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鉆孔圖像中結構面全自動識別方法研究
本文選題:巖石力學 切入點:鉆孔圖像 出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年08期
【摘要】:數(shù)字全景鉆孔攝像技術在實際工程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獲得大量的高精度實測鉆孔圖像。這些鉆孔圖像準確記錄了地質(zhì)特征信息,特別是結構面的幾何形態(tài)特征。然而,這些特征信息的獲取通常是由人工完成的,工作量大,人為因素較多。針對該問題,提出一種針對全景鉆孔圖像的結構面全自動識別方法。該方法首先提出用圖像灰度梯度合成信號在鉆孔深度方向的投影的方法來劃分結構面所在區(qū)域及其產(chǎn)狀范圍;然后提出用標準模板正弦函數(shù)迭代匹配結構面特征量的方法來搜尋區(qū)域內(nèi)結構面的所有可能正弦曲線,并從中篩選出最優(yōu)的正弦曲線作為結構面的特征曲線;最后結合區(qū)域劃分和模板函數(shù)匹配的結果,分析特征曲線參數(shù),并進行再匹配和轉(zhuǎn)換,最終得到工程所需的結構面位置、傾向、傾角和隙寬等參數(shù),從而實現(xiàn)鉆孔圖像結構面的全自動識別。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夠連續(xù)快速地全自動識別整個鉆孔圖像內(nèi)的結構面,并獲得對應的高精度幾何參數(shù),算法穩(wěn)定可靠、結構面識別率高。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該方法首次實現(xiàn)了整個鉆孔圖像中結構面的全自動識別與幾何參數(shù)提取,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為鉆孔圖像的后期處理與信息獲取提供一種實際可行的有效方法。
[Abstract]:Digital panoramic borehole camer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high-precision borehole images have been obtained. These borehole images accurately recor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geometric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The acquisition of these feature information is usually done by hand, the workload is heavy, and there are many human factors. A fully automatic recognition method for the structure plane of panoramic borehole image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projection method of image gray gradient composite signal in the depth direction of borehole is proposed to divide the region of structure plane and its occurrence range. Then, a method of iteratively matching the eigenvalues of structural surfaces using standard template sinusoidal function is proposed to search all possible sine curves of structural surfaces in the region, and the optimal sine curves are select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structural surfaces. Finall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region partition and template function matching, the parameters of characteristic curve are analyz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structural plane position, inclination, dip angle and gap width are obtained by re-matching and conver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recognize the whole borehole image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and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high precision geometric parameters. The algorithm is stable and reliabl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is method has realized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geometric parameter extraction of the whole borehole imag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greatly improved the working efficiency. It provide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post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f borehole image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402278,41372317)~~
【分類號】:TU4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建平,羅國煜;土坡中的優(yōu)勢結構面分析[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0年04期
2 譚冬生;李學潮;張忠平;;優(yōu)勢結構面理論在某高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3 徐佳;張勤;吳繼敏;;功效系數(shù)法在確定巖體優(yōu)勢結構面中的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4 周蓮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結構面剪切特性的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分析[J];科技導報;2009年04期
5 李永紅;彭振斌;楊明;李俊;;三維鋸齒型結構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導報;2009年11期
6 王川嬰;鐘聲;孫衛(wèi)春;;基于數(shù)字鉆孔圖像的結構面連通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12期
7 沈明榮;張清照;;規(guī)則齒型結構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4期
8 司富安;賈國臣;高玉生;高義軍;鞠占斌;;不均勻及不連續(xù)結構面抗剪強度模擬試驗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0年02期
9 宋博學;俞縉;林從謀;;穿越位移不連續(xù)結構面的隨機地震波模擬[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10 王觀石;胡世麗;李貴榮;李世海;;爆破地震波在結構面的傳播特性與結構面傾角判斷[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時貴;程俊杰;王思敬;;巖體的基本構成——結構面和結構體[A];第六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0年
2 吉鋒;石豫川;馮文凱;;一種新型的結構面起伏形態(tài)測量工具——接觸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3 吉鋒;石豫川;馮文凱;;結構面質(zhì)量分級體系及力學參數(shù)研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4 陳慶壽;何思為;;含兩組結構面模型的超動態(tài)應變測試[A];第三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92年
5 孫強;李曼;楊繼紅;;西南某地結構面的右行形成機制[A];第十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佳川;;節(jié)理巖體按結構面性質(zhì)分區(qū)的聚類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7 沈明榮;;不規(guī)則齒形結構面的力學特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8 沈俊;夏正中;;預錨結構面抗剪性能研究[A];重慶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9 張龍波;沈明榮;;結構面在加載和卸載條件下的強度特性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陳沅江;吳超;傅衣銘;;軟巖結構面流變特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家成;非連續(xù)結構面破壞過程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3年
2 楊明;巖體結構面力學特性及其錨固效應的數(shù)值計算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3 吉鋒;順層邊坡硬性結構面強度參數(shù)及工程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4 趙宇飛;加錨結構面剪切特性及錨固巖體綜合力學模型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年
5 孫書勤;峨眉山玄武巖結構面類型及其工程效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6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巖巖體結構特征及其力學參數(sh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7 王小江;巖石結構面力學及水力特性實驗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8 宋琨;花崗片麻巖體滲透特性及水封條件下洞庫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2年
9 何劉;交通工程邊坡在振動力作用下行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10 黃磊;測線取樣法引起的巖體結構面幾何偏差糾正[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巫裕斌;薄層破碎硬質(zhì)巖隧道(群)施工方法及支護方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王檀;不同條件口孜東礦采區(qū)行人上山頂板離層的數(shù)值模擬[D];安徽建筑大學;2015年
3 陳鏡丞;硬性結構面對深埋硬巖隧道開挖穩(wěn)定性影響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4年
4 李俊杰;貴州省印江縣革底滑坡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朱海明;旭龍水電站左壩肩抗力體劈理型邊界提取及穩(wěn)定性初步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唐川;攀枝花朱礦南幫巖質(zhì)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7 李駿;葉巴灘水電站壩址區(qū)巖體工程適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8 張磊;深圳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屈鵬程;層狀碎裂結構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及防災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李鳴輝;地震作用對巖質(zhì)高邊坡動力影響分析[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600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66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