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華化詩人乃賢及其詩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18 10:26
乃賢是元代后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獨具特色,在元末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也頗受明清詩論家的贊譽。陳垣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對少數(shù)民族文人提出了“華化”的概念。本文力求從宗教思想、藝術修養(yǎng)、社會活動、社會關系和習俗禮儀五個方面論證乃賢華化的特征和過程,并根據(jù)詩歌的內容,將他的詩歌分成“現(xiàn)實題材”、“游仙題材”、“交往題材”和“山水題材”四個類型,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乃賢詩歌中蘊含的民族特色。揭示少數(shù)民族華化詩人獨特的民族視域。文章將乃賢的詩歌概括出“清新俊逸、溫潤縝栗”、“以淡沖險,山險心夷”、“性情率真、毫無修飾”、“絕域蒼茫、異族風調”四種特色和“時空轉換、地域跨越”“總唐復古、浪漫夸張”兩類藝術技巧。他詩歌中“清”的風格也頗值得關注。乃賢詩歌的這些藝術特點和技巧是在充分吸收中原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結合他葛邏祿民族的天性、崇拜道教等因素而形成的。
【文章頁數(shù)】:7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學術術語
1.2 研究價值
1.3 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乃賢的生平
第三章 乃賢與“華化”
3.1 概述
3.2 乃賢的華化
3.3 華化的原因和影響
第四章 乃賢詩歌的類型
4.1 現(xiàn)實題材
4.2 游仙題材
4.3 交往題材
4.4 山水題材
第五章 乃賢詩歌的民族特色
第六章 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
6.1 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
6.2 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技巧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元代葛羅祿族詩人廼賢詩風考論[J]. 黃鳴.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2]道教視域下的葛邏祿詩人廼賢[J]. 劉嘉偉. 宗教學研究. 2011(02)
[3]元代詩人迺賢的本土化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J]. 段海蓉. 民族文學研究. 2011(01)
[4]元末江南士人在大都的活動——以賢為例[J]. 段海蓉. 中國文化研究. 2009(04)
[5]廼賢尚清詩風及其成因[J]. 查洪德,劉嘉偉. 民族文學研究. 2009(04)
[6]元代葛邏祿詩人廼賢研究百年回顧[J]. 查洪德,劉嘉偉. 民族文學研究. 2007(04)
[7]宋元時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J]. 楊軍. 江西社會科學. 2006(02)
[8]語象·物象·意象·意境[J]. 蔣寅. 文學評論. 2002(03)
[9]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J]. 蔣寅. 中國社會科學. 2000(01)
[10]元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J]. 葉新民. 文史知識. 1998(09)
本文編號:3721886
【文章頁數(shù)】:7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學術術語
1.2 研究價值
1.3 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乃賢的生平
第三章 乃賢與“華化”
3.1 概述
3.2 乃賢的華化
3.3 華化的原因和影響
第四章 乃賢詩歌的類型
4.1 現(xiàn)實題材
4.2 游仙題材
4.3 交往題材
4.4 山水題材
第五章 乃賢詩歌的民族特色
第六章 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
6.1 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色
6.2 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技巧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元代葛羅祿族詩人廼賢詩風考論[J]. 黃鳴.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2]道教視域下的葛邏祿詩人廼賢[J]. 劉嘉偉. 宗教學研究. 2011(02)
[3]元代詩人迺賢的本土化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J]. 段海蓉. 民族文學研究. 2011(01)
[4]元末江南士人在大都的活動——以賢為例[J]. 段海蓉. 中國文化研究. 2009(04)
[5]廼賢尚清詩風及其成因[J]. 查洪德,劉嘉偉. 民族文學研究. 2009(04)
[6]元代葛邏祿詩人廼賢研究百年回顧[J]. 查洪德,劉嘉偉. 民族文學研究. 2007(04)
[7]宋元時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J]. 楊軍. 江西社會科學. 2006(02)
[8]語象·物象·意象·意境[J]. 蔣寅. 文學評論. 2002(03)
[9]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J]. 蔣寅. 中國社會科學. 2000(01)
[10]元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J]. 葉新民. 文史知識. 1998(09)
本文編號:37218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372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