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隨訪管理在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延續(xù)護理中的應用
本文選題:卒中 + 護理 ; 參考:《中國護理管理》2016年02期
【摘要】:目的 :介紹強化隨訪管理在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延續(xù)護理中的應用并調(diào)查其效果。方法 :將250例中青年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125)和干預組(n=125),對照組患者出院后實施門診隨訪和電話隨訪,干預組針對電話隨訪、門診隨訪、入戶隨訪、社區(qū)隨訪給予強化隨訪管理。比較出院后3個月、6個月、1年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照顧者負荷。結(jié)果 :出院后6個月、12個月時,干預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高于對照組,照顧者負荷低于對照組;干預期內(nèi),干預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強化隨訪管理能夠提高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腦卒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和照顧者負荷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nsive follow-up management in the continuous nursing care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stroke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 its effect. Methods: 250 young and middle-aged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125) and intervention group (n = 125).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followed up by outpatient and telephone after discharge. Community follow-up was performed with enhanced follow-up management.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the incidence of endpoint events and the burden of caregiv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months, 6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discharge. Results: at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level of ADL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urden of the car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endpoint ev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intensive follow-up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the burden of caregivers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stroke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作者單位】: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D21成人監(jiān)護室;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分類號】:R473.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翠萍,周盛年;中青年腦卒中的臨床特點[J];山東醫(yī)藥;2003年01期
2 劉震,譚蘭;中青年腦卒中的治療[J];山東醫(yī)藥;2003年01期
3 許順良;中青年腦卒中的預防[J];山東醫(yī)藥;2003年01期
4 姜化安,程秀燕,姚星宇;青年腦卒中66例病因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4年06期
5 趙建新,任連榮,韋麗;青年腦卒中后的心理狀況[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4年06期
6 宮麗婭;青年腦卒中62例臨床分析[J];華夏醫(yī)學;2005年02期
7 趙建新,任連榮;36例青年腦卒中后心理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5年05期
8 于克文;李玉花;趙婷婷;;青年、中青年腦卒中的性別差異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06年01期
9 謝瑛;郝永玲;尤欣;;家族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青年腦卒中(附1例報告)[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年06期
10 朱傳賢;代懷靜;林峰;霍貴玲;;中青年腦卒中150例心理干預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7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尹琳;殷卓琳;劉志強;馬春野;張仲慧;辛世萌;王乃昌;;青年腦卒中268例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毛小媛;雷海瑛;;心理干預在中青年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A];2011年浙江省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年會暨康復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3 顧勤;王星;趙麗娟;王勤鷹;余敏;鄧冰;姜嘟嘟;詹青;;青年腦卒中的臨床類型與危險因素[A];第十三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虛證與老年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4 王秋華;;中青年腦卒中患者運動康復意愿的相關因素研究[A];全國第13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宋水江;陳穎;;青年腦卒中280例臨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經(jīng)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王輝;張本恕;;PON1基因多態(tài)性與青年人腦梗死的相關研究[A];第九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孔慶霞;李繼鋒;安孔君;吳昭英;馮勛剛;;青年腦卒中DSA檢查的臨床意義及病因分析[A];山東省2013年神經(jīng)內(nèi)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jīng)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8 王貞;韓釗;范虹;張征;馮靚;葉祖森;;溫州地區(qū)中青年卒中各年齡段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張金濤;李東岳;周翠玲;魏丙超;侯婷婷;蔡榮榮;鄒婷婷;;偏癱、認知功能下降首發(fā)的HIV、梅毒共感染青年腦卒中[A];山東省2013年神經(jīng)內(nèi)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jīng)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衣曉峰 李建輝;四大因素引發(fā)青年腦卒中[N];健康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南光賢;Hhcy代謝關鍵酶MTHFR、CBS基因突變與青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性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榮;307例青年腦卒中臨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李宗琴;四川南部地區(qū)青年腦卒中臨床相關因素的研究[D];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趙紅艷;中青年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焦慮抑郁現(xiàn)況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4 劉華玲;中青年腦卒中患者自我效能、家庭功能與健康行為的相關性研究[D];南昌大學醫(yī)學院;2015年
5 殷卓琳;青年腦卒中268例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高建國;青年腦卒中病因及危險因素的分析[D];昆明醫(yī)學院;2009年
7 董小瑾;青年腦卒中病因及危險因素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劉志強;180例青年腦卒中的病因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6年
9 章小兵;青年腦卒中臨床分析[D];暨南大學;2004年
10 李潔;男性青年腦卒中患者住院前后吸煙行為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9411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194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