戰(zhàn)略指導(dǎo)下的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肖菲;揭開中國武術(shù)神秘外衣[N];北京科技報;2013年
2 宗邊詩;高教社助中國武術(shù)走向世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3 本報駐比什凱克記者 孫長棟;吉國年輕人癡迷中國武術(shù)[N];文匯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黃心豪 實習生 周婭婕;書寫中國武術(shù)輝煌[N];中國體育報;2013年
5 王琦;走出武俠夢才能看清中國武術(shù)[N];中國文化報;2013年
6 劉瀟瀟;文化內(nèi)涵助中國武術(shù)走向“國際化”[N];工人日報;2007年
7 宋莉;方正簽約中國武術(shù)攜手打造世界功夫[N];科技日報;2008年
8 記者 宋斌;中國功夫登上萬國宮舞臺[N];光明日報;2009年
9 張小俊;“中國功夫”助方正科技闖市場[N];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羅俊;中國功夫“打”向市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崔秉珍;論中國武術(shù)的國際化發(fā)展[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2 陸小黑;中國武術(shù)精神要義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3 李蕾;近代以來中國武術(shù)項目管理過程及其評價與發(fā)展[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政;個體化社會對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2 張國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武術(shù)的國際化傳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3 趙江蓮;《中國武術(shù)段位制系列教程:形意拳》第1章及第2章1、2節(jié)翻譯報告[D];河南大學;2015年
4 王盈盈;《中國武術(shù)段位制系列教程》中一段長拳在小學教學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年
5 劉婭;瑜伽與中國武術(shù)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6 位勝輝;跆拳道段位制對中國武術(shù)段位制發(fā)展的啟示[D];成都體育學院;2015年
7 陸小黑;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轉(zhuǎn)型對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8年
8 鄭鍇;新媒體對中國武術(shù)傳播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9 陳晨;跆拳道道館運營模式給予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的啟示[D];云南師范大學;2013年
10 許曉琴;中央電視臺對中國武術(shù)傳播邊緣化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024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50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