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女子體育“擬男化”問題研究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quasi-masculinity" in modern women's sports in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tendency of "quasi-masculinity" of women's sports in modern China is a necessary stage that needs to be experienc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sports. Through the form of "male-like" women's sports,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and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s sports. The accountabilit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the different sports standards of boys and girls, the mutual attack and antagonism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nd "male and female", the criticism and criticism of the different voices of "male and female", and the "male and female sports". These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quasi-masculinity" of women's sports, and have had many obstacles and adverse effects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men's sports in China.
【作者單位】: 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類)(14CTY0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JC890036)
【分類號】:G812.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薇;宋代女子體育項目及其特點[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2 夏曉陵;中國近代女子體育與近代婦女運動[J];體育文化導刊;2002年06期
3 譚鋒,樂鐘萍;試述中國近代女子體育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黃健;唐代女子體育的興盛及其原因[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盧兵;對我國女子體育文化興衰流變的歷史考察[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07期
6 章茹;李海峰;;從社會學角度解析我國女子體育的崛起[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肖寧;;對我國女子體育文化歷史脈絡(luò)的回溯與探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系列論文之一[J];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黎莎;;比較近代中日女子體育之興起[J];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04期
9 宋麗;潘華;;論20世紀的中國女子體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06期
10 馬錚;張春燕;;中國女子體育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黎莎;;比較近代中日女子體育之興起[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2 王云;;社會性別視域中的近代中國女子體育[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 鄧亞萍;中國體育鳳先飛[N];人民日報;2008年
2 代剛;中國女子體育:抒寫新的光榮[N];中國婦女報;2008年
3 ;軟式網(wǎng)球運動的發(fā)展歷程(待續(xù))[N];中國體育報;2000年
4 本報評論員;奧運改變婦女 婦女改變奧運[N];中國婦女報;2008年
5 史律 旅美學者;美國體育“陰盛陽衰”的法律秘密[N];華夏時報;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淼;從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看女子體育地位的提高[D];蘇州大學;2008年
2 趙玉婷;論中國近代女子體育的演進及其社會基礎(chǔ)[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3 王浩;民國時期的女子體育研究(1927-1937年)[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馬梅玉;抗戰(zhàn)時期成都女子體育發(fā)展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2年
5 趙\~;我國近代高校女子體育教育演進之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4年
6 王艷坤;四川師范大學代表隊女子體育健身模特訓練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7 夏季;現(xiàn)代夏季奧運會女子體育發(fā)展研究[D];長江大學;2016年
8 潘勤;中國社會的三次轉(zhuǎn)型與中國女子體育的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9 賈致國;延安根據(jù)地時期女子體育開展狀況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3年
10 付佳琪;20世紀三十年代天津女子體育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476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47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