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美”、大和解與新差別——再論新時期文學的起源
本文關鍵詞:“共同美”、大和解與新差別——再論新時期文學的起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從1977年"共同美"的提出與討論入手,借助相關史料還原"共同美"這種美學主張的由來,分析其文化政治內涵。和20世紀50到70年代的"階級美/階級性"相比,"共同美"討論給出了一組替代性的范疇"共同美/普遍人性",這組范疇成為"新時期"文學奠基性的美學觀與人性觀。從"階級美"到"共同美",美學的和解構建著階級的和解,這體現(xiàn)在王潤滋表現(xiàn)"大和解"的小說《內當家》中。然而如何處理新的社會差別,構成了"新時期"文學的內在矛盾,《內當家》續(xù)篇《內當家之死》已然呈現(xiàn)了這一內部危機。此外,在張一弓的小說《黑娃照相》中,以"共同美"為基點的美學,逐漸呈現(xiàn)出新的"美"的差別。在這個意義上,"美學"或者說對于"美"的闡釋機制,并不僅僅是學科意義上的,而是參與到現(xiàn)代化的意識形態(tài)詢喚之中。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 新時期文學;王潤滋;美學觀;普遍人性;美學主張;李秀蘭;毛澤東之歌;朱光潛;《人民文學》;喬光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時期文學之發(fā)生”(批準號:13YJC751016)成果
【分類號】:I207.42
【正文快照】: 一、超越差別的“共同美” 1977年7月24日下午,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何其芳在北京去世。據劉錫誠回憶,當時他正在《人民文學》編輯部討論九月號的選題:“這樣一個我所尊重的學者和前輩不幸逝世了,我想為他最后做一點事情。我打算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他在最后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鐵仙;新時期文學中的“自我”問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李建英;一部優(yōu)秀的“斷代史”教材——評《新時期文學》[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3 楊惠敏;后新時期文學及其基本特征[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4 "廣西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讀"新課程建設項目組;溫存超;;努力打造一門具有本土特色的專業(yè)選修課程——“廣西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讀”新課程建設[J];河池學院學報;2007年S1期
5 ;陜西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研討會[J];當代文壇;2008年01期
6 李林榮;;作為遺產和資源的“新時期文學”[J];東岳論叢;2008年06期
7 張鳳舉;劉朋朋;;“陜西新時期文學30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小說評論;2008年01期
8 李琨;;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促進地方性高校文化建設——“廣西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讀”新課程建設斷想[J];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S2期
9 范國英;;對新時期文學的一種歷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學評獎的運作機制為視點[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趙黎波;;新時期文學教學中的批評教學研究[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萬生;;80年代:新時期文學的邏輯起點[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程光煒;;評價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的幾個問題[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年第3期(總第197期)[C];2010年
3 張學軍;;新時期文學的藝術變革[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8.6)[C];2008年
4 王春榮;;英雄樂章的文化審美變奏——新時期文學“英雄主題”及其多種表述[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世德;;與劉曉波對話——如何估價和展望新時期文學[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周曉風;;新時期文學的未完成性[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6)[C];2006年
7 劉勇;;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新時期文學發(fā)展的總結與超越[A];紀念鄧小平(下卷)——北京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楊慶祥;;“主體論”與“新時期文學”的建構[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9 谷鵬飛;;“后新時期文學”:歷史語境與文學現(xiàn)代性價值[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10 張守仁;張弘;;《十月》:為新時期文學局面破冰[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4)[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萬生;新時期文學的邏輯起點[N];文藝報;2007年
2 ;“時代·文學·人民”征文揭曉[N];文藝報;2008年
3 雷達;新時期文學每一重要時刻能聽到他的聲音[N];各界導報;2009年
4 記者 張紅艷;《菏澤新時期文學大系》叢書(第一輯)出版發(fā)行[N];菏澤日報;2009年
5 傅祖棟;加強新時期文學思潮的研究[N];文藝報;2014年
6 ;“五四”與新時期文學的一點比較[N];文匯報;2000年
7 蔡梅娟 山東理工大學中文系;和諧生存:新時期文學的人本母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志忠;論新時期文學的可成長性[N];光明日報;2014年
9 劉大軍;四川省安縣座談震后新時期文學發(fā)展[N];文學報;2009年
10 李運摶;新時期文學與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形象[N];光明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軍寧;生態(tài)視野中的新時期文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陳力君;代言與立言:新時期文學啟蒙話語的嬗變[D];浙江大學;2004年
3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時期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姜異新;艱難的現(xiàn)代化歷程[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段曉琳;“向內轉”與新時期文學建構[D];青島大學;2015年
2 吳淑貞;論新時期文學中“共產黨員形象”塑造及其演變[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麗;莊禪精神與新時期文學[D];吉林大學;2006年
4 劉淑青;新時期文學中人性觀念的復蘇與拓展[D];山東大學;2005年
5 鄒華瑾;新時期文學世俗化思潮的語境與意義維度[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朱覓;新時期文學啟蒙話語研究[D];湖北大學;2012年
7 馮雪梅;新時期文學中的干校書寫[D];鄭州大學;2011年
8 楊立;出版策劃與新時期文學生產[D];西南大學;2006年
9 王琳;社會轉型與新時期文學流變[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崔文斐;現(xiàn)代傳媒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共同美”、大和解與新差別——再論新時期文學的起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2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46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