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明清航海小說及其傳播價值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沈陽師范大學》 2014年
明清航海小說及其傳播價值研究
靖丹
【摘要】:明清兩代通俗小說中,舉凡描寫航海為題材的小說作品,或個體小說所夾雜的較多航海情節(jié)場面描寫的小說段落均稱為航海小說。在宏觀的文學研究考察角度或視野中,明清兩朝航海小說似可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學系統(tǒng)或文學板塊,從而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加以考察探討和描述說明,并對其特征進行歸納、對其成因追尋和價值揭示。撰寫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明清航海小說為對象,通過對該類具體作品的考察探討和分析,力圖歸納其特征、追溯其成因,,揭示和闡述其與文化和文學發(fā)展及傳播有關(guān)的規(guī)律或理論質(zhì)素。 《明清航海小說及其傳播價值研究》共分五個部分。 緒論對明清航海小說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系統(tǒng)的綜述與特定角度的評論。具體分為對小說人物形象;對小說成因與環(huán)境背景;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對小說傳統(tǒng)與藝術(shù)特色;對小說主題與思想傾向五個方面,從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入手去進行研究。 第一章歸納描述和說明明清航海小說的內(nèi)容特征,指出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該類小說體現(xiàn)為三個傾向:一是記述海上游歷、二是演繹海外貿(mào)易、三是描述海外奇觀。其中海上游歷主要是人物的游覽和觀賞,成一種線性的情節(jié)狀態(tài),在描寫中作者的欣賞和肯定躍然紙上;演繹海外貿(mào)易方面,主人公往往是商人,歷風濤之險,而求商業(yè)利潤是這些人的基本生態(tài);海外奇觀主要是敘寫一些尋?床灰姷钠娈惥坝^和稀有的人文現(xiàn)象。 第二章分析歸納明清航海小說的藝術(shù)特征,得出三方面的觀點:一是場景壯觀宏闊,主要指這類小說的情節(jié)產(chǎn)生環(huán)境和人物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具有寬宏闊大的特征,往往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波濤萬頃的兇險和人跡罕至的天涯海角;二是情節(jié)迭宕奇幻,是指這類小說情節(jié)大都是波詭云譎,故事曲折奇幻無據(jù),非常人可以想象;三是人物非凡神奇,是指航海小說的主人公大多不是凡夫俗子,也不是一般小說中常見的英雄豪杰、帝王將相,而是“一些挾數(shù)萬之資,經(jīng)風濤之險,受辱于官吏,忍詬于市易,辛苦萬狀,所挾者重,所得者末。”的遠行商人,他們的思想行為非常人可比。 第三章是追溯明清描寫航海小說的形成原因。指出這類小說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或條件構(gòu)成:一是古已有之的文學描述海外奇聞傳統(tǒng)的推動,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浪漫的傳統(tǒng)因而想象開闊,也就有許多描述殊方異域海外奇聞的作品。從《山海經(jīng)》到《西游記》形成了一個系列,造成了一定的傳統(tǒng),明清航海小說的產(chǎn)生應該有這種傳統(tǒng)的推動;二是明清生活實際中海外活動的作用,明清中期以后打破了海禁,許多人開始了海外活動,越洋出海,遠征國外,社會實生活的原型作用自然會使文學作品有所折射;三是明清之際開放性社會思潮的影響,明清中期以后,社會上掀起了開放性的社會思潮,舊有的思想觀念受到新思潮的沖擊,封建保守的規(guī)制有所打破,在這樣的社會思潮輔助下,小說描寫航海也勢在必然。 第四章揭示明清航海小說的傳播價值,對揭示主要是借助傳播學的概念和理論實現(xiàn)的從文化傳播的價值角度看明清航海小說:一是對中國人傳統(tǒng)地理觀念有所拓展,中國人故有地理觀念是以中原為核心,以四夷為邊界,海邊就是天盡頭,但是明清的這類小說打破了這個觀念,為中國人的地理思想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二對當時海外貿(mào)易進行了宣揚,中國人一向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畏懼遠行,悲歌遠別。所以做買賣大多是在周邊。明清描寫航海小說的出現(xiàn)給國人闖蕩出一個遠在天邊的新的商貿(mào)世界,所以宣揚了海外貿(mào)易;三是為小說自然環(huán)境描寫提供了新樣板,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背景是國內(nèi)的名山大川和官場市井,很少有文學作品置身于海角天邊,明清這類小說卻實現(xiàn)了這一點,因而拓展了傳統(tǒng)的文學背景。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7.4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振環(huán);;《西洋記》的刊刻與明清海防危機中的“鄭和記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杜貴晨;;試論《鏡花緣》題材內(nèi)容的三個特點及其意義——兼及僅以《鏡花緣》為“才學小說”的偏頗[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3 張西平;;《馬可波羅游記》與中國文化的西傳[J];對外傳播;2011年04期
4 伍燕閩;;從《轉(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看明代私人海外貿(mào)易[J];河池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王向遠;;從宏觀比較文學看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文化特性[J];河北學刊;2009年04期
6 易永姣;;華夏文明的詩意棲居地——論《水滸后傳》的暹羅世界[J];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劉紅林;;《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主角談[J];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03期
8 秦良;《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的商業(yè)解讀[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陳才訓;;陳忱《水滸后傳》的文人英雄觀——以《水滸傳》為參照[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張祝平;;“西洋三書”與《鏡花緣》中的社會風俗[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連衛(wèi);;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嬰寧與孫悟空形象的相似性[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2 陳海燕;;謝林與海德格爾藝術(shù)觀念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鄒振環(huán);;《西洋記》的刊刻與明清海防危機中的“鄭和記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曾良;;明清小說詞語俗寫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盧烈紅;;從黃梅方言與近代漢語文獻互證看辭書相關(guān)條目[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徐小潔,方士祥;試論劉蘭芝被驅(qū)遣的深層原因[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7 李小榮;離魂題材流變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胡蓮玉;論清代才子佳人小說《鳳凰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葉顯恩;;徽商稱雄三百年探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彭光源;;試論藝術(shù)與倫理的關(guān)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3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于碩;唐僧取經(jīng)圖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明華;蘇軾詩歌與佛禪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張一南;晚唐齊梁體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7 化曉方;西漢散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何悅玲;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史傳”傳統(tǒng)及其歷史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賈海建;神怪小說與山岳信仰關(guān)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小香;明代的知識女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3 邱海珍;《連城璧》、《十二樓》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4 伍永晉;明清《西廂記》續(xù)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姚大懷;洪炳文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彥峰;“權(quán)力的合理架構(gòu)”: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guā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艷欣;基于語料庫的漢語VP-neg-VP式反復問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許瑩瑩;侗族風雨橋的生態(tài)審美意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陳影;敦煌文獻《茶酒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敏;《杜騙新書》新論[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鴻琴,劉明瓊;解析契弗《游泳者》的場景描寫與主題揭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吳思;當貪官的理由[J];上海檔案;2000年03期
3 龔纓晏 ,鄔銀蘭;《1513年皮里·雷斯地圖》解密[J];地圖;2005年06期
4 翁國珍;淺談費信及其《星槎勝覽》[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5 王立;任乾宇;;“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王立;秦鑫;;第五屆全國《鏡花緣》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7 張箭;記載鄭和下西洋的“三書一圖”——《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J];歷史教學;2005年02期
8 方裕謹;乾隆二十九年的絲斤出口[J];歷史檔案;1983年04期
9 馮漢鏞;;《西洋記》發(fā)微[J];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01期
10 白堅;毛文龍是英雄還是罪人——關(guān)于《遼海丹忠錄》的思考[J];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志平;陳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蔣麗娟;《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袁秋實;陳忱遺民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香玉;《西洋記》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曉蘇華;;小說情節(jié)理念的新變化[J];小說評論;2007年03期
2 明衛(wèi)紅;;淺談小說情節(jié)的偶然性因素——以汪曾祺小說為例[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年09期
3 趙毅衡;畸形社會孤獨者的哀音——怎樣理解《傷心咖啡館之歌》[J];名作欣賞;1982年02期
4 洪治納;價值:在回眸之中——評胡尹強長篇小說《情人們和朋友們》[J];小說評論;1991年04期
5 王謙;;程琳[男]+《香水》[J];三月風;2006年07期
6 竇莉;;平凡中見詩意——析阿成小說的文學視角[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張惠辛 ,鐘萌;記憶如何進入文本——淺論近年來小說形式中的記憶因素[J];小說評論;1991年05期
8 王霞;;淺談張愛玲小說中的音樂運用[J];文教資料;2007年34期
9 王洪旗;;愛上詩[J];語文建設(shè);2008年10期
10 韓捷進;;融詩、散文為一體的長篇小說——《你的朝霞》藝術(shù)形式新探[J];名作欣賞;2011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M.D.維林吉諾娃;伍小平;;世紀轉(zhuǎn)折時期的中國小說[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譚湘;;“尋找”——問世間情為何物?——評《尋找妻子古菜花》[A];2003年中國小說排行榜[C];2004年
3 徐朔方;;評《全真教和小說西游記》[A];首屆《西游記》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4 李直飛;;龍門陣里面的“死水微瀾”——《死水微瀾》中龍門陣文化的探析[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5 吳颯;;失去的伊甸園和穆蒂斯的夢——評《將軍峰》的主題思想[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4年
6 陳日友;;《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實錄[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7 徐偉忠;;《中國游圣徐霞客》印象記[A];徐霞客研究(第21輯)[C];2010年
8 李曼;;《達洛維夫人》的隱喻悖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王向峰;;魔幻浪漫主義的游走敘事——《西游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新論[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10 張凌燕;;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試論塔吉揚娜·托爾斯塔婭的短篇小說《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英武;[N];文藝報;2010年
2 本報首席記者 陳熙涵;[N];文匯報;2011年
3 照日格圖 書評人;[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4 唐池子;[N];文學報;2011年
5 趙瑜;[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黃昱寧;[N];東方早報;2011年
7 馬振宏;[N];文藝報;2011年
8 閻晶明;[N];文藝報;2007年
9 金立群;[N];文藝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王坤寧;[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符麗娃;反映泰國華人社會的泰國文學獎獲獎泰文小說之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2 齋藤晴彥;心理的結(jié)構(gòu)與小說[D];復旦大學;2012年
3 黎亭卿;中國古代小說在越南[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王羽桐;伊爾莎·艾興格小說中的“邊緣人”主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梁鈁;貧乏之中的藝術(shù)[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宋芳;小說《秘史》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葛鑫;《史記》對四大名著的敘事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孔敏;唐代小說的明清傳播[D];山東大學;2013年
9 石雷;傳承與新變[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1年
10 劉克東;趨于融合:謝爾曼·阿萊克西小說主題發(fā)展軌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宗慧;試論我國現(xiàn)代海洋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局限[D];山東大學;2010年
2 孫楊;張翎小說中的南方意象及其敘事功能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范淑華;盛可以小說創(chuàng)作論[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晉;論小說《貴婦畫像》的寫作技巧[D];山東大學;2010年
5 馬毅;解讀《達·芬奇密碼》在中國的暢銷[D];安徽大學;2010年
6 劉韻佳;第二人稱小說的接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黎麗;論保羅·奧斯特小說中的“追尋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曉娟;論耶利內(nèi)克小說的性書寫[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10 武彩峰;克里斯塔·沃爾夫作品中的瘋癲主題[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明清航海小說及其傳播價值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6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4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