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融損傷后再生混凝土與鋼筋黏結滑移性能梁式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 再生混凝土 凍融循環(huán) 黏結滑移 梁式試驗 極限黏結應力 本構關系 出處:《建筑結構學報》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9組試件的梁式試驗,以不同凍融循環(huán)次數(shù)、混凝土類型、再生混凝土強度等級、錨固長度、鋼筋直徑為變量,研究凍融損傷后鋼筋與再生混凝土間的黏結滑移性能。結果表明:各組試件均發(fā)生了測試鋼筋的拔出破壞,當凍融循環(huán)次數(shù)相同時,再生混凝土強度和錨固長度對鋼筋與再生混凝土的黏結性能影響較大,其中鋼筋開槽組試件凍融50次和150次后,其黏結強度分別降低8.5%、28.3%;對黏結強度的擬合公式進行驗證,計算值與實際值吻合較好;最后建立了鋼筋與再生混凝土的黏結應力-滑移本構關系,并將計算值與試驗值進行對比,二者吻合較好。
[Abstract]:Through the beam test of 9 groups of specimens, different freeze-thaw cycles, concrete types, recycled concrete strength grade, anchoring length, steel bar diameter as variables. The bond and slip properties of steel bars and recycled concrete after freeze-thaw damag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nsile failure of test bars occurred in each group of specimens, when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was the same. The strength and Anchorage l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ond properties of rebar and recycled concrete. The bond strength of reinforced slotted specimens decreases by 8.5% after 50 freeze-thaw times and 150 times respectively. 28.3; The fitting formula of bond strength is verified,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value. Finally, the bond stress-slip constitutive relation between rebar and recycled concret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which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基金】:內(nèi)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4MS0551,2016MS0547)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NJZY159) 包頭市科技計劃項目(2014X1009)
【分類號】:TU375
【正文快照】: 0引言鋼筋與再生混凝土黏結性能的研究是再生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礎。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其展開研究,Ajdukiewicz等[1]研究了鋼筋表面形狀和取代率對黏結強度的影響,認為再生骨料取代率對光圓鋼筋和變形鋼筋的黏結強度基本沒有影響。肖建莊等[2]通過對不同取代率的再生粗骨料混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鐘毅,李陽;再生混凝土的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J];粉煤灰;2004年04期
2 肖建莊,蘭陽,李佳彬,王軍龍;再生混凝土長期使用性能研究進展[J];結構工程師;2005年03期
3 李彥軍;劉志奇;;新型再生混凝土特性及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4 馬勤;李騰忠;王云飛;;再生混凝土發(fā)展及應用現(xiàn)狀[J];廣東建材;2008年10期
5 吳清芳;杜輝;歐陽宏輝;;再生混凝土在承秦出海路中的應用[J];市政技術;2009年02期
6 戴婷婷;;再生混凝土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7 石宵爽;王清遠;;從災后重建探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應用發(fā)展[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張波;;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對比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王兵;朱平華;;鋼骨再生混凝土的耐火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12期
10 蘇發(fā)慧;袁旭梅;;再生混凝土的投資前景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建莊;黃嘯;;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的應用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2 曹萬林;張建偉;尹海鵬;陳家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研究與應用[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0年
3 施養(yǎng)杭;彭沖;;再生混凝土研究與發(fā)展析議[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0年
4 傅曉劍;呂愛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A];“發(fā)展綠色技術,建設節(jié)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葉躍忠;趙人達;;再生混凝土微觀結構分析[A];“發(fā)展綠色技術,,建設節(jié)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肖建莊;;前言[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傳增;肖建莊;雷斌;;德國再生混凝土應用概述[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趙U
本文編號:14432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44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