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學為“體”,文學為“用”——歐陽修《詩經(jīng)》闡釋的二元維度
本文關鍵詞:經(jīng)學為“體”,文學為“用”——歐陽修《詩經(jīng)》闡釋的二元維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歐陽修的《詩本義》以求取"詩人之意"和"圣人之志"為解詩之本。在尋繹"詩人之意"的層面,他據(jù)上下文理求詩,剖析了詩歌發(fā)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體現(xiàn)出"文士解詩"的思想原則和闡釋方法。但歐陽修把達"圣人之志"作為解《詩》的最終旨歸,體現(xiàn)了經(jīng)學為"體"、文學為"用"的闡釋原則。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的"闡釋的循環(huán)",是《詩本義》最核心的釋《詩》方法——"據(jù)文求義"的闡釋學原理。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系;四川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關鍵詞】: 歐陽修 《詩本義》 詩人之意 圣人之志 闡釋的循環(huán)
【分類號】:I207.22
【正文快照】: 歐陽修的《詩經(jīng)》學專著——《詩本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是經(jīng)學闡釋由“漢學”向“宋學”嬗變的開風氣之先的著作,而且體現(xiàn)出經(jīng)學與文學相融的二元性維度,在《詩經(jīng)》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近來,不少學者的研究也開始關注歐陽修《詩本義》闡釋的文學性特征,并以專論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海艷;;歐陽修《詩本義》研究綜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韓高年;頌詩本義研究述評[J];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06期
3 譚德興;論歐陽修《詩本義》的文學思想[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4 陳冬根;;歐陽修“詩本義”的詩學闡釋[J];中州學刊;2007年02期
5 劉展;;論歐陽修《詩本義》對“興”的文學解讀[J];新余高專學報;2008年04期
6 郝桂敏;;歐陽修的《詩本義》的注釋特點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7 賈舒;;頌詩本義的思考——讀《〈頌〉詩新考——“頌”為原始宗教誦辭考》[J];前沿;2009年05期
8 方新蓉;;歐陽修《詩本義》探[J];求索;2009年11期
9 王鳳杰;;闡釋學視野下的《詩本義》探論——以“圣人之志”為中心[J];當代文壇;2012年03期
10 李君華;;歐陽修《詩本義》卷帙、成書年代及編纂體例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梅訓;;歐陽修《詩本義》名湮不彰的原因初探[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九輯)[C];2005年
2 車行健;;詩人之意與圣人之志——歐陽修《詩本義》的本義觀及其對《詩經(jīng)》本義的詮釋[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五輯)[C];2003年
3 王倩;;歐陽修對朱熹“《詩》教”思想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鄒然;;歐陽修的詩經(jīng)批評[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二輯)[C];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君華;歐陽修《詩本義》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2 王慶玲;《詩本義》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商意盈;歐陽修《詩本義》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白云嬌;歐陽修《詩本義》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5 楊麗萍;歐陽修《詩本義》詮釋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6 謝亮;歐陽修《詩本義》的《詩》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唐海艷;歐陽修《詩本義》新探[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戚欣;從《詩本義》到《詩》本義[D];黑龍江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經(jīng)學為“體”,文學為“用”——歐陽修《詩經(jīng)》闡釋的二元維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8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45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