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華人女性寫作與“私小說” ——以蔣濮、楊逸、陳永和為研究對象
發(fā)布時間:2021-08-09 09:29
日本新華僑華人女性作家由于浸淫于日本文化多年,她們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日本文學中最獨特的文學表現形式——私小說的影響。因而文本“異質性”凸顯:文本的題材大多真實地記錄自己的親歷親聞;文本的創(chuàng)作中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受日本“物哀”的審美傾向影響,以灰暗、陰翳為文本底色。這些創(chuàng)作特質使得日本新華僑華人女性的文本在世界華僑華人女性文學中顯得尤為特別,她們的創(chuàng)作為世界華文文學提供了獨特的審美視角。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論述集中探討“私小說”式范式的發(fā)展。在二十世紀初留日文學中,中國式“私小說”創(chuàng)作的“自我”不是孤立封閉的,“自我”的苦悶來自于國仇家難、黑暗的社會現實,這正是中國式“私小說”對日本私小說的突破。新時期日華女性文學因社會、時代語境的變遷,創(chuàng)作主體性別的差異,在繼承先輩建立的“私小說”式范式的基礎上,文本內涵又有了超越:她們將文字聚焦于處在雙重邊緣狀態(tài)下的在日女性群體,這些女性的苦悶來自于文化身份的被邊緣、性別身份的被解構以及物化社會中肉體與精神的被束縛。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將從私小說特征的三個層面:創(chuàng)作選材的日常化、文本以心理描寫為重點、哀傷陰翳的文本底色,圍繞日本新華僑華人女性...
【文章來源】:華僑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日華文學的代際更迭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的創(chuàng)新:“私小說”式創(chuàng)作的聚焦
第一章 “突破”與“超越”——“私小說”式范式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模糊的定義及鮮明的特征
一、無法定義的日本私小說
二、“真實性”和“自我性”的特征
第二節(jié) “突破”日本私小說——“私小說”式范式的建立
一、社會的自我與封閉的自我
二、反省的自我與懺悔的自我
第三節(jié) “私小說”式范式的發(fā)展——新世紀女性扶桑書寫的觀照
一、“零余者”的精神困境與“跨境者”的身份困境
二、“人的覺醒”的吶喊與“身的重構”的砥礪
第二章 跨境者“私人日常”的真實記錄
第一節(jié) “綠太陽”下的困頓與迷茫
一、“不要問我從哪里來”:艱難的文化融入
二、“東京有個綠太陽”:欲望社會的迷失與堅守
第二節(jié) “金魚生活”中的孤獨與苦悶
一、跨國婚戀的孤獨——文化身份的失焦
二、異境婚姻的苦悶——性別身份的關注
第三節(jié) “金字塔”生存狀態(tài)下的掙扎
一、越境者的迷惘生存
二、男權社會邊緣的掙扎
第三章 “心理解剖”式暴露:“之外”與“之間”的思考
第一節(jié) 性缺失下的性渴望
一、“性缺失”——“禁欲”歷史與現實的悲劇
二、“性渴望”——女性意識的張揚
第二節(jié) “記憶華夏”中的人性反思
一、精神病患的心靈控訴
二、“錯位”歷史下的個體失語
第四章 “哀傷陰柔”的底色:日本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物語”:現實意義的隱喻
第二節(jié) “無!保嚎缇橙后w的漂泊
結語
參考文獻
一、研究專著
二、文本作品
三、期刊論文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在“風骨”與“物哀”之間——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30年述評[J]. 林祁. 華文文學. 2018(02)
[2]雙女作家的雙語寫作——評日本新華僑作家黑孩和楊逸[J]. 和富彌生. 職大學報. 2016(05)
[3]從“職住空間”到“社會空間”——在日中國新移民的生存適應策略探討[J]. 張慧婧.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6(03)
[4]“享虐”與“性越境”——析當代留日作家陳希我、林祁的日本體驗及其性別話語[J]. 陳慶妃.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4)
[5]身體·性·懺悔——評日本新華僑女作家陳永和《一九七九年紀事》[J]. 林紅.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4)
[6]日本私小說概念的形成與變遷[J]. 周硯舒.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3(02)
[7]關于中日間國際婚姻問題的研究——以離婚現象為中心[J]. 梁繼國,王海峰. 外語學界. 2013(00)
[8]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審美概念的形成流變及語義分析[J]. 王向遠. 江淮論壇. 2012(05)
[9]日本華人文學的視野與發(fā)展空間[J]. 藤田梨那. 華文文學. 2012(03)
[10]試論楊逸文學的“中國特色”[J]. 李雁南.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博士論文
[1]1990年以來日華文學的敘事學研究[D]. 張益?zhèn)?武漢大學 2014
[2]在欲望與審美之間[D]. 艾尤.蘇州大學 2006
[3]中日關系正;詠砣毡救A僑華人社會的變遷[D]. 朱慧玲.廈門大學 2001
碩士論文
[1]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D]. 蔣海霞.廣西師范大學 2014
[2]日本新華人社會適應狀況研究[D]. 劉華昆.暨南大學 2012
[3]邊緣境遇下的女性書寫[D]. 李思默.東北師范大學 2011
[4]論日本的私小說[D]. 竇碩華.東北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331817
【文章來源】:華僑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日華文學的代際更迭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的創(chuàng)新:“私小說”式創(chuàng)作的聚焦
第一章 “突破”與“超越”——“私小說”式范式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模糊的定義及鮮明的特征
一、無法定義的日本私小說
二、“真實性”和“自我性”的特征
第二節(jié) “突破”日本私小說——“私小說”式范式的建立
一、社會的自我與封閉的自我
二、反省的自我與懺悔的自我
第三節(jié) “私小說”式范式的發(fā)展——新世紀女性扶桑書寫的觀照
一、“零余者”的精神困境與“跨境者”的身份困境
二、“人的覺醒”的吶喊與“身的重構”的砥礪
第二章 跨境者“私人日常”的真實記錄
第一節(jié) “綠太陽”下的困頓與迷茫
一、“不要問我從哪里來”:艱難的文化融入
二、“東京有個綠太陽”:欲望社會的迷失與堅守
第二節(jié) “金魚生活”中的孤獨與苦悶
一、跨國婚戀的孤獨——文化身份的失焦
二、異境婚姻的苦悶——性別身份的關注
第三節(jié) “金字塔”生存狀態(tài)下的掙扎
一、越境者的迷惘生存
二、男權社會邊緣的掙扎
第三章 “心理解剖”式暴露:“之外”與“之間”的思考
第一節(jié) 性缺失下的性渴望
一、“性缺失”——“禁欲”歷史與現實的悲劇
二、“性渴望”——女性意識的張揚
第二節(jié) “記憶華夏”中的人性反思
一、精神病患的心靈控訴
二、“錯位”歷史下的個體失語
第四章 “哀傷陰柔”的底色:日本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物語”:現實意義的隱喻
第二節(jié) “無!保嚎缇橙后w的漂泊
結語
參考文獻
一、研究專著
二、文本作品
三、期刊論文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在“風骨”與“物哀”之間——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30年述評[J]. 林祁. 華文文學. 2018(02)
[2]雙女作家的雙語寫作——評日本新華僑作家黑孩和楊逸[J]. 和富彌生. 職大學報. 2016(05)
[3]從“職住空間”到“社會空間”——在日中國新移民的生存適應策略探討[J]. 張慧婧.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6(03)
[4]“享虐”與“性越境”——析當代留日作家陳希我、林祁的日本體驗及其性別話語[J]. 陳慶妃.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4)
[5]身體·性·懺悔——評日本新華僑女作家陳永和《一九七九年紀事》[J]. 林紅.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4)
[6]日本私小說概念的形成與變遷[J]. 周硯舒.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3(02)
[7]關于中日間國際婚姻問題的研究——以離婚現象為中心[J]. 梁繼國,王海峰. 外語學界. 2013(00)
[8]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審美概念的形成流變及語義分析[J]. 王向遠. 江淮論壇. 2012(05)
[9]日本華人文學的視野與發(fā)展空間[J]. 藤田梨那. 華文文學. 2012(03)
[10]試論楊逸文學的“中國特色”[J]. 李雁南.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博士論文
[1]1990年以來日華文學的敘事學研究[D]. 張益?zhèn)?武漢大學 2014
[2]在欲望與審美之間[D]. 艾尤.蘇州大學 2006
[3]中日關系正;詠砣毡救A僑華人社會的變遷[D]. 朱慧玲.廈門大學 2001
碩士論文
[1]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D]. 蔣海霞.廣西師范大學 2014
[2]日本新華人社會適應狀況研究[D]. 劉華昆.暨南大學 2012
[3]邊緣境遇下的女性書寫[D]. 李思默.東北師范大學 2011
[4]論日本的私小說[D]. 竇碩華.東北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331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333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