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是葉燮的代表性詩論著作,與其《已畦集》《汪文摘謬》等著作形成了詩文理論研究的文獻互證。葉燮的理論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集大成的表現(xiàn),雖略少獨特新見,但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針對性,具有考證時代風氣和理論家如何評鑒時代風氣的考辨作用。其理論的特殊之處在于,在歷代傳統(tǒng)詩話、傳統(tǒng)文學批評整體較為零散,模糊,重直覺和體悟的大環(huán)境中,他構建了一套具備理論性、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的理論系統(tǒng),這使他的理論足以和《文心雕龍》系統(tǒng)并提。在他的“理事情-才膽識力”系統(tǒng)中,葉燮特別提出了“識”,并給予其在主體內容要素中的主導性地位。在葉燮之前,與“識”相關的理論成果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問題鏈,也缺乏系統(tǒng)的梳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回歸中國古代研究傳統(tǒng),以“識”為切入點,從字源學入手去確定葉燮“識”范疇的根本意義和豐富內涵,正視民族語言和思維的獨特性,最終回歸葉燮自身的理論語境,從葉燮對“識”范疇的運用、定義展開范疇研究,重新審視“識”范疇的審美功能。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在于將字源研究與范疇研究融合,在多學科溝通和范疇意義流變中,重新確認葉燮“識”范疇的本質性界定。論文正文共三部分。緒論部分則梳理了葉燮“識”范疇的研究意義、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法及問題分析。全文以“識”作為審美范疇的逐漸成型為論述的基本框架,為葉燮“識”范疇的重新闡釋提供了綜合語境下的分析空間。論文第一部分,以“識”字在古典文獻中的義項選擇及演變、葉燮對“識”字的具體運用情況為思路,辨析“識”作為審美范疇的形成,以及“識”在葉燮的詩文語境中的意義選擇和概念成形過程。“識”經由葉燮之手成為內涵更加明確、意蘊更加深刻、針砭時弊更加直接的理論范疇,是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規(guī)律演變以及理論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成果。論文第二部分,展開論述了葉燮“識”范疇的整體認知空間。以葉燮詩文理論的整體框架為綜合性語境,梳理了葉燮理論中的基本概念關系和葉燮對“識”的多維度論述。在葉燮理論現(xiàn)實背景的依托下發(fā)現(xiàn)葉燮以“識”對抗“詩道淪而不可救”的時代弊病,以自覺的審美表達對抗過度的復古風氣和矯枉過正的性靈取向,以及詩道的好名、好利。葉燮“識”范疇的理論思維也比前人論“識”更加明晰和凝固,他完成了一次文學領域內的總結與升華,且出現(xiàn)了突破文學領域的先兆。論文第三部分,展開論述了葉燮“識”范疇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審美功能,它不僅涉及到葉燮在文學批評理論上的審美理想,而且對現(xiàn)當代審美趨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啟示,具有延續(xù)發(fā)展的生命力。
【學位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I20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暉;馬倩如;;葉燮詩歌批評的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走向[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
2 王向榮;;“才、膽、識、力”:葉燮對審美主體能力的建構與闡釋[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3 杜書瀛;;清代“詩文評”之“集大成”[J];南都學壇;2013年02期
4 蔣寅;;關于葉燮《原詩》箋注的幾個問題——《原詩箋注》前言[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5 陳建華;;也談“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J];文史知識;2010年05期
6 侯敏;;清初吳中學人序跋中的詩學觀——以葉燮、尤侗、汪琬為中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鄧心強;;海外葉燮研究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鄧心強;;2000—2008年葉燮研究述評(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鄧心強;;葉燮研究史上碩博論文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2期
10 鄧心強;梁黎麗;;新世紀初葉燮研究的成就、得失與走向[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蔣凡;;葉燮與葉紹袁 葉燮小議之一[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八輯)[C];198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蔣凡;;葉燮詩論研究的時代新高度[N];文匯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曉峰;葉燮《原詩》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尚雯;清代“才識”論研究[D];吉首大學;2013年
2 陳雪;葉燮詩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
28255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825560.html