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影響下的姚木蘭形象塑造
發(fā)布時間:2021-01-05 12:55
道家文化從產(chǎn)生之初到現(xiàn)今,已經(jīng)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天人合一和虛懷若谷等思想主張,影響著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政治,小到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歷代的文人墨客又是歷史的最好記錄者,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流淌著道家文化的血脈,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林語堂先生一生研讀道家經(jīng)典,又特別擅長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傳達道家文化,而姚木蘭又是先生所著經(jīng)典中的最為世人推崇的女性形象,因此筆者以姚木蘭形象為主,其他相關女性形象為輔,研究道家文化影響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緒論部分,首先闡述本文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其次從與道家文化有關的四個方面闡述研究成果,并進行簡要概述,最后說明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為本文的創(chuàng)作確定研究背景;第一章,林語堂的創(chuàng)作與道家文化的關系,主要闡述道家文化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以及主要思想,林語堂對道家文化的解讀,以及從小說、散文和傳記等三類不同的文體研究林語堂創(chuàng)作與道家文化的關系;第二章,道家文化影響下的小說人物形象塑造,以林語堂小說《紅牡丹》、《朱門》、《京華煙云》中的主要人物梁牡丹、杜柔安和姚木蘭為主要研究對象,另外以次要人物為輔助研究...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一、選題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綜述
(一)道家文化研究
(二)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的對比研究
(三)林語堂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與道家文化
(四)姚木蘭形象研究
三、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一)研究內(nèi)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林語堂的創(chuàng)作與道家文化
第一節(jié) 道家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
一、創(chuàng)立者及繼承者
二、道家的文化觀念
第二節(jié) 林語堂與道家文化
一、林語堂對道家文化的研讀
二、林語堂對道家文化的采納與創(chuàng)新
第三節(jié) 林語堂創(chuàng)作中蘊含的道家文化
一、小說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觀
二、散文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觀
三、傳記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觀
第二章 道家文化與林語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節(jié) 《紅牡丹》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梁牡丹
二、梁孟嘉、白溪和若薇
第二節(jié) 《朱門》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杜柔安
二、如水和遏云、春梅
第三節(jié) 《京華煙云》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三章 姚木蘭形象塑造與道家文化
第一節(jié) 木蘭的道家人生觀
一、道法自然人生觀
二、返璞歸真人生觀
三、虛懷若谷的人生觀
第二節(jié) 木蘭的道家價值觀
一、審美價值觀
二、經(jīng)濟價值觀
三、生活價值觀
第三節(jié) 木蘭的道家婚姻觀
一、順應天命的婚姻觀
二、陰陽兩合的婚姻觀
第四章 以姚木蘭為載體的文化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文化比較研究簡述
第二節(jié) 木蘭與斯嘉麗為代表的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形象比較
一、共性文化比較研究
二、個性文化比較研究
第三節(jié) 木蘭與簡愛為代表的文化比較研究
一、共性文化比較研究
二、個性文化比較研究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倫理孤獨的角度比較蕾梅黛絲和姚木蘭[J]. 李曉玲.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19)
[2]透過《朱門》和《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 鮑敬敏,呂樂.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08)
[3]從《朱門》和《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 扎西措. 商業(yè)故事. 2015(12)
[4]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京華煙云》研究述評[J]. 苑蕾,王振. 華中人文論叢. 2014(01)
[5]從《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婚姻觀[J]. 王蓓.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4(06)
[6]從《京華煙云》的母親形象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 姚蘭. 青年文學家. 2013(32)
[7]道家思想與厄蘇拉·勒奎恩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J]. 李學萍. 中國文化研究. 2013(03)
[8]由姚木蘭的形象看林語堂的愛情觀和婚姻觀[J]. 張瑞. 語文學刊. 2012(17)
[9]《黑暗的左手》——女性主義與道家思想融合之作[J]. 孫斐瑾,夏桐枝.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2(05)
[10]從倫理角度分析麥琪與姚木蘭的相似性[J]. 甄艷華,馬百玲. 文學界(理論版). 2012(07)
博士論文
[1]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D]. 馮智強.華東師范大學 2009
[2]林語堂:文化轉(zhuǎn)型的人格符號[D]. 施萍.華東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女性生命意志與道家文化[D]. 張楚晨.吉林大學 2014
[2]論林語堂小說的人性觀[D]. 解臘梅.華中科技大學 2012
[3]林語堂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D]. 趙倩.遼寧師范大學 2012
[4]林語堂文化傳播研究[D]. 肖魁偉.漳州師范學院 2011
[5]先秦儒道兩家生死觀研究[D]. 蘇陽.陜西師范大學 2011
[6]中西文化互觀下的姚木蘭與斯佳麗[D]. 陳曉玲.暨南大學 2010
[7]《京華煙云》與《紅樓夢》人物形象關聯(lián)探析[D]. 惠聰俐.延邊大學 2010
[8]筆尖的舞蹈[D]. 劉英.湖南師范大學 2010
[9]論林語堂的女性形象[D]. 李尤娜.四川師范大學 2009
[10]道家精神與《京華煙云》[D]. 高永飛.華中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58699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一、選題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綜述
(一)道家文化研究
(二)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的對比研究
(三)林語堂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與道家文化
(四)姚木蘭形象研究
三、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一)研究內(nèi)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林語堂的創(chuàng)作與道家文化
第一節(jié) 道家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
一、創(chuàng)立者及繼承者
二、道家的文化觀念
第二節(jié) 林語堂與道家文化
一、林語堂對道家文化的研讀
二、林語堂對道家文化的采納與創(chuàng)新
第三節(jié) 林語堂創(chuàng)作中蘊含的道家文化
一、小說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觀
二、散文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觀
三、傳記體現(xiàn)的道家文化觀
第二章 道家文化與林語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節(jié) 《紅牡丹》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梁牡丹
二、梁孟嘉、白溪和若薇
第二節(jié) 《朱門》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杜柔安
二、如水和遏云、春梅
第三節(jié) 《京華煙云》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三章 姚木蘭形象塑造與道家文化
第一節(jié) 木蘭的道家人生觀
一、道法自然人生觀
二、返璞歸真人生觀
三、虛懷若谷的人生觀
第二節(jié) 木蘭的道家價值觀
一、審美價值觀
二、經(jīng)濟價值觀
三、生活價值觀
第三節(jié) 木蘭的道家婚姻觀
一、順應天命的婚姻觀
二、陰陽兩合的婚姻觀
第四章 以姚木蘭為載體的文化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文化比較研究簡述
第二節(jié) 木蘭與斯嘉麗為代表的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形象比較
一、共性文化比較研究
二、個性文化比較研究
第三節(jié) 木蘭與簡愛為代表的文化比較研究
一、共性文化比較研究
二、個性文化比較研究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倫理孤獨的角度比較蕾梅黛絲和姚木蘭[J]. 李曉玲.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19)
[2]透過《朱門》和《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 鮑敬敏,呂樂.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08)
[3]從《朱門》和《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 扎西措. 商業(yè)故事. 2015(12)
[4]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京華煙云》研究述評[J]. 苑蕾,王振. 華中人文論叢. 2014(01)
[5]從《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婚姻觀[J]. 王蓓.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4(06)
[6]從《京華煙云》的母親形象看林語堂的女性觀[J]. 姚蘭. 青年文學家. 2013(32)
[7]道家思想與厄蘇拉·勒奎恩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J]. 李學萍. 中國文化研究. 2013(03)
[8]由姚木蘭的形象看林語堂的愛情觀和婚姻觀[J]. 張瑞. 語文學刊. 2012(17)
[9]《黑暗的左手》——女性主義與道家思想融合之作[J]. 孫斐瑾,夏桐枝.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2(05)
[10]從倫理角度分析麥琪與姚木蘭的相似性[J]. 甄艷華,馬百玲. 文學界(理論版). 2012(07)
博士論文
[1]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D]. 馮智強.華東師范大學 2009
[2]林語堂:文化轉(zhuǎn)型的人格符號[D]. 施萍.華東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女性生命意志與道家文化[D]. 張楚晨.吉林大學 2014
[2]論林語堂小說的人性觀[D]. 解臘梅.華中科技大學 2012
[3]林語堂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D]. 趙倩.遼寧師范大學 2012
[4]林語堂文化傳播研究[D]. 肖魁偉.漳州師范學院 2011
[5]先秦儒道兩家生死觀研究[D]. 蘇陽.陜西師范大學 2011
[6]中西文化互觀下的姚木蘭與斯佳麗[D]. 陳曉玲.暨南大學 2010
[7]《京華煙云》與《紅樓夢》人物形象關聯(lián)探析[D]. 惠聰俐.延邊大學 2010
[8]筆尖的舞蹈[D]. 劉英.湖南師范大學 2010
[9]論林語堂的女性形象[D]. 李尤娜.四川師范大學 2009
[10]道家精神與《京華煙云》[D]. 高永飛.華中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586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95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