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媒介的體育建筑
[Abstract]:Architecture exists as a carrier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emergence.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the term "architecture is the medium" has long appeared. As the information itself, sports architecture is spread mainly through the mass media such as photography, television and so on, forming the sports building under the "mimicry environment";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both the inner and outer skin of sports architecture are media, which becomes the effective carrier of sports information and constitutes an organic part of sports culture. As a symbol, sports architecture became a landmark of a country or a city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design, and was constructed as a myth. Sports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symbol of sports spirit and culture, but also the product and symbol of power.
【作者單位】: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當代中國語境下的體育、媒介與文化》,項目號:15YJA890023
【分類號】:TU24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大明;內涵·個性·形式——體育建筑形象塑造談[J];建筑學報;2001年06期
2 吳必強;體育建筑是城市的形象亮點[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02期
3 張錚;回眸天津體育建筑 展望未來發(fā)展[J];建筑創(chuàng)作;2001年S1期
4 郭紅雨,張力;體育建筑文化談[J];新建筑;2002年02期
5 孫一民,郭湘閩;從城市的角度看體育建筑構思——談新疆體育中心方案設計[J];建筑學報;2002年09期
6 孫浩,張欣;“大鵬展翅”——體育建筑發(fā)展的新時代[J];四川建筑;2003年02期
7 鐘璞,冉峰;體育文化與體育建筑[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8 高文;;關注體育建筑——淺論體育場館的效益最大化[J];建筑與文化;2004年07期
9 王東濤;;論體育建筑內涵重構與設計創(chuàng)新[J];中國市場;2005年28期
10 蔣建科;論當代中國體育建筑的發(fā)展[J];山西建筑;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霍靜;崔再遲;張鯤;;體育建筑的文化價值探析[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2 趙云麗;郭曉良;;體育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3 趙娜冬;段智君;;和諧互動 靈活利用——以體育類建筑為例淺析建筑使用效能的模型建構[A];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姚發(fā)坤;王平校;;空間結構在廣東省體育建筑中的發(fā)展[A];第六屆空間結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5 朱思榮;;聯(lián)邦德國體育建筑結構的發(fā)展趨向[A];第四屆空間結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88年
6 王寶峰;;融建筑于環(huán)境之設計手法探討[A];山東土木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郭璐;;在我國大跨度體育建筑中應用膜結構的可行性初探[A];第四屆空間結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88年
8 王玉;;現(xiàn)代建筑材料在體育建筑中的運用[A];第十一期全國體育場館建設、維護與經營講習班資料匯編[C];2008年
9 廉毅;鄭潔;楊愉;;體育建筑的空調節(jié)能[A];2005西南地區(qū)暖通空調熱能動力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郭滿良;黃朝捷;凌江;肖明;;失重體育建筑與挑戰(zhàn)性鋼結構——深圳大運中心設計國際競賽方案解讀[A];大型復雜鋼結構建筑工程施工新技術與應用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報記者 吳瓊;理性看待和設計體育建筑[N];廣東建設報;2009年
2 廣東建設報記者 孫曉峰;體育建筑經濟路在何方?[N];廣東建設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趙玉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眾體育建筑?[N];中華建筑報;2013年
4 孫曉峰;體育建筑路在何方?[N];中華建筑報;2014年
5 李佳;細節(jié)成就體育建筑之美[N];中華建筑報;2008年
6 ;奧運場館設計掀起體育建筑新潮[N];建筑時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何東憲;臨時看臺折射出體育建筑新理念[N];經濟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黃麗蒂;基于群集風險理論的體育建筑看臺安全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2 宗軒;中國高校體育建筑發(fā)展趨向與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3 連旭;大跨體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樊可;多元視角下的體育建筑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婧;城市體育建筑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薛寧;體育建筑項目價值評估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王曉麗;體育建筑管理學科建設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1年
4 張崴;新建高校體育建筑的通用性研究及其設計應用[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2年
5 王慧;大眾傳媒綜合因素影響下競技體育建筑的建設與發(fā)展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2年
6 張?zhí)靷?體育建筑弱電系統(tǒng)的設計及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5年
7 解瀟伊;場地層疊式高校體育建筑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顧麗麗;基于場所精神的體育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9 韓本慧;體育建筑環(huán)境下的照明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10 許pれ,
本文編號:24324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43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