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歌謠與壯族民間教育
[Abstract]:Liu Sanjie ballad is the source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Zhuang folk education, bearing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ich national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 Sanjie's ballad and the folk educat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作者單位】: 河池學院藝術系;
【分類號】:G759.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石麗琳;;壯族民間教育模式給音樂教育的啟示[J];文教資料;2008年1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琦;研究區(qū)域文化 開發(fā)文化資源 推進先進文化發(fā)展[J];學術論壇;2000年06期
2 馮務中;中國文化資源的現代性維度——“文化資源與中國現代性”國際學術會議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3 王偉宜;;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現象剖析[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蔣維躍;;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J];社科縱橫;2006年06期
5 孫兆文;;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建設[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黃翰棟;史開科;;依托水鄉(xiāng)文化資源 建設特色校園文化[J];教育導刊;2007年02期
7 韓瓊慧;;關于開發(fā)與保護涼山彝族文化資源的幾點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S1期
8 趙偉;鄭艷芬;;開源掘流 固本培根——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J];語文學刊;2007年24期
9 婁繼梅;;外籍教師:功能、局限性及其在教學中的整合[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潘世東;;論漢水文化精神[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夏勇;;麇鹿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A];江蘇省旅游發(fā)展30年學術論壇暨江蘇省旅游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于德建;汝軍紅;;淺析城市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歷史街區(qū)保護的有機互動[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朱光亞;;保護好長三角城市地下及地表的文化資源[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城市發(fā)展與建設[C];2004年
4 吳祖軍;王俊喬;;開發(fā)利用校園文化資源,,開創(chuàng)德育工作新局面[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陳立柱;;研究淮河文化要為流域經濟發(fā)展服務[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黃思法;;地方文化資源向地方課程資源轉化的研究與實踐[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7 龔敏;;整合文化資源 打造文化強省——充分發(fā)揮藝術館資源優(yōu)勢,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A];2008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論文集[C];2008年
8 樊俊成;;延安紅色旅游與黃河文化資源的思考[A];華圣文化——延安紅色旅游與黃河文化經濟發(fā)展研討會專輯[C];2006年
9 梁太鶴;;可樂考古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A];2004烏蒙論壇論文集(一)[C];2004年
10 周藝平;李俊國;;湖北省文化資源的特色優(yōu)勢分析[A];湖北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省文化廳副廳長 李庚香;科學統籌區(qū)域文化產業(yè)發(fā)展[N];河南日報;2005年
2 陶東風;為我所用:廣告中的文化資源盜用[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商焱;映日荷花別樣紅[N];保定日報;2006年
4 ;四川:變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yè)[N];證券日報;2006年
5 記者 劉朝霞;四川變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yè)[N];國際商報;2006年
6 記者 李宜鵬 通訊員 楊永詮;澠池:“仰韶”彰顯文化資源魅力[N];河南日報;2006年
7 張宏平;地方文化資源的裂變效應[N];四川日報;2006年
8 張臨山;科技信息和文化資源“信手拈來”[N];山西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梁婷;羨慕深圳人擁有的文化資源[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10 施立學;滿族文化資源與振興吉林經濟[N];協商新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沛新;文化資本論[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李義杰;媒介與文化資本[D];浙江大學;2012年
3 何頻;論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的文化生產力[D];四川大學;2007年
4 彭勃;高等教育資源的生態(tài)化配置與培植[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5 徐艷芳;區(qū)域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的比較優(yōu)勢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陳紅旗;中國左翼文學的發(fā)生[D];吉林大學;2005年
7 向澤映;重慶城鄉(xiāng)文化產業(yè)統籌發(fā)展模式及分區(qū)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鄧曉輝;新工藝經濟時代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馬麗玲;教育政策與臺灣1950-60年代文學[D];吉林大學;2005年
10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D];武漢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葛慶濤;文化資源的營銷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白亞琴;游走于精神訴求與消費需求之間[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3 董雙龍;中學物理教學中開發(fā)與利用蒙古族特色課程資源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4 白樺;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文化競爭力[D];青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喬俊;地方志文化資源價值及開發(fā)利用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6 張克偉;沂蒙紅色文化資源產業(yè)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江靜;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資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8 鄧穎穎;文化資源商品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陳梅紅;論我國軟實力的現狀及其提升[D];南昌大學;2009年
10 姜玉齊;我國現階段的階級問題研究論綱[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004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xjy/230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