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蒙到世俗的文學轉型——兼論“個人化寫作”的文化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00:05
中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學演進,經(jīng)歷了從啟蒙到世俗的文學轉型。"80年代文學"的個人話語指向人性、欲望、生命、尊嚴、價值等審美要素,對于苦難的審美觀照具有啟蒙的批判價值,同時具有修正啟蒙話語的審美功能。世俗在"90年代文學"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出現(xiàn)遠離公共話語的消費化、"非歷史化"和個人化的"個人化寫作"。進入90年代,作家更關注文學的個人、自由和自己,文學的內容更多地包含個人體驗、個人記憶、個人生活和個人價值。"非歷史化""非社會化""價值懸空"等傾向讓文學遠離公共生活和公共話語,審美解構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文化建構。要警惕"個人主義"發(fā)展到"自我本質化"的傾向,這是考量個人與社會、文學與市場、"80年代"與"90年代"等關聯(lián)問題的重要內容。
【文章來源】:山東社會科學.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世俗精神與生活美學——論阿城的小說學兼及尋根文學的“歧路”[J]. 李鈞. 齊魯學刊. 2019(02)
[2]《綠化樹》:前輩,強悍然而孱弱[J]. 洪子誠. 文藝爭鳴. 2016(07)
[3]論劉震云歷史題材小說中的祛魅意識[J]. 姜翼飛,張文東. 文藝評論. 2016(07)
[4]“傷痕”深處的存在主義——以《今天》(1978—1980)小說為例[J]. 亞思明.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5]有待展開的當代文學可能性——以《波動》、《公開的情書》和《晚霞消失的時候》為例[J]. 張志忠. 文學評論. 2010(04)
[6]中國當代文藝理論中的人性、人道主義問題[J]. 李世濤. 藝術百家. 2010(01)
[7]新世紀的文學神話:中產(chǎn)化寫作與“優(yōu)雅”的崛起[J]. 向榮,向寶云,游翠萍,林和生,盧衍鵬. 當代文壇. 2006(02)
[8]選擇的過程與追憶——關于《致命的飛翔》[J]. 林白. 作家. 1995(07)
[9]創(chuàng)作與人性、人道主義問題漫談[J]. 白燁. 當代文壇. 1984(03)
[10]人性、愛情、人道主義與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傾向[J]. 黃藥眠. 文藝研究. 1981(06)
本文編號:3529511
【文章來源】:山東社會科學.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世俗精神與生活美學——論阿城的小說學兼及尋根文學的“歧路”[J]. 李鈞. 齊魯學刊. 2019(02)
[2]《綠化樹》:前輩,強悍然而孱弱[J]. 洪子誠. 文藝爭鳴. 2016(07)
[3]論劉震云歷史題材小說中的祛魅意識[J]. 姜翼飛,張文東. 文藝評論. 2016(07)
[4]“傷痕”深處的存在主義——以《今天》(1978—1980)小說為例[J]. 亞思明.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5]有待展開的當代文學可能性——以《波動》、《公開的情書》和《晚霞消失的時候》為例[J]. 張志忠. 文學評論. 2010(04)
[6]中國當代文藝理論中的人性、人道主義問題[J]. 李世濤. 藝術百家. 2010(01)
[7]新世紀的文學神話:中產(chǎn)化寫作與“優(yōu)雅”的崛起[J]. 向榮,向寶云,游翠萍,林和生,盧衍鵬. 當代文壇. 2006(02)
[8]選擇的過程與追憶——關于《致命的飛翔》[J]. 林白. 作家. 1995(07)
[9]創(chuàng)作與人性、人道主義問題漫談[J]. 白燁. 當代文壇. 1984(03)
[10]人性、愛情、人道主義與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傾向[J]. 黃藥眠. 文藝研究. 1981(06)
本文編號:35295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352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