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語言的表達閾限及其變構(gòu)的可能性——以“鏡子”語象的分析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0-12-09 02:47
朦朧詩的語言存在著表達的閾限,通過分析"鏡子"語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語言意識的"不自主性",以及其中存在的"詩意/失意"的悖謬空間。這種表達的閾限在繼起詩人的寫作中得以改變,他們通過"多義性"語言的建構(gòu),在增強"鏡子"語象表現(xiàn)力的同時,也為新時期以來的詩歌寫作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式參考。這種研究并非是以朦朧詩之后的詩歌來否定朦朧詩的寫作,而是通過運用自覺的"詩歌史"意識,一方面凸顯出朦朧詩作為新時期以來詩歌寫作的"起源"屬性,另一方面則在某種程度上建立起不同階段詩歌寫作之間的"對話"關(guān)系。
【文章來源】:文學(xué)評論. 2020年02期 第189-195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朦朧詩寫作的“鏡式”空間
二“鏡中”的語言意識:語言的“不自主性”
三“詩意”的對抗,抑或“失意”的延展
四語言“多義性”的變構(gòu)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白洋淀瑣憶[J]. 宋海泉. 詩探索. 1994(04)
本文編號:2906114
【文章來源】:文學(xué)評論. 2020年02期 第189-195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朦朧詩寫作的“鏡式”空間
二“鏡中”的語言意識:語言的“不自主性”
三“詩意”的對抗,抑或“失意”的延展
四語言“多義性”的變構(gòu)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白洋淀瑣憶[J]. 宋海泉. 詩探索. 1994(04)
本文編號:29061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90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