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視閾下清代泰州回族俞氏家族文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04 18:52
泰州俞氏家族自明永樂年間從蘇州遷至泰州,明末清初發(fā)展成為當?shù)亻T庭顯赫、重學崇文的文化家族之一。伴隨著家族的崛起、興盛、平穩(wěn)發(fā)展,直至衰落,家族文人以詩、詞、文、戲曲、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方式彰顯著家族文化品位,以群體性的主動參與不斷促動地域文化發(fā)展,其文學作品數(shù)量眾多,格調(diào)高雅,真實記錄和反映了家族風貌、地域特色、時代特征。俞氏家族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與地域文化背景。明末清初發(fā)端于古都金陵的回族知識分子“以儒詮經(jīng)”運動,推動著伊斯蘭教本土化進程逐漸深入,具有憂患意識的回族精英主動回應時代變革,積極倡導伊斯蘭教與儒家文化的交流,明顯增多的文化著述和社會活動體現(xiàn)了回族文人自信、智慧的精神風貌。與揚州、金陵同有漕運之利的泰州雖地處江北,卻因移民和商貿(mào)而深受江南文化影響,其開放、包容的地域個性為不同信仰的人群提供了相對寬松的信仰環(huán)境。居于此地的俞氏家族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承繼,從讀書樓到私家園林,從父親言傳身教到母親青燈課耕,從父子相承到兄弟并顯,家族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家園既是他們遮風避雨的安身之所,又是精神棲息的園地,在相與倡和的融洽氛圍中,家族子弟完成了自然有效的文學訓...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少數(shù)民族文學比較視閾的意涵
二 少數(shù)民族家族文學研究的興起及困境
三 “回族家族文學”概念的提出
四 選題的確立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泰州俞氏家族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時代背景:“以儒詮經(jīng)”和伊斯蘭教本土化進程漸深
一 回族精英分子的“以儒詮經(jīng)”運動
二 南京在回族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二節(jié) 地域文化:悠久的重教傳統(tǒng)與地域文化包容性
一 泰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
二 泰州及周邊地區(qū)宗教歷史狀況
第二章 泰州俞氏家族歷史狀況與文化傳統(tǒng)
第一節(jié) 泰州俞氏家族世系及歷史狀況
一 世系傳承
二 家族歷史狀況
第二節(jié) 泰州俞氏家族文化傳統(tǒng)
一 詩書傳家的文化傳統(tǒng)
二 讀書課業(yè)的鄉(xiāng)園
第三章 俞楷:“以儒詮經(jīng)”的積極參與者
第一節(jié) 俞楷生平及交游
一 俞楷生平
二 俞楷青年交游考
第二節(jié) 俞楷與回族思想家劉智的交往
一 劉智著述出版的助力者
二 俞楷的信仰觀
第三節(jié) 《俞子第一書》
一 俞楷的文學創(chuàng)作
二 俞楷的文學理念
第四章 俞梅:勤謹?shù)暮擦衷壕幮?br> 第一節(jié) 俞梅生平及交游
一 俞梅生平
二 俞梅的編修工作
三 俞梅交游考
第二節(jié) 俞梅的詩歌成就
一 俞梅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特色
二 《甲申集》
三 《夢余集》
第五章 俞國鑒:少負清才的布衣詩人
第一節(jié) 俞國鑒生平及交游
一 俞國鑒生平
二 俞國鑒交游考
第二節(jié) 《樵月山房詩鈔》
一 版本狀況
二 詩歌風貌
第六章 俞氏家族其他主要人物文學考論
第一節(jié) 俞瀫
第二節(jié) 俞燾
第三節(jié) 俞堉
第四節(jié) 俞圻
第五節(jié) 俞霖澍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劉智《天方性理》的主旨及影響[J]. 季芳桐.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2]曹寅與楊中訥的交游——以楊中訥《蕪城校理集》中的涉曹詩為中心[J]. 樊志賓. 曹雪芹研究. 2013(01)
[3]“東皋草堂主人”新考[J]. 顧斌. 曹雪芹研究. 2012(02)
[4]《天方性理》與《天方典禮》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兼論劉智思想的核心觀念[J]. 季芳桐. 中國穆斯林. 2013(01)
[5]“地域文學傳統(tǒng)的建構”成為一種文學敘寫方法——以明清集序為研究范圍[J]. 徐雁平.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6]劉智《天方性理》采輯經(jīng)書文獻考[J]. 姚繼德,王根明. 回族研究. 2012(04)
[7]《畫話》《井蛙鳴》及作為文藝家族的翁氏[J]. 張劍.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8]清代文學世家的家族信念與發(fā)展內(nèi)動力[J]. 徐雁平.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9]江南家族研究的新視野——兼評《明清以來蘇州文化世族與社會變遷》[J]. 解軍,汪穎奇.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3)
[10]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J]. 羅時進. 中國社會科學. 2012(01)
博士論文
[1]蘇皖歷史文化地理研究[D]. 周運中.復旦大學 2010
[2]清代江南藝文家族研究[D]. 丁小明.蘇州大學 2010
[3]《淵鑒類函》研究[D]. 戴建國.華東師范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曾燠交游詩研究[D]. 申瑞坤.河北師范大學 2013
[2]明清揚州地區(qū)家族研究[D]. 陳莉莉.蘇州大學 2013
[3]清初揚州遺民詩人研究[D]. 孫新華.揚州大學 2007
[4]明清時期通泰地區(qū)的家班研究[D]. 趙小石.蘇州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57248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少數(shù)民族文學比較視閾的意涵
二 少數(shù)民族家族文學研究的興起及困境
三 “回族家族文學”概念的提出
四 選題的確立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泰州俞氏家族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時代背景:“以儒詮經(jīng)”和伊斯蘭教本土化進程漸深
一 回族精英分子的“以儒詮經(jīng)”運動
二 南京在回族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二節(jié) 地域文化:悠久的重教傳統(tǒng)與地域文化包容性
一 泰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
二 泰州及周邊地區(qū)宗教歷史狀況
第二章 泰州俞氏家族歷史狀況與文化傳統(tǒng)
第一節(jié) 泰州俞氏家族世系及歷史狀況
一 世系傳承
二 家族歷史狀況
第二節(jié) 泰州俞氏家族文化傳統(tǒng)
一 詩書傳家的文化傳統(tǒng)
二 讀書課業(yè)的鄉(xiāng)園
第三章 俞楷:“以儒詮經(jīng)”的積極參與者
第一節(jié) 俞楷生平及交游
一 俞楷生平
二 俞楷青年交游考
第二節(jié) 俞楷與回族思想家劉智的交往
一 劉智著述出版的助力者
二 俞楷的信仰觀
第三節(jié) 《俞子第一書》
一 俞楷的文學創(chuàng)作
二 俞楷的文學理念
第四章 俞梅:勤謹?shù)暮擦衷壕幮?br> 第一節(jié) 俞梅生平及交游
一 俞梅生平
二 俞梅的編修工作
三 俞梅交游考
第二節(jié) 俞梅的詩歌成就
一 俞梅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特色
二 《甲申集》
三 《夢余集》
第五章 俞國鑒:少負清才的布衣詩人
第一節(jié) 俞國鑒生平及交游
一 俞國鑒生平
二 俞國鑒交游考
第二節(jié) 《樵月山房詩鈔》
一 版本狀況
二 詩歌風貌
第六章 俞氏家族其他主要人物文學考論
第一節(jié) 俞瀫
第二節(jié) 俞燾
第三節(jié) 俞堉
第四節(jié) 俞圻
第五節(jié) 俞霖澍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劉智《天方性理》的主旨及影響[J]. 季芳桐.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4)
[2]曹寅與楊中訥的交游——以楊中訥《蕪城校理集》中的涉曹詩為中心[J]. 樊志賓. 曹雪芹研究. 2013(01)
[3]“東皋草堂主人”新考[J]. 顧斌. 曹雪芹研究. 2012(02)
[4]《天方性理》與《天方典禮》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兼論劉智思想的核心觀念[J]. 季芳桐. 中國穆斯林. 2013(01)
[5]“地域文學傳統(tǒng)的建構”成為一種文學敘寫方法——以明清集序為研究范圍[J]. 徐雁平.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6]劉智《天方性理》采輯經(jīng)書文獻考[J]. 姚繼德,王根明. 回族研究. 2012(04)
[7]《畫話》《井蛙鳴》及作為文藝家族的翁氏[J]. 張劍.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8]清代文學世家的家族信念與發(fā)展內(nèi)動力[J]. 徐雁平.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9]江南家族研究的新視野——兼評《明清以來蘇州文化世族與社會變遷》[J]. 解軍,汪穎奇.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3)
[10]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J]. 羅時進. 中國社會科學. 2012(01)
博士論文
[1]蘇皖歷史文化地理研究[D]. 周運中.復旦大學 2010
[2]清代江南藝文家族研究[D]. 丁小明.蘇州大學 2010
[3]《淵鑒類函》研究[D]. 戴建國.華東師范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曾燠交游詩研究[D]. 申瑞坤.河北師范大學 2013
[2]明清揚州地區(qū)家族研究[D]. 陳莉莉.蘇州大學 2013
[3]清初揚州遺民詩人研究[D]. 孫新華.揚州大學 2007
[4]明清時期通泰地區(qū)的家班研究[D]. 趙小石.蘇州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572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95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