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命魯迅”到“政治魯迅”——評李瑋《魯迅與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
【文章目錄】:
一“政治”的擴張:復(fù)數(shù)政治與話語實踐
二“文化的轉(zhuǎn)向”: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
三“政治文化轉(zhuǎn)向”的困境:話語權(quán)與保守性
(一)重視實踐再生產(chǎn),缺乏生產(chǎn)討論
(二)重視互動流變,缺乏結(jié)構(gòu)機制探究
(三)“話語”的保守性,缺乏政治經(jīng)濟學思考
結(jié)語“文學政治”與“介入知識分子”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東方;;“文學家魯迅”研究的三個維度[J];魯迅研究月刊;2016年11期
2 徐紀陽;;《魯迅與俄國》:走近魯迅的新門口[J];博覽群書;2017年05期
3 錢理群;;我為何、如何研究魯迅——2017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魯迅與當代中國"學術(shù)論壇上的講話[J];文藝爭鳴;2017年10期
4 張偉權(quán);;“譯介與重塑”——魯迅在越南[J];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09期
5 邱煥星;;“回到魯迅”之辨[J];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10期
6 姬學友;;正解明真相 細節(jié)傳精神——《魯迅像傳》讀后[J];書屋;2013年08期
7 牛欣;邵燕君;;魯迅重構(gòu)或一次有意義的精神探勘——讀徐妍的專著《新時期以來魯迅形象的重構(gòu)》[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王志蔚;;魯迅戲曲思想的人民性及其啟示[J];戲曲研究;2006年03期
9 崔峰;;開拓魯迅翻譯研究的新視野——評王友貴新著《翻譯家魯迅》[J];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01期
10 孫玉石;新時期魯迅作品研究斷想——張杰、楊燕麗編《魯迅其書》序[J];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元忠;魯迅的寫作與民俗文化[D];蘭州大學;2008年
2 蔡洞峰;契合與傳承:胡風對“魯迅傳統(tǒng)”的闡釋[D];蘇州大學;2017年
3 李生濱;晚清思想文化與魯迅[D];復(fù)旦大學;2005年
4 孫海軍;魯迅早期思想的“主觀主義”傾向與晚清學術(shù)思潮[D];蘇州大學;2013年
5 黃瓊英;魯迅作品語言歷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敏;魯迅的語言思想及其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劉少勤;盜火者的足跡與心跡——論魯迅與翻譯[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東大學;2011年
9 孫淑芳;魯迅小說與戲劇[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10 牟利鋒;文化突圍與文類重構(gòu)[D];北京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海峰;延安時期魯迅現(xiàn)象研究[D];延安大學;2010年
2 崔峰;魯迅翻譯初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3 陳靈;魯迅形象的重構(gòu)[D];蘭州大學;2013年
4 李紅玲;魯迅形象的演變[D];青島大學;2006年
5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國知識者對魯迅形象的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6 咸澤峰;網(wǎng)絡(luò)文化中魯迅形象的重構(gòu)[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7 周淑;戰(zhàn)時國統(tǒng)區(qū)的魯迅話語[D];西南大學;2010年
8 李慧敏;沉默之思—魯迅的沉默及其文本世界[D];蘇州大學;2019年
9 王叔君;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統(tǒng)區(qū)“魯迅形象”塑造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10 叢曉梅;延安時期魯迅形象建構(gòu)研究[D];青島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8598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85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