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砂混凝土抗彎曲疲勞性能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機制砂混凝土抗彎曲疲勞性能研究 出處:《建筑材料學報》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機制砂混凝土 彎曲疲勞壽命 兩參數(shù)威布爾分布 彎曲疲勞方程 彎曲疲勞極限
【摘要】:開展了機制砂混凝土(MSC)與河砂混凝土(RSC)在5種應力水平下的等幅彎曲疲勞試驗,進行了混凝土彎曲疲勞壽命的Weibull分布檢驗,擬合了用于確定等幅荷載下彎曲疲勞壽命的SN-Pf方程,并對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進行了顯微分析.結(jié)果表明:MSC和RSC的彎曲疲勞壽命分布均符合兩參數(shù)Weibull分布,MSC彎曲疲勞壽命離散性整體小于RSC;在相同應力水平下,MSC的抗彎曲疲勞性能優(yōu)于RSC,且其彎曲疲勞壽命的應力水平變化敏感性小于RSC;彎曲疲勞壽命為2×106次時,MSC的彎曲疲勞強度折減系數(shù)為55%,RSC的彎曲疲勞強度折減系數(shù)為53%;MSC界面過渡區(qū)顯微硬度大于RSC,且界面過渡區(qū)密實性更好.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sand concrete (MSC) concrete and sand (RSC) should be the amplitude of bending fatigue stress level under 5,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test of bending fatigue life of concrete, fit the SN-Pf equation for bending fatigue life determination of amplitude load, and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of concrete are studie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life distribution of MSC and RSC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wo 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MSC bending fatigue life of the whole is less than the discrete RSC; under the same stress level, MSC anti bending fatigue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RSC, and the bending fatigue life of the change of sensitivity of stress level is less than RSC; fatigue life 2 * 106 times, the bending fatigue strength of MSC reduction coefficient is 55%, the bending fatigue strength of RSC reduction coefficient is 53%; MSC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hardness greater than RSC, and the 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 is more dense.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72185)
【分類號】:TU528
【正文快照】: 天然砂是水泥混凝土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其用量約占混凝土總體積的1/3,其質(zhì)量對于新拌及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有著重要影響.隨著天然砂尤其是優(yōu)質(zhì)河砂資源的日趨匱乏及環(huán)境保護的加強,機制砂逐漸成為中國混凝土用砂的主要來源,部分地區(qū)機制砂的應用比例已達50%(質(zhì)量分數(shù)).機制砂是巖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子余;金屬軟管彎曲疲勞壽命的研究[J];壓力容器;1990年06期
2 姜旭平;;淺談機制砂的制備及其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2011年02期
3 高偉;;機制砂的制備工藝及應用分析[J];中國建材科技;2011年03期
4 蔣正武;吳建林;;貴州地區(qū)機制砂在混凝土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商品混凝土;2011年08期
5 丁玉萍;劉伯虎;;花崗巖機制砂的生產(chǎn)及應用[J];中國新技術(shù)新產(chǎn)品;2012年14期
6 陳淑麗;陳鵬;;談談機制砂在工程中的應用[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2年07期
7 董瑞;陳曉芳;鐘建鋒;沈衛(wèi)國;;石灰?guī)r性機制砂特性研究[J];混凝土;2013年03期
8 劉慈軍;周玉娟;占文;秦明強;;寧波機制砂資源分布及應用現(xiàn)狀[J];混凝土世界;2013年04期
9 趙新科;;機制砂性能及其應用簡析[J];廣東建材;2013年09期
10 李洪偉;李包公;余青;;機制砂在商品混凝土應用[J];江西建材;2014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家全;白延平;金超;;整形機制砂混凝土應用技術(shù)[A];科技創(chuàng)新 綠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國城市道路交通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吳建林;任啟欣;蔣正武;張長貴;;機制砂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研究[A];首屆機制砂石生產(chǎn)與應用技術(shù)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3 蔣正武;任啟欣;吳建林;張長貴;;機制砂特性及其在混凝土中應用相關(guān)問題研究[A];首屆機制砂石生產(chǎn)與應用技術(shù)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4 張軍旺;;水泥砼中機制砂的應用與質(zhì)量控制[A];2014年3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5 張勝;周以林;;一種機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試驗的設計方法[A];貴州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孟剛;吳超;張凱峰;馮濤濤;歐陽孟學;王曉峰;;西北地區(qū)機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及性能研究[A];中國砂石協(xié)會2013年會第二屆砂石行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論文匯編[C];2013年
7 蔣正武;嚴希凡;梅世龍;石大為;;機制砂特性及其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應用技術(shù)[A];中國砂石協(xié)會2012年年會“砂石行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2年
8 段瑞斌;石從黎;宋開偉;;全機制砂預拌混凝土的研究[A];中國混凝土進展2010[C];2010年
9 梁德興;趙青林;;不同巖性機制砂用于配制抗裂砂漿的實驗研究[A];第五屆全國商品砂漿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5th NCCM)[C];2013年
10 柴志華;秦健花;;機制砂對混凝土質(zhì)量和成本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商品混凝土信息技術(shù)交流大會暨2006全國商品混凝土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卜祥;機制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應用[N];中華建筑報;2012年
2 王道遠 四川鷗鵬建筑工程公司;淺談影響混凝土強度的幾方面因素[N];建筑時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蔡基偉;石粉對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2 何盛東;機制砂混凝土及其預應力梁受力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3 鄭怡;石灰?guī)r質(zhì)機制砂混凝土的長期變形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4 章巖;既有混凝土表面滲透強化處理及在西部地區(qū)環(huán)境下的耐久性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4年
5 賀奎;惡劣環(huán)境下混凝土用有機功能材料及其防護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6 遲耀輝;模網(wǎng)—鋼管濾水混凝土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張?zhí)m芳;堿激發(fā)復合渣體(AAW)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立寬;高性能機制砂水泥混凝土性能的試驗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2 李澤剛;昆明地區(qū)地下結(jié)構(gòu)機制砂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3 嚴睿;昆明地區(qū)地下結(jié)構(gòu)機制砂混凝土構(gòu)件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4 謝華兵;機制砂粒形與級配特性及其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5 李國慶;聚合物表面接枝改性機制砂及其在混凝土中的應用[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張坤;鋼管高強機制砂混凝土粘結(jié)性能試驗研究[D];深圳大學;2017年
7 范晴;云南部分地區(qū)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8 朱倩;巖石破碎原狀機制砂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11年
9 劉秀美;機制砂作混凝土細骨料的研究[D];濟南大學;2013年
10 孫永濤;機制砂及其混凝土的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955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39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