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專小學教育學課程建設的分析與思考
1課程性質與地位
1.1課程性質與定位
《小學教育學》是研究探索教育現(xiàn)象與問題,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是我國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小學教育專業(yè)最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 在小學教育專業(yè)乃至整個教育科學領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1.2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
教育學課程的教學除了反映教育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之外,還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及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動態(tài)和新成就,培養(yǎng)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對高等師范院校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增強更是有很大幫助。
2課程設計
2.1課程目標
2.1.1知識技能目標
了解現(xiàn)代教育基本理論,掌握小學教育的基礎知識、基本規(guī)律,熟悉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掌握新課改發(fā)展動向,懂得分析世界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2.1.2過程方法目標
能夠運用教育理論分析教育案例或實踐現(xiàn)象,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實踐活動中(見習、實習)提升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水平。
2.1.3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超越日常教育經驗,形成獨到的教育視角,重構教育理念世界。萌發(fā)對教師職業(yè)的內在興趣,激發(fā)熱愛教育事業(yè)的情感。
2.2課程內容
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教育學理論知識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并把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及深刻職業(yè)體驗與良好的師德素養(yǎng)。我們重視教育基本理論的時代性,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選用國內外名家新作,注意吸收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并將教育學的教學向教師技能訓練、學生教育實踐活動(教育見習、實習等)、教育研究(教育調查、教育問題科研立項研究)等實踐環(huán)節(jié)伸展,既展開教育的根系,又豐富教育學的營養(yǎng)。
2.2.1教材使用與建設
我們選用由曲振國主編的《當代教育學》作為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全書聚焦于小學教育的基本問題和主題,探討和闡述了小學教育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共有十二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教師職業(yè)與發(fā)展;中篇:教育學基本知識;下篇:當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新理念。在結構上,突出小學教育的一般問題和主要范疇;在選材上,反映小學教育基本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注意聯(lián)系小學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新進展,有顯著的基礎性、前沿性和實用性;在體例上,增加了“問題情境”、“知識要點”、“實踐鏈接”、“閱讀指南”,提高了可讀性和教學效果。
2.2.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擴充性資料使用情況
本門課程選定的輔助教材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幫助理解與掌握教育學基本知識的復習資料,編寫了與《教育學》配套的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教育學教案》。
第二類是推薦一定的教學參考書,以幫助學生學習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知識。主要有:傅道春編著:《教育學——情境與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王道俊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睢文龍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葉瀾主編高等師范院校教材《新編教育學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第三類是推薦一批教育書目,分基礎篇、實踐篇與拓展篇等不同層次,開拓學生的教育視野。
課程組還組織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編排案例、進行課件軟件開發(fā),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此之外,主講教師也會根據(jù)教學進度計劃,適時選擇教學實例、學術論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相關資料,以多種形式提供給學生作為擴充信息。
2.3課程實施
2.3.1教學理念
“三整合”教學哲學意識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人本”與“社本”整合,既突出“以人為本”,又關注教育教學的社會性;“學生為本”與“教師主導”整合,突出學生中心,又重視教師權威;“學習為本”與“教學為本”整合,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又重視教師的教學活動。
2.3.2教法與學法
(1)講授法:主要針對教育理論與教學規(guī)律的講授。
(2)案例教學法:利用經典的教育案例,以質疑、討論、聽評、解說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遷移問題的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由學生小組自主確定合作探究問題,或者由教師指定合作探究題目,提出開展活動假設,小組分配任務,由組員先自行搜集資料、塞選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寫出問題解決方案;利用資料和初步方案,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精選最優(yōu)方案;利用最優(yōu)方案,進行探究活動,深入探究題目,形成探究結果,匯報探究結果。使得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以便將來在小學課堂靈活采用。出此之外,還有效的進行自學輔導、模擬教學、課外實踐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
2.3.3教學評價
本課程考核的目的既是評定又為了促進學生發(fā)展,在評價主體上突出多元化,學生、教師 、專家、用人單位等都參與進來,構成學習評價共同體。尤其突出學生的自我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過程。
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從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情感的體驗、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等方面進行,突出小學教育教學技能與教育素養(yǎng)的評價。
本課程是考試科目,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評價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方式進行,即學生的學期綜合成績?yōu)槠綍r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按照相應的比例綜合而成。平時成績包括平時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出勤、教育教學實踐考核成績等。期末考試為閉卷筆試式,采用多種不同的題型,考核學生對小學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掌握情況,著重評價學生分析和解決小學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教研室統(tǒng)一命題,全校統(tǒng)一考試。
2.4教學資源
為了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教育理論,學校不僅每學期都邀請省內外比較有名的專家學者、小學名師來校講學,而且結合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教育調研,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
為了使學生較直接而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lián)系,我們堅持了多內容、多維度、多形式的實踐教學,多方創(chuàng)設實踐教學的良好環(huán)境。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利用微格教學讓每個師范生均有機會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實際訓練,提高教學能力;
(2)教學選編教育教學案例,供學生學習討論;
(3)采集中學課堂教學實況錄像供學生選擇觀看。每年的教育實習都要拍攝優(yōu)秀實習生的授課實況,還與一些小學建立了長期而穩(wěn)定的協(xié)作關系,在教育見習中讓師范生了解名師授課實況,在教育實習中讓師范生身體力行地做一名真正的教師,從而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
2.5課程特色
在教育學課的教學中,我們提倡實施“三個一工程”:即要求學生提供一則教育信息,研究一個教育問題,設計一次活動方案。提供一則教育信息,就是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要求通過體驗、閱讀、上網(wǎng)查詢,自己獲得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和信息,自己去涉獵感興趣的教育類課程,但必須選擇一則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教育信息向全班發(fā)布或交流。研究一個教育問題,就是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教育教學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去搜集、分析和處理相關資料(信息),并撰寫一篇教育小論文,或進行案例分析,即進行研究性學習。設計一次學生活動方案,就是根據(jù)小學培養(yǎng)目標和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特點設計一次活動方案。通過“三個一工程”,使學生不僅通過自己獲得所需的知識,而且逐步掌握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和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師范生的全面發(fā)展觀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利于他們形成適合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各種素質。
,筆耕文化傳播
本文編號:21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