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對應對方式的影響:希望的中介作用
本文關鍵詞: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對應對方式的影響:希望的中介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農(nóng)村中小學生 親子互動 應對方式 希望
【摘要】:研究目的:探討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應對方式與希望之間的相關關系,并進一步探索希望在親子互動對應對方式影響中的中介作用。希望通過本研究使廣大家長認識到親子互動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并為提高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希望水平,促使其形成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教育指導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采用親子溝通量表、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兒童希望量表與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等四個量表為測量工具,對湖南省農(nóng)村地區(qū)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1)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親子互動在父母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家庭親密度在留守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親子溝通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2)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應對方式在性別、年級、父母關系及留守情況上均存在一定維度上的顯著差異。(3)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希望水平在性別、年級、父母關系上均存在顯著差異。(4)親子互動、應對方式與希望總體上兩兩顯著相關。具體關系表現(xiàn)為:親子互動對希望及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具有正向預測力;希望可以正向預測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親子溝通對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具有負向預測力。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希望能共同正向預測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希望與家庭適應性、親子溝通一起共同構成與指向情緒應對方式的線性關系。(5)希望在家庭適應性對指向問題應對方式的影響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可以直接影響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也可以通過希望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希望在親子溝通對指向問題應對方式的影響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結論:農(nóng)村中小學生的希望通過親子互動中的家庭適應性對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產(chǎn)生部分中介作用,希望在親子溝通對指向問題應對方式的影響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農(nóng)村中小學生 親子互動 應對方式 希望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7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2
- 1.1 問題提出10
- 1.2 研究意義10-12
- 1.2.1 理論意義10-11
- 1.2.2 現(xiàn)實意義11-12
- 第二章 文獻綜述12-24
- 2.1 親子互動12-15
- 2.1.1 親子互動的界定12
- 2.1.2 親子互動的相關理論12-13
- 2.1.3 親子互動的相關研究13-15
- 2.2 應對方式15-18
- 2.2.1 應對方式的概念15-16
- 2.2.2 應對方式的主要理論觀點16
- 2.2.3 應對方式的分類與測量16-17
- 2.2.4 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17-18
- 2.3 希望18-22
- 2.3.1 希望的概念18-19
- 2.3.2 希望的理論模型19-20
- 2.3.3 希望的測量20
- 2.3.4 希望的相關研究20-22
-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22-23
- 2.5 研究假設23-2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28
- 3.1 研究對象24
- 3.2 研究目的24
- 3.3 研究工具24-25
- 3.3.1 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24-25
- 3.3.2 親子溝通量表25
- 3.3.3 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25
- 3.3.4 兒童希望量表25
- 3.4 施測和數(shù)據(jù)處理25-28
- 第四章 研究結果28-38
- 4.1 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狀況28-30
- 4.1.1 不同性別、年級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的差異28-29
- 4.1.2 不同父母關系的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的差異29
- 4.1.3 留守與非留守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的差異29-30
- 4.2 農(nóng)村中小學生應對方式的狀況30-32
- 4.2.1 不同性別、年級農(nóng)村中小學生應對方式的差異30-31
- 4.2.2 不同父母關系的農(nóng)村中小學生應對方式的差異31
- 4.2.3 留守與非留守農(nóng)村中小學生應對方式的差異31-32
- 4.3 農(nóng)村中小學生希望水平的狀況32-34
- 4.3.1 不同性別、年級農(nóng)村中小學生希望水平的差異32-33
- 4.3.2 不同父母關系的農(nóng)村中小學生希望水平的差異33
- 4.3.3 留守與非留守農(nóng)村中小學生希望水平的差異33-34
- 4.4 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狀況、希望水平及應對方式的關系34-35
- 4.4.1 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希望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關系34
- 4.4.2 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和希望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34-35
- 4.5 希望水平在親子互動對應對方式的影響中的中介效應35-38
- 第五章 結果討論38-46
- 5.1 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的特點38-39
- 5.2 農(nóng)村中小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39-40
- 5.3 農(nóng)村中小學生希望水平的特點40-41
- 5.4 親子互動狀況、希望水平對應對方式的影響41-43
- 5.5 希望水平在親子互動與應對方式間的中介效應分析43-46
- 第六章 結論46-48
- 第七章 反思與展望48-50
- 第八章 教育啟示50-52
- 參考文獻52-56
- 致謝56-58
- 附錄A: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8-60
- 附錄B:調查問卷60-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婕;;親子互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J];家庭教育(中小學生家長);2009年11期
2 蕭竹;;親子互動,過年味春節(jié)[J];中華家教;2013年Z1期
3 方蘭;;親子互動中的有效表揚與建議[J];考試周刊;2013年15期
4 ;親子互動天地[J];紅領巾;2004年05期
5 ;親子互動天地[J];紅領巾;2004年06期
6 魏曉娟;;親子互動治療研究的新取向[J];中國特殊教育;2007年09期
7 沈玉萍;王曉芬;;進城務工人員家庭親子互動的個案研究[J];福建教育;2014年Z3期
8 徐小妮;親子互動個案的觀察、分析與支持[J];幼兒教育;2005年Z2期
9 田曉虹;前期親子互動中的親代素質[J];社會;2000年10期
10 余艷;親子互動與兒童初級社會化[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曾箏;尚修芹;伍新春;;科技館參觀中的親子互動類型初探[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承暉;;初中生與親子互動[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朱前春 張建芬 劉艷麗;親子互動與新型課堂[N];中國婦女報;2001年
2 記者 文慧 通訊員 黃麗娜;每場演出上座率高達90%[N];湖北日報;2008年
3 通訊員 王燁 許雯;“議事園”架起居民表達訴求的“連心橋”[N];東方城鄉(xiāng)報;2010年
4 王卉;為家長們所寫的書[N];人民日報;2006年
5 本報見習記者 謝文雅;兒童早教新秀《樂科》:傳遞愛心 勇于創(chuàng)新[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6 商報記者 張翠俠;童書,,給家長一個購買的理由[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實習生 郭詩涵;孩子暑假健康亟待關注[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胡靜;學步車“減負”不成反受傷[N];消費日報;2011年
9 記者 舒鑒明;睦鄰之家運作百日和諧鄰里氛圍濃[N];東方城鄉(xiāng)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娟娟;農(nóng)村中小學生親子互動對應對方式的影響:希望的中介作用[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2 于慧;西北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家庭親子互動過程的實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希博;戶外景觀環(huán)境中親子互動空間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4 蔡春美;3-6歲視障兒童親子互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5 郝俊;影響年幼兒童親子互動的視頻媒介因素分析及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武岳;親子互動產(chǎn)品設計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5年
7 來晶晶;12-24個月兒童詞匯發(fā)展與社會經(jīng)濟地位、親子互動之間的關系[D];浙江大學;2013年
8 袁艾蘭;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親子互動模式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姚莉;APP在親子互動中的調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10 古東昕;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現(xiàn)狀及策略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53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85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