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的見證敘事 ——蘇青在淪陷上海的生存與寫作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17:18
從蘇青的走紅起到現(xiàn)在,國內(nèi)外對其研究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浮沉。但從見證敘事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蘇青作為女性個體及其文學活動是對亂世時代的透視與再現(xiàn)相對較少。結(jié)合見證敘事的觀點來研究蘇青在淪陷上海的生存與寫作或許能使她在文學史中的形象更為飽滿。本論文正是以此為視點,力圖促進蘇青研究。論文分五部分進行論述:緒論部分簡單梳理蘇青與見證敘事的研究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提出本論文的核心:如何從見證敘事的角度分析蘇青在淪陷上海的生存與寫作。第一章關注的是蘇青獨特的寫作策略、創(chuàng)辦《天地》以及對“吃”和男女關系的關注。重點討論蘇青運用獨特的自傳體敘事策略和家庭性話語,巧妙地見證亂世,她創(chuàng)辦的《天地》雜志能夠反映眾生百相以及在“俗人哲學”的價值觀下,蘇青如何在亂世談論飲食與兩性,在日常生活中洞悉亂世。第二章主要闡述蘇青如何呈現(xiàn)亂世女性生存與生育的問題。以蘇青為個案,從她的個人婚戀、母親體驗以及對文本分析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她在亂世為女性爭取話語權(quán)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性以及女性主義觀點的不徹底性,考察亂世女性的普遍命運。第三章主要闡述蘇青如何在亂世進行新市民文學創(chuàng)作,包括她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轉(zhuǎn)向、語言風格以及作品細節(jié)的...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蘇青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何為見證敘事及選題意義
第三節(jié) 內(nèi)容架構(gòu)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亂世日常生活的見證
第一節(jié) 再現(xiàn)亂世的寫作策略
第二節(jié) 眾生百相——《天地》雜志
第三節(jié) 假裝在盛世——談“吃”與“風花雪月”
小結(jié)
第二章 亂世女性生存與生育的見證
第一節(jié) 時空置換下的矛盾女性
第二節(jié) 亂世女性的生兒育女
第三節(jié) 不徹底的女性主義書寫
小結(jié)
第三章 亂世新市民文學的見證
第一節(jié) 新市民文學:啟蒙/救亡的反叛書寫
第二節(jié) 商業(yè)化寫作:讀者導向型的語言風格
第三節(jié) 日常性描繪:生活細節(jié)的呈現(xiàn)
小結(jié)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蘇青生平與作品年表
附錄二:蘇青高中時期的三篇習作
附錄三:《天地》總目錄(1-21 期)(1943.10—1945.6)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作為方法的殖民性——殖民地文學研究的一種理論路徑[J]. 湯擁華. 探索與爭鳴. 2017(01)
[2]殖民體制差異與作家的越域、跨語和文學想象——以臺灣、偽滿洲國、淪陷區(qū)文壇為例[J]. 劉曉麗. 社會科學輯刊. 2016(02)
[3]戰(zhàn)爭文學記憶的見證與反思——東南亞反法西斯華文文學學術論壇綜述[J]. 張建英. 華文文學. 2015(06)
[4]反殖文學·抗日文學·解殖文學——以偽滿洲國文壇為例[J]. 劉曉麗. 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 2015(02)
[5]見證、記憶與責任:后悲劇時代的災難藝術敘事——汶川大地震災難藝術敘事探究[J]. 閆現(xiàn)磊.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15(02)
[6]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關于張愛玲的土改書寫[J]. 陳國和.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02)
[7]創(chuàng)傷記憶書寫與自我靈魂救贖——解讀《血色昏黃》創(chuàng)作與修改中文學與歷史的復雜糾纏[J]. 徐洪軍.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2)
[8]創(chuàng)傷敘事、見證和創(chuàng)傷文化研究[J]. 王欣.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5)
[9]創(chuàng)傷記憶的歷史復活與公共建構(gòu)——論電影《一九四二》的見證敘事[J]. 王巖.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3(06)
[10]論稿費制度對蘇青創(chuàng)作的影響[J]. 寧秋萍.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2(03)
博士論文
[1]從晚清到五四:女性身體的現(xiàn)代想象、建構(gòu)與敘事[D]. 程亞麗.山東師范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異態(tài)時空中的展演與觀看—偽滿洲國女作家楊絮的生存與寫作[D]. 徐雋文.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書寫[D]. 李鑫.黑龍江大學 2015
[3]戰(zhàn)爭背景下的女性言說[D]. 王瑩.南京師范大學 2014
[4]蘇青的婚戀與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D]. 莫瑞芬.廣西師范學院 2013
[5]論蘇青創(chuàng)作的世俗化追求[D]. 曾芳艷.湖南師范大學 2012
[6]小天地中的大世界[D]. 徐曉丹.江西師范大學 2011
[7]蘇青和池莉筆下棄婦形象的女性主義解讀[D]. 薛向麗.陜西師范大學 2011
[8]娜拉的掙扎與回歸[D]. 李珍.湖南師范大學 2010
[9]特殊年代的世俗文學[D]. 馬慧婷.西北師范大學 2010
[10]矛盾而率直的自敘者[D]. 虞箐.復旦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31000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蘇青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何為見證敘事及選題意義
第三節(jié) 內(nèi)容架構(gòu)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亂世日常生活的見證
第一節(jié) 再現(xiàn)亂世的寫作策略
第二節(jié) 眾生百相——《天地》雜志
第三節(jié) 假裝在盛世——談“吃”與“風花雪月”
小結(jié)
第二章 亂世女性生存與生育的見證
第一節(jié) 時空置換下的矛盾女性
第二節(jié) 亂世女性的生兒育女
第三節(jié) 不徹底的女性主義書寫
小結(jié)
第三章 亂世新市民文學的見證
第一節(jié) 新市民文學:啟蒙/救亡的反叛書寫
第二節(jié) 商業(yè)化寫作:讀者導向型的語言風格
第三節(jié) 日常性描繪:生活細節(jié)的呈現(xiàn)
小結(jié)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蘇青生平與作品年表
附錄二:蘇青高中時期的三篇習作
附錄三:《天地》總目錄(1-21 期)(1943.10—1945.6)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作為方法的殖民性——殖民地文學研究的一種理論路徑[J]. 湯擁華. 探索與爭鳴. 2017(01)
[2]殖民體制差異與作家的越域、跨語和文學想象——以臺灣、偽滿洲國、淪陷區(qū)文壇為例[J]. 劉曉麗. 社會科學輯刊. 2016(02)
[3]戰(zhàn)爭文學記憶的見證與反思——東南亞反法西斯華文文學學術論壇綜述[J]. 張建英. 華文文學. 2015(06)
[4]反殖文學·抗日文學·解殖文學——以偽滿洲國文壇為例[J]. 劉曉麗. 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 2015(02)
[5]見證、記憶與責任:后悲劇時代的災難藝術敘事——汶川大地震災難藝術敘事探究[J]. 閆現(xiàn)磊.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15(02)
[6]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關于張愛玲的土改書寫[J]. 陳國和.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02)
[7]創(chuàng)傷記憶書寫與自我靈魂救贖——解讀《血色昏黃》創(chuàng)作與修改中文學與歷史的復雜糾纏[J]. 徐洪軍.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2)
[8]創(chuàng)傷敘事、見證和創(chuàng)傷文化研究[J]. 王欣.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5)
[9]創(chuàng)傷記憶的歷史復活與公共建構(gòu)——論電影《一九四二》的見證敘事[J]. 王巖.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3(06)
[10]論稿費制度對蘇青創(chuàng)作的影響[J]. 寧秋萍.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2(03)
博士論文
[1]從晚清到五四:女性身體的現(xiàn)代想象、建構(gòu)與敘事[D]. 程亞麗.山東師范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異態(tài)時空中的展演與觀看—偽滿洲國女作家楊絮的生存與寫作[D]. 徐雋文.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書寫[D]. 李鑫.黑龍江大學 2015
[3]戰(zhàn)爭背景下的女性言說[D]. 王瑩.南京師范大學 2014
[4]蘇青的婚戀與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D]. 莫瑞芬.廣西師范學院 2013
[5]論蘇青創(chuàng)作的世俗化追求[D]. 曾芳艷.湖南師范大學 2012
[6]小天地中的大世界[D]. 徐曉丹.江西師范大學 2011
[7]蘇青和池莉筆下棄婦形象的女性主義解讀[D]. 薛向麗.陜西師范大學 2011
[8]娜拉的掙扎與回歸[D]. 李珍.湖南師范大學 2010
[9]特殊年代的世俗文學[D]. 馬慧婷.西北師范大學 2010
[10]矛盾而率直的自敘者[D]. 虞箐.復旦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31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353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