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建筑工程論文 >

硫酸鹽環(huán)境對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拉強度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06-07 00:24

  本文選題:活性粉末混凝土 + 硫酸鹽濃度; 參考:《鐵道學報》2017年11期


【摘要】:通過硫酸鹽凍融-干濕循環(huán)耦合作用試驗,研究Na_2SO_4溶液濃度對預加載活性粉末混凝土劈裂抗拉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并結合SEM、XRD微觀分析方法研究其破壞機理。結果表明:0%、5%、10%濃度Na_2SO_4濃度溶液凍融-干濕循環(huán)耦合作用下,劈裂抗拉強度的變化經(jīng)歷初期劣化、強化和后期劣化共三個階段。Na_2SO_4溶液濃度對劈裂抗拉強度的影響較大,其中,5%濃度的影響最大,其次為10%濃度,最后為0%濃度。凍融循環(huán)、干濕循環(huán)過程中的溫度交變作用是初期劈裂抗拉強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侵蝕過程中產(chǎn)生的Na_2SO_4晶體和石膏晶體對裂縫和孔隙起到填充作用,未水化水泥和硅灰二次水化產(chǎn)生的修復作用,共同作用使得劈裂抗拉強度經(jīng)歷了強化段;后期劣化階段結晶更好的石膏晶體與鈣礬石晶體等侵蝕性產(chǎn)物的有害膨脹應力與Na_2SO_4結晶應力共同作用造成基體損傷。5%濃度Na_2SO_4溶液耦合循環(huán)6次后,活性粉末混凝土、C60高性能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強度損失率分別為6.09%、48.89%,活性粉末混凝土在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遠優(yōu)于C60高性能混凝土。
[Abstract]: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Na_2SO_4 solution on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of pre-load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coupling test of sulfate freeze-thawing and dry-wet cycle, and its failure mechanism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SEM / XRD micro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upling of freeze-thaw and dry-wet cycle with 10% Na_2SO_4 concentration, the change of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goes through the initial deterior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a2SO4 sol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The effect of 5% concentration was the biggest, followed by 10% concentration and 0% concentration. The temperature alternation in freeze-thaw cycle and dry-wet cycl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of tensile strength in the initial fracturing, and the Na_2SO_4 crystals and gypsum crystals produced during the erosion process play a role in filling the cracks and pores. The repair effect of unhydrated cement and silica fume by secondary hydration makes 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go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section. At the later stage of deterioration, the harmful expansion stress of the corrosive products such as gypsum crystal and ettringite crystal and the Na_2SO_4 crystal stress caused the matrix damage. 5% Na_2SO_4 solution coupling cycle for 6 times. The loss rate of split tensile strength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is 6.09 and 48.89 respectively. The durability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under coupling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C60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碧桂園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78049,51278039)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2016JBM045)
【分類號】:TU5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鞠彥忠;王菊;;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開發(fā)與性能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2 劉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性及其發(fā)展前景[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06年03期

3 汪忠;;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應用探析[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20期

4 孫志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備原理與特性[J];商品混凝土;2012年09期

5 王福星;胡益鑄;李法雄;李萬恒;;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新進展[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3年09期

6 蔡路;陳太林;陳磊;來源;;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及應用[J];河南建材;2006年05期

7 何峰;黃政宇;;活性粉末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設計參數(shù)的選擇[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03期

8 鄢飛;;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進展[J];福建建筑;2008年08期

9 倪曉博;侯舒蘭;;淺談活性粉末混凝土[J];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10 蔣宗全;楊忠;郭曉安;劉士城;王文云;;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研究及生產(chǎn)工藝[J];鐵道建筑;2010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宋少民;未翠霞;;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混凝土水泥制品分會第七屆理事會議暨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宋少民;未翠霞;;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A];全國高性能混凝土和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技術的試驗研究[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RPC200活性粉末混凝土集料及配比研究[A];結構混凝土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三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5 付強;孫天爍;金凌志;呂冰峰;;不同RPC摻合料對混凝土抗壓強度的影響[A];第23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月;氯鹽凍融循環(huán)與侵蝕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2 賈方方;鋼筋與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結性能的試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3 劉紅彬;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溫力學性能與爆裂的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年

4 王立聞;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溫后動力學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劉金濤;基于納米材料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基本力學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6 呂雪源;RPC帶上反肋底板及疊合板受力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慧;混雜纖維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學性能及抗?jié)B性能研究[D];內蒙古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冬冬;活性粉末混凝土管道在輸水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應錚;鋼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直接軸拉性能試驗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年

4 朱如如;混雜纖維對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影響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劉丹;不同養(yǎng)護制度下活性粉末混凝土早期收縮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年

6 楊子言;單軸與圍壓狀態(tài)下預拌料混凝土動力學特性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7年

7 閆建平;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抗剪強度的試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王子瑋;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氯離子侵蝕滲透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秦鑫;各種應力狀態(tài)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構關系和破壞準則[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10 上官玉明;免蒸養(yǎng)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及應用[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9888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9888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664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