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少數(shù)民族教育研究評述
本文選題:多元文化教育 + 多元文化主義。 參考:《世界民族》2002年04期
【摘要】:正 西方少數(shù)民族教育又稱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中,允許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發(fā)展,以豐富整個國家的文化教育。它的目標在于“使屬于不同文化、人種、宗教、社會階層的集團,學會保持和平與協(xié)調(diào)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共生”。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is also called multiculturalism education, which means that in a society where many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 coexist, the common and equ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s of all nationalities is allowed and guaranteed, so as to enrich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Its goal is "to achieve symbiosis among group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cultures, races, religions, and social strata, to learn to maintain peace and to coordinat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分類號】:G75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費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納”──人文價值再思考之二[J];讀書;1997年10期
2 李明歡;“多元文化”論爭世紀回眸[J];社會學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小釘;關于語言多樣性問題跨學科研究的綜述[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2 岳振國;;論民族院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馬戎;試論語言社會學在社會變遷和族群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顧秀玲,張會英;多元文化與初等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文化建設[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7期
5 陳忠勇;王波;;苗、漢雜居地區(qū)苗族學生低學業(yè)成就的原因分析——以畢節(jié)市觀音橋辦事處苗族教育為例[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2期
6 馬曉龍;徐東;龍飛鵬;楊慶玲;;龍陵縣木城彝族傈僳族鄉(xiāng)基礎教育歷史與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7 孫宗芹;;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語言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保山師專學報;2008年04期
8 蔡虹;;加強高校文化建設 筑牢反分裂反滲透陣地[J];巴音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蔡虹;;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淺析構建民族地區(qū)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J];巴音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單輝;;漢語危機的生態(tài)思考[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shù)民族成人教育研究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胡建川;;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民族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展望[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3 水鏡君;;在對話中探尋中國清真女寺史——兼談回族學建設中理論、方法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黃書光;;基礎教育變革中的文化坐標[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劉玉彬;張樹安;宋敏;李曉梅;;民族高校多層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祁進玉;;教育人類學研究:中國經(jīng)驗30年(1978~2008)[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滕志妍;;民族地區(qū)地方課程與多元文化課程的迷誤[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舒宗瑛;;淺析民族地區(qū)多元文化教師的培養(yǎng)[A];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9 楊真珍;;“和”與“統(tǒng)”之間——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A];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陳巧妹;張芳欣;劉紅梅;;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思考[A];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劍波;“四人堂”紀事——中國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海燕;地域文化與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鐵志;德昂族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陳立鵬;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李庶泉;多元文化課程理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彭永春;美國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進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培春;西南民族地區(qū)高等醫(yī)學教育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胡玉萍;教育文化與學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蘇德;多維視野下的雙語教學發(fā)展觀[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華成;紅瑤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內(nèi)教師支教工作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原春燕;平山木柄瑤的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楊道軍;語文學習方式對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影響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哈斯吾其;新疆蒙古族中學地理雙語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5 岳婷;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燕;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春梅;新疆回族家庭倫理教育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8 白春玲;基于民族文化發(fā)展的角度論新疆美術校本課程開發(fā)[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雁麗;黨的民族教育政策在新疆的實踐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10 于蘇娜;多元文化視野下加拿大雙語教育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曉霞;;從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看我國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李行;;淺談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3 席丙堯;;多元文化視野下華師版《中國歷史》少數(shù)民族內(nèi)容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08期
4 李克軍;陳君;;美國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師教育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5 武海娟;;多元文化的興起與課程的改革[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6期
6 許文艷;竇琴;;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3期
7 皮武;;教師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養(yǎng)路徑[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8 賀紹棟;;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視角探析教科書中的空無課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3期
9 蔡世昌;;論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大學體育課改革[J];考試周刊;2011年39期
10 農(nóng)玉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內(nèi)容的反思與重構——以多元文化為背景[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瓊;;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2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應[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兆t,
本文編號:17362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xjy/173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