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校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出處:《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物質(zhì)精神文明同步發(fā)展的今天,在國家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中教育先行的現(xiàn)在,教師行業(yè)備受關注。新世紀迫切的要求發(fā)展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關系慢慢形成。同時迫切要求之下的民族性項目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然而,對于怎樣的健身氣功課才是一門好的健身氣功課程,沒有一個參考標準去借鑒。為此本研究通過專家問卷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健身氣功評價體系構建與論證,并運用了一定的數(shù)理支持。其目的是為了讓從事健身氣功的教學者和參與健身氣功鍛煉的學習者們更清楚的了解一堂成功的健身氣功課應該是怎樣的,以及要更快速高效的評價一堂健身氣功課需要怎樣的一套評價體系。本研究以此為出發(fā)地點,對國內(nèi)外健身氣功教學現(xiàn)狀與發(fā)展歷程進行搜集整理,并分析對比。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國外有關健身氣功教師教學的研究甚少,、而國內(nèi)在關于教師教學健身氣功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上也相對狹窄,主要集中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感悟、教學心得上,而對于如何對健身氣功課進行快速高效地的評價卻沒有具體的理論指導和評價參考。所以,本研究通過專家訪談、文獻資料和問卷調(diào)查等研究方法找出高校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功能和特點、教學評價手段、教學評價所遵循的原則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索。高校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結構毫無疑問是由評價指標構成,其構成主要是由一、二、三級指標梯解得出,這些指標是擁有層次關系,層次基礎上是有從屬關系的框架;三級指標等的形成是通過上級的分解得到,這部分指標因為是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可測性為止;所有的層級指標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分解直至整個體系形成。對健身氣功評價體系的設計流程進行分析和論證后,將其結構構想結合碩博論文中的評價體系,同時結合專家意見。指標體系初步確定之后向?qū)<疫M行問卷調(diào)查對其合理性進行研究。數(shù)理分析統(tǒng)計后。對第一輪的指標進行分析,初步的權重和效度。接下來就要進行復雜的計算分析。主要從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的效果、準備、過程和評價四方面入手形成高校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教師教學初始框架,且四大框架還延伸各自相應包含的指標。一、二、三及指標分別為4、15、60。對原始指標體系進行反饋型調(diào)查問卷,通過對北體大、浙師大、上體等全國各地30名專家的問卷調(diào)查和健身氣功教師的調(diào)查問卷對原始指標框架修改和補充后共得到一、二、三及指標分別為4、15、64。對形成的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內(nèi)部和外部的效度進行檢驗,第一輪的Cronbach's Alpha為0.932,這是原始框架第一次專家計算值;對第二輪指標重要性甄別,指標的Cronbach's Alpha達到了0.961,較第一次原始指標對比數(shù)值均有所上升,說明篩取指標經(jīng)過兩輪驗證后,存在可靠的一致性;專家問卷信度pearson相關分析,指標達到0.949,所以內(nèi)外效度和信度指數(shù)能集中反映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體系信度。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健身氣功教學評價體系權重,一級指標通過確定矩陣取值與比例以及RI的取值并進行一次性檢驗來確定,二、三級指標同上步驟:評價體系的應用,要從最底層出發(fā),以低層指標為開始將健身氣功教師特定指標評價的所得分配分數(shù)與該指標權重相乘,接著對個個指標分數(shù)與權重相乘的結果累加便得到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結果。隨機抽取浙師大、上海體院和北體大的健身氣功教師實際操作應用。依據(jù)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分表來細致入微的反應教學質(zhì)量存在的優(yōu)劣情況,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評價體系可以作為高校健身氣功教師教學評價的參考依據(jù)和支撐。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852.6-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守升;淺析健身氣功防病治病機理與作用[J];搏擊·武術科學(學術版);2005年07期
2 尹海立;惠艷;;淺析健身氣功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和方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王敬浩;虞定海;;健身氣功研究中現(xiàn)象學方法之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虞定海,李衛(wèi)民;上海市健身氣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張斌;鄧躍飛;;健身氣功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和方向[J];博擊(武術科學);2006年07期
6 尹海立;;未來十年山東省大中城市健身氣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姚瓊;左家偉;牛愛軍;;體育院校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王沂;;關于健身氣功若干問題的思考[J];博擊(武術科學);2007年02期
9 王沂;;健身氣功與儒家環(huán)境教育思想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費宏程;金相奎;王紅;;“健身氣功·六字訣”對大學生心肺功能影響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應薦;尚研研;李小青;張一和;;健身氣功的醫(yī)療作用問題[A];中國醫(yī)學氣功學會第四屆理事會2010年年會暨醫(yī)學氣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莉;王潤斌;;新時期中國健身氣功社團組織發(fā)展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3 鐘琳琳;虞定海;;健身氣功推廣模式的構建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4 胡家燕;;在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研討會上的講話[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5 連輯;;在“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6 白志明;;在“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學術討論會”上的歡迎詞[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大力弘揚先進文化 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渝生;;在“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學術討論會上的總結講話[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駱玉峰;;四種健身氣功練功效果的調(diào)查[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李克;;切實做好健身氣功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A];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十一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鐘鍵;什么是健身氣功[N];今日信息報;2004年
2 鐘鍵;什么是健身氣功[N];人民日報;2004年
3 趙麗娜 秦順歐;全省健身氣功管理工作會議在蚌召開[N];蚌埠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謝漪珊;競賽讓健身氣功更具活力[N];中國體育報;2007年
5 許珂邋蒲亞昆;昆明健身氣功迅速普及[N];中國體育報;2008年
6 張旭光;突出實踐特色 解決實際問題[N];中國體育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部國華;健身氣功千人展演激情四溢[N];中國體育報;2008年
8 記者 羅京生;全國健身氣功推廣工作邁上新臺階[N];光明日報;2008年
9 部國華;健身氣功:混合動力奏響和諧樂章[N];中國體育報;2008年
10 部國華;提升發(fā)展空間[N];中國體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林;健身氣功推廣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2 王言群;新編健身氣功的理論構建[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尤杏雪;健身氣功·六字訣對老年人生存質(zhì)量影響因素的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09年
2 張國明;北京市健身氣功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3 蔣滿意;健身氣功科學知識普及課程開發(f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4 馮存敬;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氣功的開展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雄鋒;現(xiàn)階段我國健身氣功協(xié)會的發(fā)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8年
6 陳曉卉;北京市健身氣功推廣模式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7 郝鳳霞;河北省健身氣功推廣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玉蘭;健身氣功國際交流比賽運作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劉會;健身氣功對大學生體質(zhì)影響的實驗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10 岳旭東;健身氣功推廣策略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71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137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