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近代基督教教會建筑歷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13:28
【摘要】:近代基督教新教傳入閩南,早期以英美三大差會聯(lián)合傳教為主,之后劃分各自傳教區(qū)域,到20世紀轉(zhuǎn)變?yōu)橹腥A基督教會閩南大會,進入自立傳教,教會的建造活動從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城市延續(xù)到內(nèi)陸鄉(xiāng)村。閩南教會建筑是閩南近代建筑中極具代表性的建筑類型之一,它是閩南與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的重要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本文展開對閩南基督教教會建筑的研究:一方面,通過系統(tǒng)地搜集、梳理教會建筑的歷史資料,為閩南近代建筑研究進行補充;另一方面,通過對近代教會建筑的歷史沿革、文化內(nèi)涵、建筑特征的研究,探析閩南地域化背景下教會建筑的演變規(guī)律。本文以閩南教會建筑為研究對象,從歷史角度,將教會建筑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傳入時期(1842-1862年)——傳教范圍主要集中在廈門島及周邊地區(qū),教堂在此范圍建設,并體現(xiàn)明顯的西方移植風格;區(qū)域擴展時期(1863-1899年)——傳教覆蓋主要流域的傳教中心及其周邊地區(qū),該時期以建造教堂為主,體現(xiàn)出中國本土化鄉(xiāng)村民居特色;多元發(fā)展時期(1900-1951年)——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會服務的層面,大規(guī)模建造學校、醫(yī)院等,教堂的風格體現(xiàn)多元化,并且在資金來源上有更多的海外華僑參與。結合各時期教會建筑建造特點與具體建造實例,梳理出教堂建筑外觀風格與平面類型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同時總結教會學校及醫(yī)院在建筑選址、平面功能布局、單體建筑外觀風格等方面的特點。最后,本文希望以此強調(diào)近代教會建筑的歷史意義,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并對閩南地區(qū)教會建筑的研究及保護工作添磚加瓦。
【圖文】:
842-1937年三公會在閩南的傳教范圍(圖片來源:白克瑞提供)
閩南傳道公會區(qū)域圖(圖片來源:根據(jù)1933年特刊繪制)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U252
本文編號:2628603
【圖文】:
842-1937年三公會在閩南的傳教范圍(圖片來源:白克瑞提供)
閩南傳道公會區(qū)域圖(圖片來源:根據(jù)1933年特刊繪制)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U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支平;;閩南文化的歷史構成及其基本特質(zhì)[J];閩臺文化研究;2014年01期
2 錢毅;;鼓浪嶼近代建筑中的“廈門裝飾風格”[J];華中建筑;2013年06期
3 錢毅;;從殖民地外廊式到“廈門裝飾風格”——鼓浪嶼近代外廊建筑的演變[J];建筑學報;2011年S1期
4 常清華;;泉州基督教新教教堂[J];南方建筑;2006年03期
5 彭長歆,鄧其生;廣州近代教會學校建筑的形態(tài)發(fā)展與演變[J];華中建筑;2002年05期
6 李少明;福建歷史上的基督教會學校[J];教育評論;2001年01期
7 董黎;格里森:中國的建筑藝術[J];華中建筑;1997年04期
8 何綿山;;略論天主教在福建的傳播[J];海交史研究;1997年02期
9 藤森照信,張復合;外廊樣式——中國近代建筑的原點[J];建筑學報;1993年05期
10 呂達;近代中國教會學校述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本文編號:26286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6286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