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圓柱扭剪試驗中廣義應力路徑的控制與實現
本文選題:廣義應力路徑 + 試驗研究; 參考:《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S1期
【摘要】:針對國內外動態(tài)空心圓柱扭剪儀(HCA)在設置廣義應力路徑時大都需要人為假設外荷載加載形式的現狀,指出了這種假定對HCA儀模擬廣義應力路徑能力的局限?紤]到GCTS公司HCA-100能夠獨立地控制軸力、扭矩及內外圍壓獨立地加載,通過縝密的數學推導,提出了由目標廣義應力路徑直接確定外荷載加載方式的計算公式,據此可以實現對任意形式的廣義應力路徑的模擬并通過試驗驗證了其可行性。在三維應力坐標系b-?-?中,探討了典型廣義應力路徑的表示方法,以q恒定的主應力軸連續(xù)旋轉的應力路徑為例,討論了內、外圍壓與廣義應力路徑之間的關系。簡化并完善了HCA儀的控制過程,為后續(xù)試驗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HCA (dynamic hollow cylindrical torsional shear apparatus) at home and abroad need to assume the loading form of external load when setting up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the limitation of this assumption to the ability of HCA instrument to simulate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is pointed out. Considering that the HCA-100 of GCTS company can independently control axial force, torque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ining pressure, a calculation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e loading mode of external load directly from the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of the target is put forward by careful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Based on this, the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of any form can be simulated and its feasibility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coordinate system b-? In this paper, the representation of typical generalized stress paths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continuous rotation of Q constant principal stress axis as an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and generalized stress paths is discussed. The control process of HCA instrument is simplified and perfecte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erimental research.
【作者單位】: 后勤工程學院巖土力學與地質環(huán)境保護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572165)
【分類號】:TU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路德春;;基于廣義非線性強度理論的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7期
2 曾玲玲;陳曉平;;軟土在不同應力路徑下的力學特性分析[J];巖土力學;2009年05期
3 高正中,胡德金,張青云;復雜應力路徑下土的本構模型研究[J];四川聯合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1997年05期
4 歐方軍,程玉梅;應力路徑及初始固結條件對強度的影響[J];上海地質;2002年01期
5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J];巖土力學;2007年04期
6 徐艷虎;鄭玉;李愛明;;應力路徑在巖土工程定性分析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7 曹權;施建勇;柴壽喜;王沛;;自鉆式旁壓試驗中鄰近腔壁土的應力路徑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1期
8 李林國;;基坑開挖中土體受力狀態(tài)與應力路徑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侯世偉;路德春;程星磊;杜修力;;基于數字圖像測量技術的砂土應力路徑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S1期
10 曾玲玲;洪振舜;劉松玉;陳福全;;應力路徑對天然沉積土壓縮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廷浩;錢玉林;殷宗澤;;寬級配土應力路徑試驗研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2 謝永濤;張鴻儒;姜海鵬;;不同應力路徑下飽和破土的動力學特性[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田斌;盧應發(fā);邵建富;;復雜應力路徑下流體飽和砂巖本構模型[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4 曾玲玲;陳曉平;劉松玉;;軟土結構性及不同應力路徑對本構模型的影響研究[A];第一屆全國巖土本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向天兵;馮夏庭;陳炳瑞;江權;;開挖與支護應力路徑下硬巖破壞過程的真三軸與聲發(fā)射試驗研究[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6 楊光;張丙印;于玉貞;孫遜;;不同應力路徑下粗粒料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A];第一屆全國巖土本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杜文山;劉祖德;李柏喬;;顆粒材料應力路徑計算模型及在變形計算中的應用[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8 賀若蘭;張平;劉寶琛;;土釘支護工作性能的應力路徑分析[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9 張文慧;王保田;張福海;;應力路徑和固結應力比對土體變形特性的影響[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10 徐輝;張光永;王靖濤;;黏土不排水條件下的應力路徑損傷本構模型[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麗;考慮開挖應力路徑的基坑土體變形性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2 相彪;筑壩堆石料應力路徑本構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路德春;基于廣義非線性強度理論的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4 孫奇;復雜應力路徑下飽和砂土動力特性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5 程濤;粘土的數值建模與固結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周葆春;黏土本構建模理論與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李建紅;基于細觀破損機理的膠結結構性土本構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濤;不同應力路徑下粉砂巖力學特性及卸荷本構模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雅敬;高圍壓不同應力路徑下砂土變形和孔壓特征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3 劉曉東;成樣方法對飽和粉砂應力路徑試驗結果的影響[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宋莉;橢圓形應力路徑下飽和砂土動力特性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5 陳能;應力路徑對根—土復合體力學特性影響試驗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6 徐鵬沖;不同應力路徑下的合肥膨脹土非飽和特性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7 魏東方;不同應力路徑下非飽和網紋紅土特性試驗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于亞磊;上海第④層粘土在不同應力路徑下的力學特性實驗與統一本構模擬[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9 蔣立;流滑應力路徑下剪脹性砂土變形特性的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10 張建;深部硬巖卸荷損傷流變力學性質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122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01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