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七律研究
本文關鍵詞:陳與義七律研究
【摘要】: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詩人,其詩歌創(chuàng)作尤以七律一體成就較高,影響較大。本文主要通過文本解讀的方法,論述陳與義七律的創(chuàng)作概況和藝術特色,并試圖在宋代詩歌的文化語境中展現(xiàn)陳與義七律的面貌。第一章主要從陳與義所處的時代著眼,分析南北宋之際的黨爭、“尚理”的風氣及靖康之變的發(fā)生對陳與義詩歌創(chuàng)作所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章分析陳與義七律的思想內(nèi)涵,根據(jù)題材和內(nèi)容分為“抒發(fā)身世之悲、家國之恨的感懷詩”、“別具特色的寫景詠物詩”、“酬唱贈答詩”三類。第三章主要分析陳與義七律的藝術特質(zhì),首先從陳與義師法杜甫七律來分析其七律的特色,接著從語言技巧、格調(diào)、意象三個方面詳細論述陳與義七律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第四章從七律的發(fā)展狀況和宋代詩壇的狀況出發(fā),論述陳與義七言律詩的地位和影響。最后列舉歷代重要宋七律選本對陳與義七律的選擇,通過分析各家對陳與義七律的選擇考察各家對陳與義的接受態(tài)度。
【關鍵詞】:陳與義 七律 藝術特色
【學位授予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7.22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緒論9-19
- 第一章 宋代政治文化與陳與義的詩歌創(chuàng)作19-39
- 第一節(jié) 宋代黨爭對陳與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19-26
- 一、北宋黨爭19-22
- 二、南宋黨爭22-26
- 第二節(jié) 宋代“尚理”思想與陳與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性精神26-31
- 一、尚意26-29
- 二、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29-31
- 第三節(jié) 政局變化與陳與義詩風的轉(zhuǎn)變31-39
- 一、雄渾悲壯33-36
- 二、平淡閑適36-39
- 第二章 陳與義七律的思想內(nèi)容39-55
- 第一節(jié) 抒發(fā)身世之悲、家國之恨的感懷詩39-44
- 第二節(jié) 別具特色的寫景詠物詩44-47
- 一、詠物詩44-45
- 二、寫景詩45-47
- 第三節(jié) 酬唱贈答詩47-55
- 一、與親人朋友的唱和詩47-50
- 二、離別寄贈之作50-55
- 第三章 陳與義七律的藝術特質(zhì)55-85
- 第一節(jié) 陳與義七律對杜甫七律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55-64
- 一、題材涉及時政,風格雄渾悲壯55-58
- 二、對杜甫特殊句法的繼承58-59
- 三、以議論入詩59-61
- 四、虛字61-62
- 五、對杜甫章法的學習62-64
- 第二節(jié) 陳與義七律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64-85
- 一、語言技巧65-70
- 二、格調(diào)70-76
- 三、豐富獨特的審美意象76-85
- 第四章 陳與義七律的地位與影響85-95
- 第一節(jié) 陳與義七言律詩地位85-90
- 第二節(jié) 陳與義七言律詩對后代的影響90-95
- 結語95-97
- 參考文獻97-101
- 附錄 歷代重要唐宋七律選本對陳與義七律的選擇101-105
- 致謝105-107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10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寧智鋒;;陳與義詩歌分期新探[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寧智鋒;;淺論北宋黨爭對陳與義的心態(tài)及創(chuàng)作的影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朱明秋;陳與義詞試論[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4年03期
4 吳中勝;陳與義南渡期內(nèi)在心理探析[J];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04期
5 曹春茹;;朝鮮詩人對陳與義詩歌的接受[J];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01期
6 周臘生;陳與義避亂鄂西北[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7 王友勝;許菊芳;;陳與義詠雨詩初探[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左福生;顏健;;陳與義詠梅詩寓意探微[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6期
9 殷光熹;;楚辭桂花考——李清照、陳與義在詞中錯怪了屈原[J];職大學報;2007年03期
10 寧智鋒;;簡論禪宗對陳與義的影響[J];理論界;2008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雄;陳與義詩歌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巨傳友;陳與義戰(zhàn)亂詩研究[D];湘潭大學;2003年
2 董秋月;陳與義七律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左繼紅;陳與義詩歌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4 吳倩;陳與義詩歌論[D];廣州大學;2010年
5 孫莉;陳與義詩歌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6 張奇;陳與義詩歌三論[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秀娥;陳與義心理體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8 羅曼;論陳與義詩中的畫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9 婁u&芳;靖康之難與陳與義詩風轉(zhuǎn)變[D];鄭州大學;2006年
10 徐立;陳簡齋詩歌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741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87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